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痔

内    痔
    生于肛门齿线上方,粘膜下的痔上静脉丛发生扩大和曲张所形成柔软的静脉团。好
发于肛门左中、右前、右后的位置,即截石位的3、7、11点处,通常称为母痔,其余部
位发生的痔,则称为子痔。
    [辨病]
    1临床表现
    1.1  症状  内痔初起时,症状不明显,仅在体格检查时才被发现。但随着痔核逐渐
增大,症状亦会逐渐加重。临床常见的症状有:便血,脱出,疼痛,分泌粘液,便秘等。
    1。1.1  便血  是最常见的症状,多见于一、二期内痔,当排粪便时和排粪后出血,
不排粪时不出血,常是间歇性,无痛性出血,血色鲜红,有时血染便纸,有时滴血,有
时呈喷射状出血。由于经常或多量出血,可引起严重贫血。
    1。1.2  脱出  多见于二、三期内痔,有的是工个或2个痔核脱出,有的全部痔核并
带中间粘膜一齐脱出。轻者仅在排粪时脱出,排粪后脱出物可自行复位。重者除排粪时
脱出外,凡用力、行走、下蹲、咳嗽、喷嚏时也可脱出,脱出物需用手还纳,或卧床休
息方能缩回。
    1。1。3  疼痛  内痔一般不觉疼痛,有时感觉肛门部坠胀,排粪时感觉不适,若内痔
发生血栓形成,或脱出后未及时复位发生嵌顿,可产生剧烈疼痛.
    1.1。4  分泌粘液  直肠粘膜受痔核刺激,分泌物增多;因括约肌松弛,常有分泌物
由肛门流出,污染内裤。在内痔脱出时,则分泌物更多。
    1.1.5  便秘  有的病人惧怕排粪时出血、脱出、疼痛,不敢正常排便,久忍大便,
粪便于硬,更增加丁排便的困难,导致习惯性便秘。
    1.2  局部检查  肛门镜检查,可见齿线上方粘膜隆起充血。吸肛器检查,玻璃罩内
可见脱出的痔核(除初期内痔不易吸出外),中、晚期内痔患者在增加腹压或大便时,即
可见到内痔脱出。
    2  诊断要点
    2.1  有典型的便血(便中带血、滴血或射血)症状,血色鲜红。
    2.2  大便或下蹲时,肛内有肿物脱出,便毕起立可自行缩回肛内。或用手还纳.
    2.3  肛门镜检查,在齿线上方可见直肠粘膜呈结节状隆起、充血,右前、右后、左
侧三处尤为明显,有时可见粘膜表面糜烂及活动性出血点。
    2.4  如肿物脱出勒于肛外,可致剧烈疼痛、糜烂及坏死,甚至出现畏寒发热症状。
    3  鉴别诊断
    3。1  直肠息肉  常见于儿童,脱出肿块为肉红色,有蒂,质坚实,多为单个,容易
出血,每次排粪都有血液,不与粪相混,或附在粪便表面,血色鲜红,量不多,混有粘
液,有时也可忽然大量出血。
    3,2  肛乳头肥大  位于齿线上,常呈锥形或有蒂,质较硬,表面为肛管上皮覆盖,

质较硬,色灰白,不出血。
    3.3  肛裂  大便时肛门疼痛,便结时尤甚,出血与肛门疼痛相对应,在截石位6点
或12点肛管部位可见到裂口。
    3.4  直肠粘膜脱垂  脱出粘膜成环形,表面平滑,有由肛门向外的放射状纵沟,无
静脉曲张,有粘液渗出,一般不出血。
    3。5  肠出血  血色暗红,与粪便相混或脓血便,带有粘液,大便次数增多,一般伴
有发热、腹痛等全身症状,化验检查可以协助鉴别。
    3。6  直肠癌  常误诊为痔,延误治疗,应引起注意。形状不整齐,表面不平,质坚
硬,且有溃疡面,容易出血,分泌物增多,气味奇臭,肛门坠胀,病理切片可以确诊。
