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天年》作者修白:养老院不是「人间地狱」,请对中国养老行业多一些了解和尊重!
“养老院到底是天堂,还是地狱?”
今天是感恩节,希望所有养老从业朋友
们可以转发,为中国养老行业发声!
最近,有一本书引起了中国养老行业的“集体愤怒”,这本书叫《天年》,作者“修白”,2020年7月出版。
在这本纪实性作品中,养老院被描述为“人间地狱”,护理员被描述为“人间恶魔”。
书中P35页这样写道:“坊间传说,有些护工专门在各大养老院之间跳槽,跳槽之前会弄死一个没有反抗能力的老人,通过丧葬一条龙服务介绍,拿回扣。给死人擦洗身体、穿寿衣等、都有红包。搞死一个老人,抵一个月工资。”
书中P62页这样写道:“老人跟夏洁谈过几次,他不想活了,活着遭罪。护工不把他当人,把他当东西一样摔过来、掼过去…...这些平时受人尊敬的老人,到了养老院,被护工不当人对待。”
图:纪实性文学作品《天年》研讨会现场
2020年9月9日,江苏省作协报告文学工作委员会和南京市作家协会联合主办的修白纪实文学《天年》研讨会在南京召开,评论家一致认为:“《天年》的写作有着坚实的调查基础。作家修白用三年时间探访多家养老院,与多位老人和护士交谈,才取得了真实生动的第一手资料。”
然而,作为养老从业者,在看完《天年》后,对书中那些充满负面、偏激的描述印象深刻,不禁怀疑:坚实的调查基础,从何而来?
书中P66页写道:“好一点的养老院都没有床位,找人,还要排队,差的是一些破旧的民房,衰败的建筑,部队搬走后留下的营房改建的,这些养老院管理涣散,看不到医护人员,外来人员可以随进随出。”
图:南京欧葆庭仙林国际颐养中心
根据书中描述,作者所在的城市应该是南京或苏州,这两个城市不是没有高品质的养老院,更不是没有床位,无论是由法国欧葆庭投资+运营的仙林国际颐养中心,还是朗诗常青藤、银城康养旗下的连锁机构,都具备很好的硬件、服务条件,为何作者只去看那些低端养老院?为何作者会把自己的父亲送到这种低端养老院?
图:南京银城君颐东方国际康养社区健身房
书中P126页写道:“现在,城市居民居住条件普遍改善,谁不是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是不会主动进养老院的。”
没想到一个当代作家,一个知识分子,居然对“入住养老院”还存在这种陈旧认知:只有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会住进去。
图: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搬入泰康之家·燕园
修白可能不太了解,在政府和行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养老事业早已经不是当初的模样,一个个现代化、适老化、高品质的养老机构、养老社区(CCRC)出现在全国各个城市,而广大老年人,尤其是高知长者更是把入住高品质的养老机构作为重要的人生选择:
北大中文系著名教授钱理群离开北大燕园,主动搬进了北京泰康之家·燕园;
著名表演艺术家牛犇、秦怡老师入住在上海亲和源老年公寓;
中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于淑珍也选择了入住养老公寓;
……
图:养老机构也有“黑科技”,不再是“低端的代名词”
可以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消费力的提高,入住养老机构不再是走投无路的选择,而是老年人思维开放、不被束缚、追求美好生活的标签,当然,作为养老从业者,我们也必须承认,《天年》中描述的现象的确存在,但那是极少数的特例,且都发生在最低端的养老院,不能因为个别案例就“对中国养老行业进行全面抹黑。”
图:护理员在照顾认知症老人
书中P62页写道:“老人92岁,生活不能自理,起床,穿衣,从床上移动到轮椅上,都需要护工帮助。如果反应慢了,不能及时配合护工,护工会武断地动用肢体惩罚老人,骂他,随手甩他一巴掌。老人怕跌倒,本能地用手抓住床架子,护工要移动老人,把他抱上床,护工对准老人的手,一拳头捶下去,老人不能松手,手指关节处皮下出血。护工就势把他拎起来,扔到床上。”
书中P64页写道:“护工当着家属的面不会动武,但是,护工把轮椅上的老人弄上床的一幕,夏洁看的发慌。护工两手拽住老人的两手,膝盖对准老人的膝盖,对撞的瞬间,坐在轮椅中的老人本能地站立起来。护工就势把他推倒在床上。”
书中P65页写道:“夏老喝水慢了,护工就会不耐烦。夏洁看到,自己去喂老人喝水。她接过护工手中的杯子,倒一点水在手背上,滚烫的,竟然是开水。”
书中P66页写道:“夏老的儿子去养老院。护工平时不见人影,他一来,护工就出现。夏老的儿子说,喂药不能用开水,不然,会烫伤食管。护工说,用温水,哪里能用开水,这个道理哪个人都懂。护工诡辩,拒不承认给老人喝开水。家属不在的场合,护工就报复老人。三九的冬天,给老人喝冷水喂药。这是老人后来告诉夏洁的。”
书中P67页写道:“护工收了老人儿子的小费,对他毕恭毕敬。对不常给小费的夏洁又是另一幅嘴脸。”
书中P70页写道:“老人的一节手指反向翘出去,收不回来,一碰就疼。估计是被护工扳骨折了,没有及时发现。”
书中P99页写道:“护工没有这个耐心,如果小田不给郜爷爷喂饭,或是小田不在养老院,护工会把郜爷爷的菜倒进厕所,用菜卤拌饭,急躁地把饭团碾开,一勺等不及一勺地往老人嘴巴里塞。”
书中P104页写道:“真相是他跟老板告状,护工对他粗鲁,把他当砖头扔在床上,不给他吃饱,让他天天睡尿湿的床垫。”
书中P111页写道:“上个月,他午睡的时候,护工抱他上床,没有抱稳,他的一条小腿,被护工挤压在床边的铁架子上,伤了胫骨,护工不承认。”
图:一批80后、90后护理员为养老行业带来专业与活力
《天年》中,把“养老护理员”描述为“人间恶魔”:故意弄死没有反抗能力的老人;给老人喝滚烫的开水;殴打、虐待老人;收受家属好处费……
读到这些文字,想必每一位养老从业者都会从心底发出最愤怒的声音,这是对养老行业、养老从业者、尤其是护理院群体最大的“侮辱”。
但同样,我们不会否认这种现象的存在,但这种现象依然是极端的、极少数的最低端养老院特例,作为一本“纪实性”作品,应该客观、全面地反应社会现实,而不是以偏概全。
新冠疫情期间,养老机构是绝对的“高危区”,但全国几万家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坚守岗位,其中,护理员无疑是最大的群体,他们为了照顾好这些封闭在养老机构的老人,舍弃小家,与生命博弈,在困境中成为老人最坚强的依靠。
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京举行,养老院等慈善机构被点名表扬,这背后是中国无数养老从业者日夜奋战、不畏生死的奋斗。中国养老事业刚刚起步,怎禁受得住《天年》这种不负责任的玷污?
