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汝窑瓷器展(精华)
汝窑之所以被后世推为「五大名窑」之首,最重要的原因是其产品所施淡天青色釉清淡含蓄、不温不火,满足了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追求。汝窑青瓷选料精心、做工考究、胎体较薄,绝大多数都光素无纹饰,个别采用刻、印花装饰。其基本特点是造型秀丽、香灰色胎、淡天青色釉、裹足支烧、釉面多开有细碎冰裂纹。
由于烧造时间短且烧成难度大,汝窑瓷器在南宋时期已有「近尤难得」之记载,而流传至今的产品数量更为有限。从公开发表的情况看,传世完整器不足百件,主要收藏在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英国大英博物馆(含大维德基金会)和上海博物馆等单位。因此,汝窑瓷器以传世稀少和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备受世人瞩目。
故宫博物院和其他文博单位收藏的汝窑瓷器
从文献记载看,汝窑为宫廷烧造瓷器的时间在北宋晚期,有学者推测大概只有20年或40年。由于烧造时间短,致使产品流传至今的不多,从公开发表的资料看,传世品不足百件。
传世汝窑瓷器的造型主要有三足樽及承盘、茶盏托、酒盏托盘、温碗、椭圆水仙盆和各式瓶、洗、碗、盘、碟等。其基本特点是香灰色胎、淡天青色釉、釉面一般开有细碎冰裂纹。造型典雅,做工考究,多采用满釉“裹足支烧”,外底留有细小支烧钉痕。也有少量器物采用垫饼垫烧,圈足底端或者器物底部与垫饼或者垫圈接触处无釉。
汝窑天青釉碗(底刻乾隆皇帝御制诗)北宋 故宫博物院藏
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底刻乾隆皇帝御制诗)北宋 故宫博物院藏
汝窑天青釉凸弦纹三足樽 北宋 故宫博物院藏
汝窑天青釉圆洗(底刻乾隆皇帝御制诗、“丙”字)北宋 故宫博物院藏
汝窑天青釉花式洗 北宋 大英博物馆藏
汝窑天青釉玉壶春瓶 北宋 大英博物馆藏
汝窑天青釉盏托 北宋 大英博物馆藏
汝窑天青釉盘 北宋 故宫博物院藏
汝窑天青釉盘(底刻“寿成殿皇后阁”款) 北宋 故宫博物院藏
汝窑天青釉椭圆形水仙盆(修复) 北宋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汝窑天青釉圆洗(底刻“乙”字) 北宋 故宫博物院藏
汝窑天青釉圆洗(底刻“乙”字) 北宋 故宫博物院藏
汝窑天青釉圆洗(底刻“乙”字) 北宋 故宫博物院藏
汝窑天青釉盘 北宋 故宫博物院藏
汝窑天青釉盘 北宋 故宫博物院藏
汝窑天青釉盘 北宋 故宫博物院藏
汝窑天青釉圆洗 北宋 上海博物馆藏
汝窑天青釉椭圆形水仙盆 北宋 吉林省博物院藏
汝窑天青釉盘 北宋 上海博物馆藏
汝窑天青釉盘 北宋 天津博物馆藏
汝窑天青釉深腹碗 北宋 1989年出土于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蛮子营村窖藏 宝丰县文物管理局藏
清凉寺汝窑址和张公巷窑址出土的标本和窑具
汝窑遗址的认定经历了一个较漫长的过程,从1930年日本学者赴实地进行调查开始,经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冯先铭、叶喆民等和其他文物工作者的长期实地考察,至1986年最终认定传世汝瓷的烧造地点位于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自1987年至201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13年更名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已对位于清凉寺村的汝窑遗址进行了十二次考古发掘,获得大量瓷器、窑具标本,揭露出窑炉、作坊等遗迹,为全面认识汝窑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清凉寺窑
