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乡下过年那些事

《苏州日报》2021年02月06日 B01版

  陈其弟

  在吴江乡下,过年的“筹备”工作,大概是进入腊月就开始了,先是宰杀鸡鸭风干,采办“蹄子”“背头肉”(肋条)放到赤酱油中腌制,几天后取出来晾晒等“常规动作”,然后就是做廿四夜团子祭灶、廿七八要葬松糕等。在年三十前一两天,即廿八或廿九要先“拜上祝”。

  拜上祝

  所谓“拜上祝”,也叫“摆年夜饭”“过节”,就是祭祖活动,在现世的后辈过年前,要先给祖辈“过个节”。在中国的汉字里,“祝”字本身就是一个小孩(后辈)在祖宗牌位面前跪拜的形象。

  普通家庭的祭祖活动,已经没有祖宗的牌位和喜神一类的东西。通常是烧上一桌菜,摆在桌子的中间,桌子的北边和东、西两侧各放若干酒盅、筷子,酒盅里倒上半盅黄酒,筷子的摆放不同于现世人们的常规,筷子的后端要超出桌子的边沿,据说这样便于祖宗取用,不会找不到。桌子的南端摆放香烛。

  一切摆放停当,家里的大人会让孩子“拜拜上代头”,他们自己也会在嘴里念念有词地说“太公、太婆、太里太,嗯哪吃点哦!”同时也会拱手“唱喏”。

  过一会儿,会在酒盅里加一次酒,重复一次“唱喏”。之后,还要盛几碗热气腾腾的白米饭,摆放到北、东、西三边桌子上。每个动作做完,都要“唱一次喏”。多次反复后,要在桌子边上焚化一些锡箔折成的“银锭”,给祖宗送去“钱财”。等熄灭后,收掉桌子上的全部东西。

  这些从祭桌上撤下来的东西,不论荤素菜,还是酒、饭,都要先放到灶头上。饭菜要复热以后,阳间人才可以食用。

  烧大肉镬

  吴江乡下过年,烧“大肉镬”是每家每户必须有的,哪怕是在困难年,肉不好买,或者家庭条件不允许,买不起,也要“创造条件”烧上一镬子。最不济,也要有点肉味,有些比较穷的人家,烧猪头肉过年。

  除夕那天,一家团圆,将年前准备好的肉类“年货”统统拿出来“一镬熟”,这就是所谓的大肉镬。那天早饭过后,就开始洗刷镬子和风干的鸡鸭、酱好的蹄子等,在鸡鸭的肚子里,还会填上糯米、肉丁等类似包在烧卖里的东西,然后将鸡鸭缝起来,称之为“八宝鸡”“八宝鸭”。如果有猪肚子的话,也会将其填满同样的“内容”,一起放到大肉镬里烧。

  烧大肉镬用最大的镬子,先用稻草点燃,然后逐渐改用“硬柴”:木块或树干,这些东西经久耐烧,热能也高,烧旺以后,人可以“偷闲”到外面透透气,休息一下。

  大肉镬一般从早上九十点钟开始,一直烧到下午四五点钟。中间还会在鸡鸭、蹄子上用筷子“打签子”,就是试试有没有酥烂。大肉镬里的东西,是整个过年期间的主打菜,我们称之为“大件头”。

  春节期间,招待比较客气的客人必须上“大件头”,否则会被视为“怠慢”的。为了面子上的“要好看”,有的人家会上双件头或三件头,即整鸡、整鸭和蹄子或方肉。

  在吴江乡下,餐桌上的座位倒是不太讲究,但是蹄子的第一块肉,一定要搛给主请的对象的,比如新女婿、新媳妇等第一次上门的人,其他的人就是陪吃的陪客。

  吃年夜饭

  一到晚上,年夜饭就开始“端正”(准备)了。除了大肉镬里的件头可以搬上桌子以外,有几样东西是必备的:

  一条红烧的整鱼,预示着“年年有余”。这条鱼一般都作为摆设,不会动筷子吃的;

  一只黄豆芽。黄豆芽形似如意,“如意菜”是无论如何需要的口彩,预祝来年事事如意;

  一只青头菜。大青菜或菠菜,说是孩子“吃了会有青头”,不会做出格的“脱头落襻”的事情;

  一只鸡、鸭肠子的炒杂,寓意是“肠肠(常常)利市”,希望干事情一切顺利。

  此外,还有红烧肉之类的。总之,整桌菜以红烧为主,红色寓意喜庆。

  年夜饭不能烧得“扣咔扣”,要多烧点,这也是“年年有余”的“口彩”。剩下来的饭一般盛在饭筲箕中摆着,有时甚至放过正月半。冬天气候寒冷,自然状态下一般不会馊掉的。

  吃完年夜饭,大人要收拾碗筷,会提醒孩子到门角落里“蹿蹿”,说是会长得高、长得快的,小孩子也不会深究此说是不是真的,会顺着大人的意思躲到门角落里纵跳几下。当然,大人也会叮嘱孩子,吃过年夜饭了,要懂事听话,不能再瞎闹了。

  在春节联欢晚会没有兴起之前,吃完年夜饭的孩子们会聚在一起放小鞭炮,或者玩放了火药纸的“跪炮”。“跪”是读音,是“甩”的意思。“跪炮”制作很简单,一只去掉针尖的针头,里面可以摆放火药纸中的火药,再用一根粗铁钉,用牛皮筋扣住,使劲往天上扔去,让它自由落体,掉到地上,在冲击力的作用下,火药就会发出爆炸声响……

