《经济危机简史》| 危机为何爆发?
每当经济危机发生,经济学家都会成为民众发泄和调侃的对象(这些年经济学家又被调侃,看来不是好兆头)。
2008年11月,英国女王伊丽萨白二世访问伦敦经济学院,向学者们提出“为什么没有人预见到信贷紧缩”的问题。
伦敦经济学院群星璀璨,该学院的杰出代表哈耶克,与其老师米塞斯共同创立的商业周期理论,就曾经预测到1929年的经济危机。
但是很多人对这种所谓的准确预测表示怀疑,有些人说,要准确预测经济危机并不难,如果这次预测错了,那就再预测一次,只要每年都唱空,总有一天你会成为大神。这个就好像摇筛子,每次都押大,总有一次会中。
凯恩斯曾经自我调侃说:“在过去的五次经济危机中,经济学家预测到了十五次”。
当然,既然英国女王都问了这个问题,英国经济学界也假装做了一些反思,得出的结论是当今经济学界过于执着于数学分析,而对历史、哲学、人文思想的培养不足。
而事实上,过去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马歇尔、凯恩斯都是精通数学、人文的经济学大师,但是他们也无法准确预测到经济危机。
经济系统就像自然科学一样及其复杂,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也只是“初窥门径”。经济学家预测不准经济危机并不丢脸,实际上即使预测准确了也无济于事。
这个就好比,看到了远处海啸扑面而来,对着在沙滩上欢快迎接浪花的人们大声疾呼亦是徒劳。他们一定会认为,发出如此惊恐预言的人,无非是嫉妒她们无与伦比的比基尼身材。这就是经济,所有人共同博弈的系统,任何一个人、一个公司甚至一个国家都改变不了。
如果大部分经济学家都预测到了经济危机,那只有两种情况,要么大家已经身处危机之中,要么经济危机不会真正发生。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打个比方,假设一个股票分析师很厉害,每次都能预测准确,告诉大家什么时候该抄底,什么时候该逃顶,这个分析师自然名声大噪,所有人都会关注他的预测,最后他必然会预测不准。
为什么呢?因为市场预期会随着他的预测而发生改变。当他预测市场下个月会到顶部时,这个月大部分人就会抛售掉手上的股票,市场将提前一个月见顶。所以分析师都是见光死,没有一个著名分析师能够做到善始善终。这个现象也符合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
经济学家也是如此,当大部分经济学家都告诉市场,明年要发生经济危机,那么市场上每一个人就会提前做出调整,该减少开支的减少开支,该减少投资的减少投资,如果调整激烈,危机就会立即发生,市场马上会处于危机之中;如果有足够的时间缓冲,调整没有那么激烈,危机就会避免。
有人认为这多好啊,只要经济学家预测准确了,危机就可以避免。事实上这两种情况,恰恰说明经济学家的预测是错的,经济学家预测说明年将会发生经济危机,结果要么当下立即发生,要么明年不会发生。
这样一来,经济学家就预测错了,大家就不会再相信他们了,市场又会重新回复各自的博弈,而非统一的行动。这才是市场的本质,个体博弈,而非统一行动。
所以无论经济学家预测是对还是错,结果都一样。可能有人会提出疑问,那么我们这个课程,学习经济周期、学习经济危机简史还有什么意义?
其实关于经济危机的预测,我们经常犯的错误就是将其视为整体,而非个体。这实际上与市场的规律是相违背的,因为市场永远尊重个体博弈,而非统一行动。关于经济危机的预测,就像一个秘密,对个人有用,对整体没有任何意义。
比如,我告诉你一个秘密,下周央行会降息,那你会这周买入股票,等着下周上涨卖出套利。
但是,如果你把这个秘密公开给各大媒体,那么这个秘密就没有任何价值了。因为大家都会像你一样在本周立即买入股票,股票在本周就会上涨了,股票实现了超调,提前透支了消息,下周即使真的降息,股票可能还会下跌。
所以,学习经济学的价值在于个体,即学习一种自己独立分析判断经济的思维方法。
具体价值是什么?拿索罗斯的话来说就是,“世界经济史是一部基于假象和谎言的连续剧。要获得财富,做法就是认清其假象,投入其中,然后在假象被公众认识之前退出游戏”。
纵观人类三百多年的经济危机历史,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征及成因,也有不同的理论加以解释。
最近几十年,货币危机与债务危机,成为经济危机的主流形态,也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上空飘忽不定的幽灵。这是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