    [辨证]
    1  分期
    1.1  一期(初期)内痔  痔核较小,质柔软,其色鲜红,大便时痔核不脱出肛外,
无疼痛,排便时可见便中带血,滴血或射血。肛门镜检查,在齿线上方可见粘膜呈结节
状突起。
    1。2  二期(中期)内痔  痔核较大,大便时痔核脱出肛外,便后能自行回纳,排便
时间歇性便中带血、滴血或射血。
    1.3  三期(晚期)内痔  痔核更大,有的表面微带灰白色,大便时脱出肛外,甚至
行走、咳嗽、喷嚏,或劳累、下蹲也可脱出,不能自行回纳,必须用手推回,或卧床休
息,热敷方能回纳。
    1.4  嵌顿性内痔  内痔脱出肛外,未及时还纳发生嵌顿,可致糜烂、坏死、肿痛加
剧,甚至出现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白细胞增高。
    2  辨出血
    2。1  实证  《见闻录》云:“色如烟尘者,湿也;鲜红者,热也。”故风挟热者,下血
鲜红,或便前便后,或量多量少,或如射如滴;湿热下注者,其血色污浊,苔黄或腻,脉
弦滑。
    2。2  虚证  下血色清而淡,或晦而不鲜,面色少华,神疲倦怠,舌质淡,脉细或弱。
    3  辨脱出
    3.1  气虚  痔核脱出不纳,肛门有下坠感,气短懒言,食少乏力,舌质淡红,脉弱
无力。
    3.2  血虚  痔核脱出,便血量多色清,头晕目眩,面色咣白,心悸,唇舌色淡,脉
细。
    4  辨肿胀痒痛  此证多以实证为主,证见痔核脱出嵌顿,表面色黯糜烂,有粘液渗
出,全身有发热不适,口干,便秘,小便短赤,苔黄,脉数。
  5  辨便秘
  5.1  实证  腹胀满疼痛,拒按,口干,嗳气,心烦,苔黄燥,脉数实。
  5.2  虚证  腹胀满喜按,头晕眼花,心悸汗出,咽干唇白,舌质淡,苔中剥,脉细
数.
    [治疗]
    对内痔的治疗,可分为内治、外治和手术三种。临床只要针对不同情况选择应用,就

能获得满意疗效.在具体应用时,可只用其中一种方法治疗,也可二种或三种治疗方法
合用。如果内痔没有临床症状,一般就不需进行治疗。
    1  内治法  本法适用于一、二期内痔,或内痔嵌顿伴有继发感染,或年老体弱,或
内痔兼有其他严重慢性疾病不宜手术者.临床可针对患者不同症状进行辨证施治。
    1。1  出血  实证宜清热凉血祛风,用凉血地黄汤加减。若为湿热下注者,宜清利湿
热,用脏连丸加减。虚证宜养心健脾、益气补血,用归脾汤或十全大补汤.
    1.2  脱出  气虚宜补气升提,用补中益气汤。血虚宜补血养血,用四物汤加味。
    1.3  肿胀痒痛  宜清热祛风,除湿活血,用止痛如神汤。
    1.4  便秘  实证宜通脏泻热,用大承气汤。虚证宜润肠通便,用五仁丸、润肠汤。
    2  外治法  适用于各期内痔及内痔嵌顿、肿痛、出血等证,常用的有熏洗法、外敷
法及塞药法等。
    2。1  熏洗法  以药物加水煮沸,先熏后洗,或用毛巾蘸药汁乘热敷患处,冷则更换。
具有消肿止痛、收湿止痒等作用。常用五倍子汤、苦参汤。或大黄、威灵仙、艾叶、明
矾、冰片(后入),煎水乘热熏洗坐浴。
    2.2  外敷法  以药物敷患处,可起消肿止痛、止血生肌作用。如如意金黄膏、三黄
膏、九华膏等,或将药物制成栓剂,塞于肛内,其效更为满意。如消痔栓、九华栓等.
