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生平、思想

文/肖旭

辛弃疾与陆游同时代,他们两人的诗词创作,代表着南宋爱国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辛、陆是宋辽金文学的重点。

第一、 介绍辛的生平。辛的生平、经历和他的作品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有着密切的关系。

辛出身武门,这在词人当中是很特殊的。他二十三岁以前,是投身战争、建功立业的时期。这时有两件大事,要注意掌握:辛曾率部下二千余人,参加耿京的义军抗击金兵,辛曾率五十轻骑深入敌营,清除叛徒张安国。2 4—4 2岁是他投入政治斗争,屡遭主和派打击的时期。这一时期形成辛词的内容、主调。4 3—6 8岁是他退居上饶的时期。主要是在江西农村度过余生,词作多写农村风光、农村生活,风格从苍凉沉郁转向清新自然,但报国热情仍未减退。辛身份、经历的特殊,决定了他的创作道路与文人士大夫有明显的区别。他不是先要做词家,而首先是一名抗金爱国的战士,他是举义旗抗金归宋的,是北人南归。只因抗金壮志不得实现他才转而写词,借词来抒发自己的忧愤。他首先是一位抗金的民族英雄;其次才是伟大的爱国词人。从辛开始才有了名符其实的英雄词。他词作中的抒情主人公,全都有爱国志气,民族英雄的特色。辛的这种特殊身份,使他的词和开拓豪放的苏轼有着很大的不同。苏轼的豪放风格,表现为超旷、飘逸,而辛则更带有苍凉沉郁的色彩,表现为催刚为柔,潜气内转。辛在苏之后,使词获得了一次最彻底的解放,辛词比苏词内容更广,爱国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内容的主调,同时又包括了现实生活当中的各个方面。苍凉、雄奇、沉郁是辛词风格的主凋,但同时它又不乏婉丽清新之作。辛把豪放与婉约的创作传统结合起来,既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又发展改造了婉约词,刚柔相济,以创新和传统的结合,确立了自己在词坛上的地位,把宋词的创作推向了高峰。

第二、辛词的思想内容是重点。分三个方面介绍辛词的思想内容:①爱国词;②田园生活方面的词;③传统内容为题材的词。我归纳为五点:

1、正面抒写作者整顿乾坤的豪情壮志,表达抗战决心,强烈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及豪迈的英雄气概。

2、忧虑国事,感叹自己壮志难酬。

3、借登临怀古来抒发自己的苦闷、忧愤。这类词分析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以上三类属爱国词内容。

4、表现田园生活题材的词作,一方面寄寓了作者壮志难酬的复杂感情,另一方面也有许多歌咏农村自然风光和农村习俗的恬淡之作。这类词分析了【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5、继承词的传统题材,抒写相思、离别及伤春、愁秋之情,写情诉怨缠绵婉转,代表了辛词的另一种风貌。他一方面写别情,写相思,一方面又在其中寄托自己的心境表现个人的思想怀抱。我们分析了【青玉案】《元夕》。在辛的这些作品当中,最突出的是他的爱国思想,战斗精神,这是辛词的主要内容。坚定的抗战决心、强烈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及豪迈气概,构成了辛词的基调。

基调是什么?然后分别以各类作品为例,来说明辛词是如何体现这一基调的。

首先,辛弃疾在词中正面颂扬武装斗争,正面表现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词中表现了火热的战斗生活,他描写月夜行军,从容作战,杀场点兵,殊死搏斗等场面。把金戈铁马之声熔入词中,以抒发自己恢复中原的抱负和投身战斗的热情愿望。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从开头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极力铺写练兵的场面,展示抗金部队的声威,到直接表现词人思想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抒发了他豪迈情怀,慷慨激昂。这是一首壮词,但最后一句却陡然一转,“可怜白发生。”感情的份量极重,感慨极为深沉。在南宋主和派势力的压制下,词中所写的壮志是无从实现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但无法解决,而且无法超脱。光阴虚度、功名未立,报国无路,壮志难酬,自然十分悲愤。在写法上,前几句尽情抒发自己的豪迈情怀,收复失地,赶走金兵,简直是马到成功,指日可待。作者正是以这酣畅淋漓的描写,反衬出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的失望、悲痛之极。前面写的越激昂、越豪壮,最后就越使人感到沉痛悲愤。因此壮词之“壮”不是雄壮,而是悲壮了。这首词写在1 1 8 8年前,当时作者已闲居乡村,他在词中回忆了自己在年轻时抗金战斗生活,表现了自己时刻不忘报国杀敌的心情。开头一句“醉里挑灯看剑”,说他在夜间酒醉的情况下,还要抽出宝剑来抚摸、观看,可见他杀敌报国心情的迫切。词中追忆当年的战斗生活,以及对战士们杀敌报国豪情壮志的歌颂,最能体现词人的英雄本色,也最集中的表现了辛词的基调。