清凉寺窑烧瓷的历史较长,从北宋初年延续到金、元时期,期间以烧造民用瓷为主,仅在很短的时间内烧造过天青釉瓷器。1999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对清凉寺村中部居民住宅便道和院内进行的试掘中发现了烧造御用汝瓷的中心区,并于2000年进行了考古发掘。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可将其划分为初期和成熟期两个发展阶段,前期兼烧天青、豆青、豆绿釉瓷器,后期以烧造御用天青釉瓷器为主。从考古发掘情况看,汝窑瓷器造型远比传世品丰富。2000年在汝窑中心烧造区出土的器物造型多达四五十种。除折肩瓶、三足樽及承盘、椭圆水仙盆、莲花式碗、葵花式盏托、洗、盘等常见传世品种外,还发现一些传世品中不见的造型,如刻花鹅颈瓶、梅瓶、方壶、出香(香炉)、壘子、大盆、折沿盘、刻莲瓣纹盏托等。这些出土物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汝窑瓷器的认识。
与同时期其他瓷窑相比,御用汝瓷显示出独特的生产工艺,即先素烧、再釉烧,且绝大多数器物都采用满釉裹足支烧。汝窑成熟期使用椭圆形小型窑炉,一般是两窑并设,每窑装烧器物十件左右,以木材或炭做燃料;匣钵外多涂一层耐火泥,支烧垫饼的支钉小而尖,新出现了支烧垫圈;不少器物采用模制成型,造型规整,胎体薄厚均匀。汝窑窑炉、窑具和模具之考究,更深刻地体现出其产品的特殊性和生产的官方背景。
汝窑初期青釉刻花内鹿纹外花卉纹盆(残) 北宋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汝窑天青釉葵花形盏托(修复) 北宋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汝窑天青釉圆洗(修复) 北宋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汝窑天青釉刻花龙纹盒(修复) 北宋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汝窑天青釉六方委角垒子(修复) 北宋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汝窑天青釉梅瓶盖 北宋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汝窑天青釉刻花莲瓣纹碗(修复) 北宋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汝窑天青釉花式温碗(修复) 北宋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汝窑天青釉三足炉(残) 北宋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汝窑天青釉龙钮、狮钮熏炉盖(残) 北宋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汝窑天青釉鸳鸯钮熏炉盖(残) 北宋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修复) 北宋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残) 北宋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汝窑天青釉双系方壶(修复) 北宋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汝窑天青釉碗(修复) 北宋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汝窑天青釉盘口折肩瓶(修复) 北宋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汝窑天青釉双系圆壶(修复) 北宋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汝窑天青釉玉壶春瓶(修复) 北宋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汝窑素烧出戟瓶(残) 北宋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汝窑素烧莲花式盘(修复) 北宋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汝窑垫饼 北宋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垫饼是瓷器焙烧时器物与器物或器物与匣钵之间起间隔作用的窑具。汝窑垫饼有两种:一种是饼面上有支钉,另一种饼面上无支钉。有支钉的为支烧用,无支钉的为垫烧用。支烧者又有厚薄之别,较厚的垫饼泥性软,饼面上的支钉往往会脱落,仅留下三或五个支钉痕;较薄的垫饼工艺精、火候高、质地硬,饼面上的支钉一般不会脱落。
