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书”就是书法创新,就是书法的未来?

余秋雨说:“大胆取舍,需要锐利斧钺。但是,手握这种斧钺的人,总是在开山辟路。那些只会坐在凉棚里说三道四、指手画脚的人,大多是不懂斧钺。开山辟路的人没时间参与评论,由此造成了等级的倒错、文脉的失落。”

文/王呈祥

最近,我在读余秋雨先生写的一本书——《中国文脉》。上面这段文字,就是书中关于“文化创新”的论述。然而,这段话让我深思了许久。按照余先生的这个说法,加上之前有人为“丑书”正名,是不是当代“丑书”也属于创新?是不是不接受“丑书”的人都是外行?我甚至开始质疑自己,是不是不应该抨击“丑书”?下面,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这样的书法是创新吗?

①当代“丑书”也属于创新?在我看来“丑书”是创新,这些作者确实手中有创新的“斧钺”,但这个“创新”是伪的。“丑书”所谓的“新”,只是书法工具上的新、创作行为上的新、作品风格上的新。工具上有别于古人,古代用毛笔,今天用拖布、针管、渔网;创作行为有别于古人,古代书法是写,今天是涂、射、撒;作品风格有别于古人,古代真草隶篆笔法清晰,今天一团黑没有笔法。

书法“伪创新”

②不接受“丑书”的人都是外行?也就是余先生所说不懂“斧钺”的人。在过去书法确实是一个小众艺术,然而,在当代书法作品是要走进大众的,不然书法家吃什么?不可否认在大众群体里很多人不懂,但是,人们对“美”有基本的认知。王羲之《兰亭序》就连拾荒的流浪汉都说看着心里舒服,这难道不是“基本认知”吗?好,说“丑书”大众欣赏不了是因为不懂,那作为书法专业的小众也不懂怎么办?我曾将“拖布书、射书、盲书”拿给不少书法专业的许多高材生、教授,让他们评价,他们也是一脸懵逼。

创新所有人看不懂

③不应该抨击“丑书”?通过上面两条来看,我认为应该抨击,还应该大力抵制。让这些“伪大师”无处可躲,令他们闻风丧胆。也建议一些为“丑书”赞助的团体或个人,停止你们“瞎捧”的行为,没有你们呐喊助威,“伪大师”还是大师吗?你们就是始作俑者。“伪大师”有错,错在不自我约束,“瞎捧者”有错,错在没有认知。

一团黑的书法

因此,我认为余先生的“创新”论述不能一概而论,必须具体事件具体分析。说到这,总结这么多,到底什么才是合理的书法创新?历史上有哪些创新成功的书法家?

我先来回答后面一个问题,历史上能够流传下来的书法家都是成功的。秦朝李斯融六国文字,创造了小篆;东汉张芝改篆隶,创造了大草;三国钟繇在隶书的基础上,创造了楷书;东晋王羲之改章草,创造了今草等......。这些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的创新有根源,并不是一味的乱涂、乱画。如果“丑书”也是创新,这些人算什么?

钟繇书法

现在回答第一个问题,东晋王献之的创新是合理的,他在其父书法基础上增加了外拓,又融入张芝等人的技法,创造了一笔书,就是一笔连写数字,给后来的张旭、怀素狂草开了个好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王献之草书

北宋米芾的创新是合理的,他学遍了晋唐书法,将所学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行书风格。他的书法笔笔皆出自古人,然而又不同于古人。我们现在看他的作品,看不出来一笔是像谁,但又说不出哪里不好。历代学米芾有成就的书法家,更是多如繁星。

米芾书法

这样的创新例子,在历史上数不胜数,他们都做到了承前启后。但是,当代的书法的“伪创新”绝对做不到这一点。因为,他们根本没有继承,只是一味的创新,何谈承前启后!所以,说“丑书”是书法创新,纯属无稽之谈。


本文为二小书法原创,首发百家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