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州共和县五六十年代老照片,你还有印象吗?
1959年6月2日 列兵
共和县倒淌河公社日月山生产队定居点的藏族人民,千百年来不卫生的陋习已在改变,爱清洁讲卫生的良好习惯正在逐步养成。
草原新城恰卜恰 1964年8月14日 李子青
新建的恰卜恰的一条大街 1959年8月20日 蔡云祥【下同】
青海牧区建立最早最大的剧院
男女青年在书店选购图书
海南面粉厂的工人正在紧张的工作
恰卜恰共有1万多人口,解放前这里是大草滩,人烟稀少,仅有几间土房子。解放后,特别是1953年海南藏族自治州成立以来,开始了较大规模的建设。到了1958年这里的建设速度更有惊人的发展。
工人们正在收鱼干 1959年9月9日 蔡云祥
倒淌河交通食堂自1956年开始营业以来,积极开展副食品生产,取得了巨大成绩。1957、1958年曾连获柴达木地区先进集体称号,1958年并被评为全国商业系统的红旗单位。
垦荒队员们驾驶拖拉机垦荒 1959年12月4日 班智远
拖拉机手田发云(右)一夜开荒148亩,突破定额15%
垦荒指挥部副总指挥崔聘之(右二)向“三八车”的女拖拉机手们了解工作情况
青海省在十月间组织了一支拥有八十多台拖拉机的机械垦荒队开赴海南州三塔拉草原垦荒。
24行条播机在青海湖畔新开垦的荒地上播种 1960年3月26日
用圆盘耙平整土地
共和县铁卜加牧草试验站坚决贯彻扩大耕地面积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并举的方针,去冬今春在青海湖畔的大草原上开垦了61000亩荒地。为了夺取丰收,从1960年1月17日就在新开垦的土地上开始了机械化播种。
1965年11月29日 魏宝元
共和县铁卜加草原改良试验站成功试种20多种优良牧草。图为铁卜加草原改良试验站的工作人员(左)向前来参观的石乃亥乡人民公社的干部介绍种植牧草的经验和这种牧草的好处。
1960年10月28日 李景瑞
青海省农林厅治沙工作队在共和县沙区栽植了35000多株15种树苗,其中青杨已长到4尺多高,起到了固沙作用。这是优秀女治沙队员刘举华(左)和李玉白在检查青杨生长情况。
河南省慰问团在参观农场的四十八行播种机 1959年12月24日 白兴元
农场现有十一部拖拉机
共和县江西沟青年农场是由2000多名河南省青年志愿垦荒队员建设起来的。1959年年初,垦荒队一到这里就投入了修渠、开荒等劳动,已开荒39000多亩。1959年播种的2800多亩青稞平均亩产200多斤,同时还修建了347间房子。
青年们正在开垦荒地 1960年3月22日 白兴元
农场职工正在新开垦的荒地上进行春灌
国营江西沟青年农场的青年们正在青海湖南岸开垦肥沃的荒野,他们已开垦荒地4万多亩。
党委书记朱文良(右)和社员们一起收割青稞 1960年10月18日 白兴元
同上
共和县江西沟人民公社是1959年6月由倒淌河、三湖两个公社的部分生产队组成的。公社成立后,合理规划了牧场和农作区,开垦了荒地,兴修了水利,在新垦地上播种了各种农作物。
1960年11月11日 白兴元
共和县江西沟公社元者生产队社员,在田间精选种子,力争明年更好地收成。
社员多吉措在公社缝纫组量制新皮袄 1962年1月4日 许上林
草原上歌声飘扬,牧民歌唱新生活
共和县江西沟人民公社自1959年到1962年初,公社的牲畜由64000多头增加到82000多头,并先后卖给国家和供应外地15000多头牲畜。1960年这个公社除去口粮、种籽、饲料粮外,还向国家交售粮食25万斤。初,公社的牲畜由64000多头增加到82000多头,并先后卖给国家和供应外地15000多头牲畜。1960年这个公社除去口粮、种籽、饲料粮外,还向国家交售粮食25万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