汝窑带支钉垫饼 北宋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汝窑垫圈 北宋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垫圈是瓷器在窑内焙烧时器物与器物或器物与匣钵之间起间隔作用的窑具。汝窑垫圈也分为带支钉和不带支钉两种。带支钉垫圈工艺讲究,有直接在圈面上手捏间距相等三或五个支钉者,也有支钉是另外加上者。不带支钉者则用泥条盘成,制作简单粗糙。还有一种椭圆形垫圈,考古发现很少,应是椭圆形水仙盆的专用垫圈。
汝窑带支钉垫圈 北宋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汝窑火照插座和火照 北宋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火照,又称试片,即瓷器焙烧时测定窑内温度的窑具。汝窑的火照系利用碗坯改造而成,呈上平下尖状,下部尖端插入火照插座的槽内,一个插座上插数个火照,火照插座置放于窑床前端靠近窑门处,以便在观火孔里可以看到。火照上端有圆孔,当窑工测定窑内温度时用长钩伸入观火孔,将火照从火照插座上钩出。每烧一窑要验火照数次,每验一次,就钩出一个火照。火照一般只在上半部施釉,仅能使用一次。
汝窑匣钵 北宋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匣钵是瓷器焙烧时放置坯件并对坯件起保护作用的窑具。用匣钵装烧可避免器物与窑内烟火、灰尘及窑顶落渣等直接接触,从而防止瓷器在烧成过程中被污染。汝窑匣钵大致有漏斗形和直筒形两种,又分作大小多种型号。与其他宋代瓷窑不同的是,汝窑匣钵表面抹有一层耐火泥,可能是用于密封匣钵介面以起到保温的作用。
张公巷窑
河南省汝州市张公巷窑是近年新发现的一处瓷窑遗址,2000年至200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过正式考古发掘,获得大量遗物。张公巷窑与清凉寺窑地理位置接近,尽管两窑产品存在一定差异,但可以肯定的是张公巷窑瓷器在造型和烧造工艺上均受到汝窑影响。杭州老虎洞窑(有学者认为是文献记载的「南宋修内司官窑」)也明显受到汝窑影响。因此有学者认为,从汝窑到张公巷窑再到老虎洞窑,从三者关系或可推论张公巷窑即北宋官窑。也有学者对此持不同见解,认为张公巷窑的年代为金、元时期或宋末元初。从产品特征看,该窑带有一定官方性质,至于是否为北宋官窑尚需进一步研究。
张公巷窑天青釉盘口折肩瓶(修复) 北宋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张公巷窑青釉碗(残) 北宋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对于汝窑的性质,陶瓷界形成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汝窑就是北宋时期专门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的官窑,即北宋官窑,其性质与南宋修内司和郊坛下官窑一样;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南宋人明确记载“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油(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清波杂志》),认为其性质与定窑相似,均系在烧造民用瓷基础上,因产品精良而被朝廷选中奉命烧造御用瓷器。
近年,有学者综合上述观点,提出汝窑的属性或可按其发展阶段来划分,即初期为贡窑,北宋末年为官窑。也有学者认为应将这两个阶段分别称为地方官窑和中央官窑。