    2.3  针刺法  针刺穴位,可减轻临床症状,如出血、疼痛等.如能坚持较长时间的
治疗,甚至还能使部分内痔缩小。若加艾灸,或电针治疗,临床效果就会更好。
    2。4  枯痔钉疗法  适用于各期内痔,尤其对一、二期内痔效果较好.枯痔钉插入痔
核内,逐渐变软直至溶化,使局部组织产生无菌性炎症,引起纤维组织增生,痔块缩小,
达到治愈的目的。临床常用的有有砒和无砒枯痔钉二种。有砒枯痔钉毒性较大,易致砒
中毒,故目前已很少使用。
    操作方法:术前嘱病人排空大便,或灌肠一次,然后取侧卧位或截石位,充分暴露
肛门,将内痔牵出肛外,并以左手食、中指拉紧,固定,常规消毒,右手拇、食指捏住
枯痔钉的尾段,距齿线上0.3一O。5cm处,沿直肠纵轴成25—35。方向行旋转插入痔粘膜
下痔核中心,一般深约lcm,插钉多少视痔核大小而定,一般每痔一次插入4—6根,间
距0。3,--~0。5cm,剪去多余的药钉,但应使钉外露lmm,才能保持固定和防止插口出血,
然后将痔核推回肛内,同时塞入黄连膏,约7天左右痔核萎缩脱落,伤口逐渐愈合。
    3  手术疗法
    3.1  内痔注射法  这是目前治疗内痔的常用方法,适用于各期内痔,尤其对一、二
期内痔效果更好。使用时,就是将药液注入痔粘膜下层之内、曲张静脉之外,使淋巴凝
固引起轻度化学性炎性反应,进一步促使结缔组织增生,阻塞曲张静脉,使痔核硬化萎
缩,或坏死脱落。临床常用的注射剂有硬化剂(5%石炭酸甘油,5%鱼肝油酸钠,4%一
6%明矾注射液,消痔灵等)和坏死剂(如枯脱油、新六号枯痔液等)两大类。
    3.1.1  硬化萎缩注射  病人侧卧,一般不用麻醉,在肛门镜直视下,局部常规消毒,
以皮试针筒(25号针头)抽取5%石炭酸甘油,或4%一6%明矾液,于痔核上距齿线
0.5cm处的粘膜下层,针头斜向工5。进行注射,每个痔核注射0.3—0。5ml,总量不超过
lml。一般每次注射不超过3个痔核。注射后当天避免过多活动,并不宜排便。相隔7天
后再进行第二次注射,一般需要3—4次治疗。据临床观察,对止血效果尤为明显。但注

射时进针深浅更要适当,过浅易致粘膜溃烂,过深则会引起肌层组织发生硬化。
    3。1.2  消痔灵注射  取侧卧位或截石位,肛门部常规消毒后,在腰俞穴麻醉或局部
麻醉下,在肛门镜下,将内痔暴露出肛门外,检查内痔的部位、数目,并作直肠指检,确
定母痔区有无动脉搏动,用不同浓度的消痔灵液,分四步注射:第一步是痔上动脉区注
射,用工:工浓度(即消痔灵液用1%普鲁卡因液稀释1倍),一般注射1~--2ml。第二步
痔区粘膜下层注射,用2:工浓度,在痔核中部进针,刺入粘膜下层后成扇形注射,使药
液尽量充满粘膜下层血管丛中,注入药量多少的标志,以痔核弥漫肿胀为度,一般注射
3~5ml。第三步痔区粘膜固有层注射,当第二步注射完毕,缓慢退针,多数病例有落空
感,可作为针尖退到粘膜肌板上的标志。注药后,粘膜呈水泡状,一般注药l~2ml。第
四步洞状静脉区注射,用工:工浓度,在齿线上0.1cm处进针,刺入痔体的斜上方0.5一
lcm,成扇形注射,一般注药1—3ml。一次注射总量15~30ml。注射完毕,肛门内放入
九华膏纱条,外盖纱布,胶布固定。
    3.1。3  坏死枯脱注射  病人取侧卧位,在腰俞麻醉或局部麻醉下,使肛门部充分暴
露,常规消毒9用蚊式止血钳于齿线上方将痔核夹住一部分拉出固定,右手将盛有枯痔
注射液的注射器,在齿线上0.3—0.5cm处,刺入痔核粘膜下层,缓缓将药液由低到高,
呈柱状注入痔核内,用量工一5ml,以痔核稍膨大变为灰白色为度。以此逐个全部注射完
毕,将痔核推回肛内,并上以枣核型九华膏纱条,纱布覆盖,胶布固定。
    注意事项:注射时,不能将药液注入肌层及外痔区,以免发生坏死肿痛;进针后应