其次,由于辛弃疾是北人南归,身份经历都很特殊,加上与当权的主和派政见不和,他在朝廷中的处境是极为艰难的,常有“孤微”之感,他的词便常常表现忧虑国事和感叹自己遭遇的内容。如【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抒写自己报国无路,知音难觅,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词的上片写登临所见,侧重写景,由景物引出无穷的思绪。在景物描写当中,显示自己的悲苦心情和被压抑的爱国热情,以及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同他登临时的心情一样,没有人能够理解。所以他说“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词的下片扣着“登临意”三个字展开议论,引用了西晋张翰,三国许汜,东晋桓温的典故,表现词人自己痛惜天下多难、南北分裂;鄙薄“求田问舍”的个人打算,希望为统一做一番事业,然而却只能在忧愁风雨当中叹其光阴虚掷,宏图未展。这“登临意”,在投降派当权时,自然是无人理会的事,难怪词人要—洒英雄泪了。这“英雄泪”可以说代表了当时一切爱国志士、历经“忧愁风雨”的共同哀痛。

第三、辛善长写登临怀古词,以抒发自己的苦闷。他有感于古代的事件,以古写今,抒写自己的愤懑与不平。我们重点分析过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这首词引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等几个典故,在怀古中抒写自己的情怀,写自己对孙权、刘裕这样英雄的倾慕,以及对战斗的渴望,写他不满南宋统治者的昏庸,懦弱。用廉颇的典故,写出自己暮年无人知赏,壮志难酬的结局。全词怀古抚今以词论政,议论、抒情寄寓在叙事之中,用典精当、含义深刻,表现了辛的怀古词特点。

第四、辛表现田园生活的作品中,也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着他对国事的关注,传达出壮志难酬的悲愤,孤独寂寞的凄苦,如【清平乐】《绕床饥鼠》,词人说“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表现的就是这种感情。

辛词在艺术上的特点:

这要从意境、手法、语言技巧、风格等方面去把握。

首先,辛弃疾继承和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创造性地融会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多种文学形式,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与语言技巧,从而形成了豪放悲郁的风格,他的词不拘一格,寓雄心高调于传统诗风的温婉之中,有的慷慨激昂,有的含蓄婉转,有的清新明媚。他以刚柔相济,以创新与传统的结合,确立了自己在词坛的地位。

第二,意境宏阔。辛弃疾以英雄之才、忠义之心、刚大之气写词,他的词作充满了英雄主义色彩。词中常常出现扩大的场景,气势飞动,宏阔的意境是辛在艺术上的独特成就。   第  第三,在表现手法上,继承《离骚》香草、美人的传统,成功地运用比兴、寄托的手法,来曲折表达百折不挠不屈的战斗精神。

第四,大量而恰当地用典,以古喻今,加强词的表达力。

第五,在词的内容、格律、语言手法上大胆创新,内容包罗万象,无事无意不可入词。语言上不仅借用古体、今体诗的用法,而且吸取骈文、散文、民间口语及经书之句入词。

怎样评价辛弃疾的农村词?

辛弃疾晚年退居江湖上饶农村,生活比较豪华,他的农村词没有像陆游、范成大农村词那样深刻地反映农村剥削,反映农民的生活困难,而较多地描绘了农村优美如画的风光,描绘农家生活的侧面,抒发了个人闲居生活的感受。那么我们应当怎样评价他的农村词?

在文学史上、辛之前,除苏轼有五首【浣溪沙】之外,农村题材的词很少见。辛的大部分词作,表现农村生活情趣,描绘农村自然风光,扩大了词的题材,而且他农村题材的词,不仅反映农村景色和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同时从另一个侧面看,则曲折地表现了他的爱国感情,表现他对南宋集团的鄙弃和憎恶,表现他的壮志难酬。因此他的农村词虽不如陆游、范成大农村词深刻,但他的农村词,在词的题材扩展上的贡献,以及艺术上取得的成就,都是应该肯定的,他农村词的代表作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重点应掌握【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的思想、艺术上特点。

下面谈谈辛派词人。

要知道他们创作的共同特征,知道他的重要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

以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词派和以姜夔为代表的格律词派,是南宋词坛的两大流派。

辛派词人创作的特色是气势高昂、音律清彻,散文化、议论化的特点更为突出,而内容多为触时感世,其词藻不如格律派秀丽。

陈亮是著名的辛派词人。他的词有比较充实的内容,写词以议论为主,直抒胸臆,以激情见长,但艺术上不及辛词丰富多彩。代表作有【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辛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就是写给陈亮的。

辛派词人当中有三刘:刘过、刘克庄、刘辰翁,他们分别学到了辛词的某些特点,但终究不及辛词成就之高。

如刘过得辛词之豪壮,未得其婉转沉郁,代表作有【沁园春】《年酒彘肩》;刘克庄学辛词的奔放舒直,其终不似辛词精神沉着,代表作有【贺新郎】《北望神州路》;刘辰翁的代表作是【柳梢春】《铁马蒙毡》,借“春感”寄寓亡国之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