广义上讲,官窑泛指隶属于中央或地方政府专烧宫廷、官府用瓷的窑场,在类型上可以分为中央官窑、地方官窑和为某项任务而特设的官窑。狭义的官窑,特指文献记载的北宋和南宋的中央官窑,属于由政府出资的特设窑场,其落选品必须集中打碎处理,表现出极强的垄断性。对于北宋官窑,有学者认为窑址应在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也有学者提出汝窑就是北宋官窑。
明、清景德镇御窑厂仿汝窑(釉)瓷器
汝窑瓷器独特的釉色对后世影响深远,明、清至今,一直被视作楷模而进行仿烧。明、清两代专门负责御用瓷器烧造的御器(窑)厂设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明代还包括今浙江省龙泉市)。从传世和考古发掘获得的实物看,景德镇御窑厂仿烧汝窑(釉)瓷器始于明代宣德年间,清代雍正、乾隆时期达到兴盛,不但产量大,而且质量精,其中以雍正时期产品尤为精美。但明、清景德镇御窑厂仿汝窑(釉)瓷器往往只注重仿其釉色,造型几乎皆为明、清时期流行的器形。
明代仿汝
明代景德镇御窑厂仿汝窑(釉)瓷器只见于宣德时期,清人蓝浦《景德镇陶录》称:「(宣德仿汝)又有冰裂鳝血纹者,几与官、汝窑敌。」传世宣德仿汝窑(釉)瓷器造型见有蟋蟀罐、葵花式洗、鸡心碗、盘等。仿品釉色较宋代汝窑瓷釉透亮,开片则更细密、规整,且釉面泛有宣德御窑瓷器上常见的橘皮纹。一般都署有青花楷体「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圈。
仿汝釉盘(“大明宣德年制”款) 明宣德 故宫博物院藏
仿汝釉盘(“大明宣德年制”款) 明宣德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仿汝
清代景德镇御窑厂仿汝窑(釉)瓷器始于雍正朝,乾隆、嘉庆、道光朝亦有仿造,但以雍正、乾隆时期仿品最为多见,质量也最好。其修胎规整、釉色匀净、开片细密。由于烧成温度较高,致使釉面透亮、莹澈,与宋代汝窑半透明的乳浊釉质感不同。清代雍正至道光朝仿汝窑(釉)瓷器一般在外底署当朝青花篆体六字三行款。
与雍正朝仿汝窑(釉)瓷器相比,乾隆朝仿汝窑(釉)瓷器更注重突出当时高超的成型和烧成技艺。尽管如此,对御用瓷器烧造要求颇为严格的乾隆皇帝对当时的仿汝窑(釉)瓷器也流露出不满意,其在御制《咏汝窑盘子》诗中曾发出「而今景德无斯法,亦自出蓝宝色浮」的慨叹。
仿汝釉如意耳扁瓶(“大清雍正年制”款) 清雍正 故宫博物院藏
仿汝釉双耳扁壶(“大清雍正年制”款) 清雍正 故宫博物院藏
仿汝釉长颈扁腹瓶(“大清雍正年制”款) 清雍正 故宫博物院藏
仿汝釉菊瓣纹长颈扁腹瓶(“大清雍正年制”款) 清雍正 故宫博物院藏
仿汝釉凸莲瓣纹兽耳衔环尊(“大清雍正年制”款) 清雍正 故宫博物院藏
仿汝釉石榴尊(“大清雍正年制”款) 清雍正 故宫博物院藏
仿汝釉鸠耳尊(“大清乾隆年制”款)清 乾隆 故宫博物院藏
仿汝釉双系鱼篓尊(“大清乾隆年制”款) 清乾隆 故宫博物院藏
仿汝釉贯耳方瓶(“大清乾隆年制”款) 清乾隆 故宫博物院藏
仿汝釉凸弦纹三牺梅瓶(“大清乾隆年制”款) 清乾隆 故宫博物院藏
仿宋汝釉圆洗 清乾隆 故宫博物院藏
仿汝釉委角方瓶(“大清道光年制”款) 清道光 故宫博物院藏
仿汝釉委角方瓶(“大清道光年制”款) 清道光 故宫博物院藏
众所周知,汝窑青瓷有其鲜明的特点,即不以北宋瓷窑通行的刻花、划花、剔花、印花、彩绘等技法来美化自身,而是以釉质、釉色取胜。由于汝窑青瓷胎、釉中氧化铁(Fe2O3)含量适当(约为2%),烧成温度(约为1200℃)、烧成时还原气氛又控制得恰到好处,致使器物烧成后釉面滋润,釉呈淡淡的天青色。从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及国内外其他少数博物馆所藏北宋汝窑青瓷看,其釉色变化不大,虽有深、浅的细微差别,但都离不开“淡天青”色这个基本色调。很可能正是这种深浅适中的和谐色调满足了北宋上层社会在感官上对颜色的捕捉、迎合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才使北宋上层社会喜欢上汝瓷。由于传世汝窑瓷器大都烧造于宋徽宗赵佶(1082~1135年)在位期间(1101~1125年),因此,有学者认为这可能与当时以宋徽宗为首的北宋统治者主导宫廷用瓷有关,而汝瓷给人带来的清单含蓄之美又很可能与宋徽宗崇奉道教有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