  条件许可的人家会提前买好烟花,放烟花时,会有许多人聚在一起观看,有孩子,也有大人。通常,大人们会围坐在一起,喝茶、嗑瓜子、吃花生、聊天,享受难得的闲暇时光。

  临睡前,会放几个“关门炮仗”,预示着一年的圆满收官。

(0)

相关推荐

  • 弄堂喜酒真闹猛

    沪语朗读:高仁 朗读者 弄堂喜酒真闹猛 作者:陈建兴 来源:夜光杯2019.5.25 上海話改寫:郭莉 朗讀.制作:高仁 推荐:丁迪蒙 一直到现在,想起阿拉大阿哥上個世纪八十年代初,勒自家屋里办喜酒个 ...

  • 中秋节个塌饼

    沪语朗读:余晖 朗读者 中秋节个塌饼 作者:余晖 推荐:丁迪蒙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勒勒浦东个大部分人家中秋节是没月饼吃个,但是,聪明个本地主妇板要做一趟塌饼,拨一家老小尝尝.其实呢,最主要是为了祭祖 ...

  • 在大鱼大肉大油大甜的年夜饭桌上,让我们坚持做一股清流~

    大过年 小桌儿台已经被们炸啦! 说说们,平时一个个自称 "是仙女,不吃饭,只喝露水" 到了这几天,个个都在要年夜饭菜谱, 还点名要大鱼大肉大油大甜~ 还真是 ... 爱家爱生活呢~ ...

  • 分年货的那些事

    作者:宋其华 年关将至,许多商场超市刮起了促销潮.趁着很多商品打对折的机会,一些人开始抢购自己需要的年货,诸如酒水饮料.糖果蜜饯.烘焙食品等等.也有人对此无动于衷,仿佛春节离自己还很远很远,这也难怪, ...

  • 常熟人年夜饭必备!这八样不能少……

    对于过年 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理解 但不变的是过年的"仪式感" 大扫除.备年货.穿新衣 -- 而年夜饭作为过年的"重头戏" 是一场用心准备的美食盛宴 不仅仅要丰盛 ...

  • 过年那些事

    在线支付以后,我已经被数字奴役.看到支付数字,完全不加思考,惯性地就去做了. 坐出租车,看到表跳到5.80.扫码,输入数字,输入密码,点击确认.完美! 我乐滋滋地打开车门,下车离开. "五块 ...

  • 过年那些事(二)

    就如小时候放暑假,必须有一半的时间泡在河里:过年的时候,必须有一天是去挖折耳根. 立春前后的折耳根,刚刚冒出一点嫩芽.有些等不及的,长出了一两片叶子.即便这样,也不招摇,服帖地贴着大地.我们找到折耳根 ...

  • 过年那些事(三)

    今天,就年三十了!年前的计划还有好些没有完成. 不管那些任务有没有完成,年还是得过!睡了个懒觉,慢悠悠起来.在屋头转悠几圈,竟然没有早饭的愿望.老公吃完早饭,就开始忙活起来.我这级别,只能是打下手.婆 ...

  • 过年那些事(四)

    初一,天气晴好.这样的天气,让人对新的一年充满着无限的遐想. 大姐昨天就约好,今天起床之后一起去看老妈. 睡了个懒觉,起床,吃完早饭收拾好就九点半了.把老公.孩子赶着出门.突然看到老两口在家里好像也没 ...

  • 【三江文学】在乡下过年 | □乔庄河(四川)

    [三江文学现代诗刊] 总第2309期 社     长:李不白 高级顾问:衣非 特邀顾问:周渔 总     编:墨兰雪 副总编 :幸福密码 校稿 :王维新 作者简介 乔庄河,本名林立,四川青川人.扎根泥 ...

  • 【原创】常德方言版:乡下过年 看嘎嘎们的新年感想

    你莫港起,过连硬是作好打准备到乡下裁一炮天的,结果昨儿就回来哒,港起到乡下过年的事是王妈妈的裹脚--又臭又长. 我用半个常德话港出来,连莫笑话我,港得对的就点哈头,用指夹尖尖在下面点一哈转走. 我是从 ...

  • 诗人样本||问剑:在乡下过年(组诗)

    诗人名片 杨卫东,宜昌市夷陵中学英语高考教师,出版过<独白与对话>等个人诗集,<七剑诗选>(七人合著)在热销中,是新性灵主义诗歌的拥趸者和践行者.反对自言自语的,不食人间烟火的 ...

  • 散文||在乡下过年【征文】

    在乡下过年 梁实秋说:过年须在乡下,才有味道. 跨入2021新年,我从城里回到乡下老家过年.摆脱童年时期对美食和新衣的渴望,卸下求学时期繁重的学业压力,消弥大龄剩男在春节的尴尬,溶解孤军奋战于城市的漂 ...

  • 就地过年那些事 | 书香春节

    2020年春节,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期间所有的行程安排,老老实实地窝在家里,为白衣战士打赢疫情阻击战做贡献.本以为疫情渐行渐远,2021年春节假期可以彻底地放飞一次自我,到农村看看焰火,吃吃土猪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