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副冷门好对联,有空品鉴一番,仿佛茶香悠悠

第1副:十七载风尘辛苦,我独何辜?剧怜莲性虽胎,难堪是檀板清樽,千呼万唤;五百年香火因缘,身将谁托?漫道藕丝自缚,只愿得慈云甘露,并蒂连枝。

清代有个青楼女叫做桂龄,她有一次前往观音庙拜谒,请求别人替她撰写了这副对联。古人比较迷信,相信观音菩萨是大慈大悲,能够救人脱出苦海的。

所以这副对联从桂玲自身处境与卑微心愿出发,写出了桂龄心里的苦,而文辞清丽,颇有可赏鉴之处。

上联说,桂龄十七年来遭遇人间疾苦。虽然桂龄想要皈依佛门,但是形势不由人,只能在青楼中轻歌曼舞,实在有太多悲伤。

下联说,桂龄对于观音菩萨有许多虔诚,希望观音保佑她,让她能够从良,找到一个好归宿,得以“并蒂连枝”。

整个对联文辞清丽优美,感情则相当真挚,虽然是其他人帮忙桂龄代写的对联,却能够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确实是精彩无比的对联。

第2副:居然钓水采山,暂借此为消遣处;想到桑田沧海,几多人作感怀诗。

这个对联是晚清名臣丁日昌为自家花园“絜园”所题写的对联。丁日昌官至福建巡抚等职,在文化上也颇有造诣,更是近代四大藏书家之一。

所以,丁日昌的对联水平也很高,具有欣赏的价值。这副对联写出了丁日昌告老还乡后的悠闲心情,同时也写出了丁日昌对于国事艰难的忧虑。

在个人的心情上,丁日昌可以放开心胸,钓水采山,欣赏美妙景色,度过余年。而在家国大义上,丁日昌又忍不住替摇摇欲坠的清廷忧心,深知黄昏落日,桑田沧海,日子不多了。此等既喜既忧的对联,当真巧妙。

第3副:性命等于小尘埃,频年苦里愁中,剩下皮囊归厚土;世界若无大改革,自此生来死去,有何趣味在人间。

据说这个对联是著名法学家、教育家谢觉哉写给堂弟的挽联。挽联一般都是悲痛的,而这个挽联在悲痛之外,还有一份崇高,别有一种风貌。

上联说,人在天地之中,仿佛是一粒尘埃,终归于虚无。似乎这种心态有点消极,但这是尊重客观事实的,无论是谁,都是尘归尘,土归土。

下联则是从上联的意思出发,但格局境界瞬间为之一变。正因为人总有一死,所以必须要在活着的时候做出一番事业,让整个世界为之改变,变得更美好更善良。要不然,人活一场,岂非太过无趣?

显然,这是谢觉哉以改革家的角度来看待世界,看待他堂弟的死亡。显然他认为他堂弟是活得精彩的,所以死得也很坦荡,而活着的人也要保持这种“改变世界”的精神,真正不辜负生命两字。

第4副:材拙犹堪养花木;性刚不肯让湖山。

这个对联是晚清才子何元普看到青山,有感而发。对联借景抒情,更多是抒发自己的人格。

上联说他自己性情比较愚笨,但是这种愚笨恰如土壤对花木的滋润,能够培育出美丽。下联则是用湖山来衬托自己的刚正性格,性刚不肯让湖山,自然对于人间的黑暗也是不肯容忍的了。

第5副:三代吉金,尊彝铭寿;一门画史,烟墨觞秋。

这个对联的作者是端方给别人老母亲的贺寿联。贺寿联最忌俗套,什么“寿比南山不老松”之类的套路,在行家这里是不能够出现的。

而端方这个对联,类似于六朝文字,有一种雅重之味。对联不单单是祝贺老太太的生日,而是赞美老太太整个家庭“三代吉金”,一门荣耀。

对老人来说,家庭是重于泰山的。所以这个对联这么写,是另辟蹊径,颇有新意,让人拍案叫绝的。

第6副:眼前世态新花样;身外虚名旧布衣。

古代福建省,有个姓林的中了解元。他本来家境贫穷,回到老家后,各处达官贵人纷纷上门拜访。所以他在自家堂柱上题写了这个对联,表达了自己的感慨。

上联是说中了科举后,仿佛整个人生都变样了,眼前忽然花样繁多,令人应接不暇。下联则是说,其实他这个人从头到尾都没有变,但是别人对待他的方式却前后天差地别。世人对于“虚名”的追求,实在令林解元感慨不已,也令后人感慨不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