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入选上海好声音?

如果法国的通俗歌曲有个专门的名词叫“香颂”,那么诞生在上海的那些老歌何不可以有个专门的名词——“海颂”?

而唱响“海颂”的,正是名动上海甚至世界的七大歌后。

白虹、姚莉、周璇、李香兰、龚秋霞、吴莺音

1
“金嗓子”周璇

《四季歌》《天涯歌女》《夜上海》,这些光是看到名字脑中就能回荡起旋律的歌,让周璇的名字成为华语流行歌曲史上的一个金字招牌。

其实她的作品远不止这些,周璇是中国最早的两栖明星;在近20年的演艺生涯中,她拍摄了43部影片,演唱了200多首歌曲,是演艺界的一颗耀眼之星。

她是中国第一个用话筒唱歌的女歌手,她的声音很小,但她巧妙利用麦克风的歌声却很大气多变,歌路很宽。《不变的心》就是一首带花腔的女高音,她的声音婉转剔透,唱出的花腔格外轻盈灵动。

但这里,小克勒请大家静下心来,感受一个无比认真用心歌唱的艺术家,那个总是自带标签出场的龚琳娜,用她的方式来演绎的那些淹没在历史尘埃中的优美旋律。

▼不变的心▼

就像歌中所唱的那样“你就是远的像星,你就是小的像萤,我总能得到一点光明。”这不正是上海人的特点吗?不追高大上,只求小而精。张爱玲在上海孤岛时期听着《蔷薇蔷薇处处开》的歌声写道“就是因为小小的蔷薇,给了我们小小的温暖,小小的团圆。”周璇就是用她小小的嗓音,唱出了大大的情怀。

如此充满正能量的歌曲,却是作曲陈歌辛,作词李隽青写在上海被日本统治最黑暗的时期。听了这首歌后,让一个报人激动地离开报馆,满腔热情转而投身作词,这个人就是后来被称作“词圣”,一生写了3000多首词的陈蝶衣。

《凤凰于飞》是“歌仙”陈歌辛与“词圣”陈蝶衣合作的第一首歌曲。

▼凤凰于飞、风雨中的摇篮曲▼

龚琳娜特别喜欢周璇干净纯真的嗓音,无论何时听周璇的歌,都会触动她最深的心,从周璇的歌中她学到了怎样用一颗柔软的心去歌唱。

《风雨中的摇篮曲》是周璇最后一首歌,也是一首从未公开发行的歌。每每听到这首歌,都让陈钢忆起童年的悲伤往事。当年日本宪兵队冲进他家绑走父亲,也就是这首歌的作曲者陈歌辛的景象,至今都无法抹去。

唱这首歌的龚琳娜,仿佛散发着母爱的光辉,很柔很柔,歌声里却透着坚毅的力量,鼓舞着风雨中的“孩子”。

2
李香兰

“我见过李香兰3次,而她每次见到我,总会泪眼汪汪,说的第一句话总是我的父亲。”陈钢回忆道。

原来陈钢的父亲陈歌辛与李香兰之间有一段异国恋。也唯有李香兰这个名字,是宽容大度从不吃醋的陈钢的母亲,不能听到的。

陈歌辛专为李香兰写过3首歌,一首是花腔女高音《海燕》、一首是抒情歌曲《忘忧草》、还有一首就是接下来龚琳娜要唱的《恨不相逢未嫁时》。

▼恨不相逢未嫁时▼

然而前两首歌的曲都是陈歌辛谱的,只有这最后一首,陈歌辛写的是词,而为这首歌谱曲的,竟然是他的“情敌”——姚敏。

这姚敏是谁?

3
“银嗓子”姚莉

姚敏就是这个唱《玫瑰玫瑰我爱你》,被誉为“银嗓子”姚莉的哥哥,兄妹俩合唱的《苏州河边》,那一句句婉转的吟唱,把这首歌的作者陈歌辛对姚莉不可言明的情愫,都随着苏州河边吹来的风,将一切化作沉默。

姚敏不仅唱得好,更是创作了许多画时代的歌曲,三次获得亚洲最佳电影音乐奖,他的旋律隽永,优美,动人,他的作品千变万化,有爵士乐,民间小调,外国舞曲,说唱歌曲等等,被公认是“歌坛不倒翁”和“歌坛巨无霸”。无论从质量到数量来说,在中国作曲家里姚敏是数一数二的著名作曲家。

4
白光

白光是当年一位很有特点的歌手,她的声音深邃性感,举手投足之间都透出妩媚典雅的风情。

“白光是著名的女中音,你是女高音,怎么唱她的歌呢?”我们的女主人阎华当即发问。

对此龚琳娜淡定地说:“把声音位置放下来就是了呀。”

如果周璇的发声位置在头顶,李香兰的在脑后,那白光的位置就沉到了胸口。她的歌声带有特别的线条,依着起点自由地滑动,看似不经意地赖在某个支点上,收放伸缩,荡漾出万般风情。

▼复制链接到浏览器观看恋之火▼

https://v.qq.com/x/page/z0752cmt9xa.html

5
龚秋霞

龚秋霞也是当年非常著名的两栖艺人,在她漫长的32年演艺生涯中,龚秋霞曾拍过百余部电影,灌唱过逾百首歌曲,就如同她梅花般的特质,内敛而沉厚。

曾经人们形容她的歌最宜清晨听,因为她的歌充满着青春朝气,抑扬顿挫,甜润婉转……

她的《蔷薇蔷薇处处开》让孤岛时期身处绝望中的张爱玲感受到了小小的温暖、小小的团圆。

▼复制链接到浏览器观看蔷薇蔷薇处处开▼

https://v.qq.com/x/page/r0752gj3mt1.html

成就“海颂”的,除了这些“歌后”,更离不开当年写下这些歌的人,陈歌辛、姚敏、贺绿汀、黎锦晖、黎锦光……其实他们中很多都不是上海人,却在歌里流淌出相似的气息。

因此,一个爱上海、懂上海的人就能唱出她心中的上海。

于是,来自贵州的龚琳娜来到上海,做了一件令人敬佩的事,她不计报酬地让我们再一次听到了上海的声音——“海颂”

她说:“唱歌就是要忘记自己,歌需要什么,我就会唱出那首歌的灵魂。我平时唱的歌都是民歌、戏曲偏多,有爆发力、个性比较强的,而上海的这些歌非常柔情,旋律特别美好,让人很温暖。又有伦巴、探戈这些很国际化的节奏柔和在一起。上海人的智慧,让这些歌成为了上海的声音,现在听来,一点也不过时。”

上海是个神奇的地方,似乎什么文化到了这里都会被这里的人创新地炒成一盘特殊韵味的海派文化大餐。

今天我们提出“海颂”,就如同我们“克勒门”一如既往做的那样,挖掘上海的故事,梳理上海的文化脉络,只是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到上海的底蕴,传承和发扬上海的这种创新精神。

因为我们都有一颗爱上海的心。

特别感谢

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

静安区文化局

对我们的大力支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