图:京东读者评论:
“如果这是大部分中国养老院现状,那么确实令人失望。”
客观地说,“养老院”对于社会还是一个略显陌生的存在,大众对于养老院也普遍存在一些旧有的认知,但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深入,“养老院”将逐渐成为社会热点,养老行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但对于处在起步期的养老行业,是经不起这种“人言可畏”的,因为有时候一条新闻、一本书足以给一个行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图:《天年》作者修白
作为独立的养老产业研究媒体,我们从不回避养老行业存在的现实问题,但也决不允许外界对养老行业不负责任的玷污与批判。
最后,想对《天年》作者修白说一句:养老院不是“人间地狱”,请对中国养老行业多一些了解和尊重!如果您想全面了解中国养老行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我们愿意无偿提供支持(可添加陈晨老师微信:cc19950866)。
其他读者感受
“
感受 1:
前段时间,江苏省作家协会“定点深入生活项目”的优秀成果之一、江苏作家修白的纪实文学《天年》出版,修白用3年时间,深入多家养老院采访、调研,写出了15万字的纪实文学,记录了10几位老人从生迈向死亡的生命历程。
在养老院这个“隐秘的角落”里,国内的出版物并没有投以“恰当”的关注,有关养老院的文字描述多作为衰老、死亡、病痛的背景板出现。《天年》一书中,有关养老院的描述并没有打破我们传统的认知,老人在养老院如“人间地狱”般煎熬,沉痛而孤独。不得不说,修白所选取的案例较为极端,并不足以反映养老行业的全貌。
而且,这是作家修白的第一部长篇纪实作品。在转向非虚构写作时,我们仍能清晰看到作品蕴含的深刻小说家印记。这本书也可说是修白面对父亲死亡历程的记录,至亲死亡的沉痛滋味在书中溢于言表,在这种处境之下写出的作品一定程度上有碍作为调研者的客观性。
在作品座谈会上,常熟理工学院教授丁晓原在肯定作品是基于写作对象内部的低姿态的、真诚的写作的同时,仍然指出,作品存在文本界限不清晰的问题,有虚实交杂的特点。也有同僚认为作品的呈现方式更有小说的意味。
所见即所得,作家个人记叙的局限性是客观存在的,而书籍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导读者的认知,使之接受作家的认知。作为养老行业的从业者,我们见过太多养老院,接触过很多老人,我们自然了解有“人间地狱”般的养老院存在,但看到的大多是正规的、质量有保证的养老院,我们努力奋斗的方向也是推动养老院软硬件服务升级,为老人提供更优质、多元的生活选择。
因此,对于《天年》一书,我们认为,在理解作家的个人情绪的同时,我们有必要还原养老行业的全貌,传递更多关于行业发展的正面、全面、客观信息。
“
感受 2:
修白您好,您是否想过在阅读完您的书后,有多少老人会对养老院望而却步?又会引起多少养老人的愤怒?
坦白说,《天年》是一本很压抑的书。读完前两章,我浑身充满了低气压。散发着什么样的气场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也许是因为您父亲令您崩溃的漫长死亡过程,让您从此对养老院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我不解,如果它百般不好,为什么要将自己的父亲送进去?发现后,又为什么不把他接出来?您是一位小有名气的作家,又为什么要将自己的父亲送入您所描写的这种低端养老院?
恰巧,9月末我曾“入住”养老机构3日,我所看到的和您描述的大不相同。护理员一个个为老人们亲力亲为,更没有家属塞红包一事出现。可能您会辩解我所住的养老机构是特例,那么您是否有想过您所看到的也是特例?
不知您是否看过《她们知道我来过》一书,它由一名临终关怀志愿者所写,记录的全为驾鹤西去的老人。那本书里,我没有看到您眼里的黑暗,反而,充满希望。
撰文I养老行者1988、吴诗雪、周心宇
编辑I吴诗雪、陈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