先作回血试验,且注药宜缓慢进行;注意勿使药液注入外痔区,或注射位置过低使药液
向肛管扩散,造成肛门周围水肿和疼痛;注射痔核时,宜先小后大,以免影响操作,遗
漏痔核;注射当天不宜大便,便时内痔脱出应及时还纳。
    3.2  结扎疗法  结扎疗法治疗痔疮,早在宋代《太平圣惠方》中就有记载:“用蜘蛛
丝缠系,痔不觉自落。”嗣后《外科正宗>>、《医宗金鉴》等古典医籍都有关于结扎疗法治
痔的记载。所谓结扎疗法,就是利用丝线或药线结扎痔核根部,阻断痔核的血流,造成
组织缺血坏死脱落,再经创面组织之修复而达到治疗目的。本法适应症广泛,操作简单,
近期和远期疗效都比较理想,是目前临床治疗内痔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用
的有单纯结扎法、分段结扎法和胶圈套扎法等。
    3.2.1  单纯结扎法  适用于二、三期内痔,对纤维肿型内痔更为适宜。
    操作方法:病人取侧卧位或截石位,在局部麻醉或腰俞麻醉下,常规消毒,先行扩
肛,使痔核充分暴露,再用止血钳将内痔基底部夹紧,并在齿线下方剪一小口,用丝线
在止血钳下方剪口处结扎;或在止血钳下方基底部,用圆针、丝线贯穿作“8”字形结扎,
再用弯止血钳挤压被结扎的痔核(亦可在被结扎的痔核内注射6%明矾液,或消痔灵液,
然后再钳夹挤压,以加速痔核的坏死),剪除部分已结扎的痔核(一般不超过痔核的1/
2),肛内上九华膏纱条,纱布覆盖,胶布固定。
  3。2.2  分段结扎法  适用于环状内痔。
  操作方法:将环状内痔人为分成为几个痔核,在所划分的痔与痔之间的分界线处,用
两把止血钳夹起粘膜,于中间剪开,上至痔核顶端,下至齿线.用同样方法处理其他几
个痔核分界处。最后用止血钳夹住被分离出来的痔核基底部,用丝线圆针在止血钳下方
贯穿作“8”字形结扎。用同样方法处理其他痔核。

注意事项:作贯穿结扎时,缝针不可穿入肌层,否则结扎后可引起肌肉层坏死或并
发肛周脓肿;结扎术后当天不宜大便,如便后痔核脱出时,应立即将痔核送回肛内,以
免发生水肿,加剧疼痛;结扎后7天左右,为痔核坏死脱落阶段,嘱病人减少活动,大
便时不宜用力努挣,以免术后发生大出血。
    3。2.3  胶圈套扎法  适用于各期内痔,特别是二、三期内痔及混合痔的内痔部分。
它是结扎法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操作简单,痛苦小的优点。就是利用特别的套扎器或止
血钳,将具有较强弹性的胶圈或胶环套入内痔的基底部,从而阻断痔的血运,使之产生
缺血、坏死、脱落,遗留创面逐渐修复而愈。
    (1)套扎器套扎  常规消毒后,在斜面肛门镜下暴露内痔后,套扎圆筒对准将要套
扎的内痔上,借助套扎器的负压作用,将内痔吸入套扎圆筒内,同时扣动扳手将胶圈推
出,套在内痔基底部,手术即告完毕。
    (2)止血钳套扎  局部消毒,局麻,待肛门松弛痔核暴露后,用套有胶圈的止血钳,
沿直肠壁纵行垂直,距齿线上5mm处将痔核基底部夹住,从齿线起向上剪口3—5mm,再
用另一把止血钳拉长胶圈绕过痔核上端,将胶圈套扎在痔核的基底部的剪口内,再向痔
核中心注入复方明矾液,以痔核膨胀变为灰白色为度,除去止血钳。术毕将痔核送回肛
内,并上枣核型九华膏药条,外盖纱布、胶布固定。
    注意事项:套扎后当日不宜大便,以防内痔脱出嵌顿水肿,并保持大便通畅,防止
因便秘努挣造成胶圈滑脱。使用的胶圈,套扎前应仔细检查,看有无弹性、老化、裂痕,
且胶圈不宜高压高温消毒,或长期浸泡,以免丧失弹性。凡分次套扎的,应选择较大的
母痔或正在出血的内痔。套扎后7-11天内为痔核坏死脱落阶段,在此期间应避免剧烈
活动和便秘,以防引起大出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