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浦新村:新与旧的交响乐
不久前的“国际档案日”,克勒门文化沙龙和静安区档案局合作,举办了一场回顾静安70年历史的特别的沙龙,通过一张张照片,走进闪亮的瞬间。
每十年一张照片,点亮一段特别的岁月。在回顾到60年前时,我们选择了这样一张照片。
这是当年的上海,这些孩子们背后的碉堡就位于白遗桥大队唐家桥生产队的农田。
城市的飞速发展,并没有让它们消失殆尽。就在今天的彭浦新村,我们竟然还找到了碉堡的踪迹。
家门口的碉堡,“皮大王”的乐园
今天就让小克勒跟着档案里的照片,带你走进彭浦,了解这片土地的前世今生。
彭浦新村,这个名词每个上海人都不会陌生。地铁1号线的“彭浦新村”站,就是以这里命名的。
看到这个站名就想起了当年全上海知名的“彭浦夜市”
那么,为什么小区里会有座碉堡?
原来,彭浦地区位于上海的郊外,地处战略要地,因此在这里造了不少碉堡,除了彭浦新村,周边的好多地方都能找到它们的踪迹。
六十多年前,如果你来到彭浦,除了这些碉堡,你还会看到高高的谷堆、金色的稻田,一片片的村庄,可谓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直到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迎来大发展时期,彭浦的样子才开始改变。因为根据当时上海的整体规划,全市决定建设八个工业区,彭浦就是其中之一。
彭浦在上海的北郊,土地广袤,人少地多,土地相对便宜,而铁路南何线的贯通更让彭浦处于交通运输的要塞。彭浦因此迎来了从农业到工业的产业转型契机。
这是1957年彭浦地区第一家工厂的奠基仪式,周边真的一片空旷,什么也没有!
然而,短短几年时间,彭浦工业区就呈现出了这番景象 ↓
工厂一家家地建立起来,工人自然也多了起来,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了这片充满机会与挑战的热土。
于是,工人的生活配套——彭浦新村,就这样诞生了。
这张图就是大家熟悉的彭浦新村。虽然现在看起来有些破旧,但在半个多世纪前那绝对算得上是条件极好的住房。
这些房子都遵照苏联设计:层高高、大浴缸、木地板、楼梯扶手,这些细节里无不透出浓浓的异域风情,可谓走在时代的前列。
不过,由于这种设计与50、60年代的实际情况不符,因此一套房子往往得住上几家人,这就导致了煤卫共用的情况,确实不太方便。
但尽管不方便,这里却是邻里和睦,社区和谐。当时住在那里的人都以自己是彭浦人而骄傲呢!
就让我们来看看彭浦人的日常生活吧 ↓↓↓
早上,吃过早饭,做家门口的公交专线去上班——
帮邻居摘菜,是彭浦人的家常便饭
周末,你会带着家人到附近的闸北公园野炊——
如果遇到家长里短的麻烦事,还会有居委主任来为你调解——
这就不得不说说这位“居委主任”了。视频中的贺月仙老人,就是彭浦新村的第一任居委主任。
由于工作出色,她两次参加全国党代会,接受过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并曾在总理面前保证:我要一辈子在里弄里干!
之后,虽然有着多次转公务员和提拔的机会,贺月仙都婉言谢绝,为了一个承诺,更为了自己深爱的土地。
贺月仙老人一句“人家都认识我”,却充分说明了街坊邻里对这位居委主任的信任与认可!
这是彭浦人的一颗“初心”,也是彭浦人的一个缩影,他们质朴、平和、友爱,把智慧和青春奉献给了这片热土。
年轻的热土,生动的社区,精彩的人们,无怪乎当时的热门电影《年青的一代》会选择在彭浦新村取景拍摄了!
像贺月仙老人这样大半辈子扎根在彭浦的人还有很多,他们见证了彭浦从无到有的历史转折,更见证了60年来彭浦的发展和转型。
如今,一个甲子过去了。彭浦又迎来了一次产业转型,旧居改造稳步推进,居民陆续搬入舒适的新居,而老旧的厂房也已经被高科技的产业园区所替代。
一边,今日的彭浦还能找到老照片里的碉堡,还能看到新村里的老房子。沿街的老字号小店里依然热闹喧腾,住了大半辈子的老土地们还在这里下棋,跳舞,晒太阳。
而另一边,一个个新园区替代了老厂房,互联网、云计算等高新产业园建起来了,有着专业背景的“年青的一代”来了。
他们如同这片土地上的前辈们一样,用智慧和热血书写青春,彭浦就这样变得更高、更炫、更酷。
涅槃后的彭浦是新静安、大上海的一个缩影,崭新的历史华章等待新的书写!
你是不是像小克勒一样,已经等不及想去彭浦看一看呢?
这一次的“克勒门”,我们用档案里的照片讲故事。其实,人类的历史就是由这具体的一幕幕推进而来的。小克勒也希望用更多的故事、照片、纪实,带您走进这座满是传奇的城市!
留言说说你印象中的彭浦新村
传送门
那场沙龙的故事点这里→档案的故事 闪光的瞬间
特别感谢
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
静安区文旅局
对我们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