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读书随笔:好老师就是孩子们生命中的英雄

好老师就是孩子们生命中的英雄

      ——读《朱永新:生命的特点及三重属性》有感

原文:

第一,生命因独特而弥足珍贵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生命。不同的遗传基因、不同的社会经验、不同的心灵感悟,决定也造就了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世界犹如花园,美在百花齐放;生命犹如鲜花,美在各美其美。

生命的独特性造就了世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意味着每个生命的理想归宿便是成长为最好的自己,我们每个人也只能成长为最好的你、我、他,而无法互相取代。生命的独特性也决定了每一个生命都是不可替代的存在,任何一个生命的消亡都是无法弥补的遗憾。帮一个生命成长一点,就是将世界完善一点;让一个生命延长一点,就是把世界扩展一点。这也正是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

每个生命只有一次,都是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同时每个生命的成长也是不可逆的,无法重来的,与时间一样具有矢向一维性,这就使生命显得格外珍贵。因此,最好的教育应该是珍惜和尊重所有生命的教育,让人们认识生命、理解生命、珍惜生命、呵护生命、热爱生命和成就生命,让每个生命活出自己,活得尊严,活得完整,活得幸福。

第二,生命因自主而积极发展

在苍茫世界、浩瀚宇宙之中,每一个生命都显得那么脆弱、微小,存在的时间是那么短暂。所有生命都是深受局限的存在。人的生命同样如此。生命的存在,受制于空间和时间,既被周围的环境深刻影响,又被不可逆的时间牢牢束缚。

但是,和其他生命不同,人的生命具有强烈的自主性。人的生命发展既受限于外因的影响,同时取决于内因的自我抉择,体现出特有的自觉、自为和创造的特点。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突破自我,从而让生命成为一个动态生成的系统。在这个不断生成的动态的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生命。《易经》的“生生”思想说的就是生命的这种生成性。法国哲学家柏格森也指出:“对有意识的存在者来说,存在就是变易;变易就是成熟;成熟就是无限的自我创造。”生命的发展有正向与反向两种可能,有自觉与盲目两种方式。生命的发展性决定了最好的教育应该能够帮助师生朝着正向前行,向着自觉发展,“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这个意义上,教育为生命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因此我们说,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自己生命的创造者和塑造者。生命的自主性,决定新生命教育应该帮助每个人学会自我教育,让每个生命成长为自我教育的主人,自主成长,让每个生命在有限的历程中,成为最好的自己。

第三,生命因超越而幸福完整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新教育人追寻的梦想。人只有活出生命的精彩,实现生命的价值,才能感受到幸福。人只有发挥生命的潜能,张扬生命的个性,才能谈得上完整。

当人意识到自我的生命是一种有限性的存在时,人并不安于成为有限存在的奴隶。在美国当代哲学家尼布尔(Reinhold Niebuhr)看来,生命的超越性表现在“对自我的改善和对生命有限性的突破”上。人能够意识到自身的潜能和使命,从而自觉地赋予自己有限的生命以充实的内涵,突破现实世界的种种束缚与困境,谋求自我生命价值的创造与提升,追寻更高的价值和意义。这就是一个人在努力超越生命的有限存在。这个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中,人创造并享受着当下存在的幸福、不断突破的幸福,通过这两种不同的幸福,感受到人之为人的矛盾统一的整体存在。这种生命的完整性,一方面体现在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当下,一方面体现在生命完结处的个体成熟、自我成就、自我实现。

正因意识到生存的局限,才产生了超越的可能。正因不断的自我超越,人的生命才实现了幸福完整。生命的超越性告诉我们,教育必须通过生命的主体发生作用,重视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生命的超越性决定了新生命教育应该让师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帮助师生不断超越当下的自我,不断挑战生命的可能,让有限的生命实现最大的价值,让自己充分体味人生的幸福完整。

新教育对生命三重属性的认识

纵观生命的成长历程,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基本的逻辑:肉身的诞生,是生命的自然事实;交往关系的存在,则是生命的社会事实。自我意识的觉醒,是生命的精神事实;这三个事实,构成了我们理解生命的三个基本向度。所以,新教育把生命理解为具有三重意义上的生命: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

自然生命是指个体的物质存在,如身体、组织、器官等身心系统。社会生命是指个体与人、自然、社会形成的交互关系。精神生命是指个体的情感、观点、思想、信仰等价值体系。人的三重生命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辩证统一。

自然生命是社会生命、精神生命得以存在的前提。离开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就不可能存在。自然生命的长度,有效地保障并促进着社会生命、精神生命的继续发展。

社会生命也制约着自然生命的丰富和精神生命的提升。每一个自然生命都会被时空所局限,此时社会生命的宽度,影响着人们对自然生命的认知和把握,并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精神生命的境界。

精神生命则能最大限度地突破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的局限,绽放人这一特殊生命体的存在价值。精神生命的高度,是对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的最终升华与定格。

在这三重属性之中,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是人的本质属性,离开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人的自然生命就退化为简单的动物属性,不可称其为人。所以,只有集自然生命之长、社会生命之宽、精神生命之高,才能够形成一个立体的人。这样的生命体,也才是我们认为的完整的人。

新教育认为,人的成长,或者说教育的意义,就像筑造一座金字塔般,以自然生命之长、社会生命之宽为底座,底座越牢固越庞大,精神生命之高则越可能坚不可摧,直至高耸云霄。

也就是说,生命最终是否幸福完整,是由生命的三重属性共同决定。自然生命之长强调延续存在的时间,社会生命之宽重在丰富当下的经验,精神生命之高则追求历久弥新的品质。长宽高三者的立体构筑,构成了生命这一“容器”的容量。一个平常的肉身究竟能够走多远?一个普通的灵魂究竟能够创造怎样的传奇?要以生命的长度、宽度、高度三个维度观照,进行追寻。

从一个理想的生命状态来说,全面地拓展生命的长度、宽度和高度是最完美的生命结构,但由于生命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生命的长度有时是不可控制的。有些生命虽然很短暂,但是由于其生命拥有足够的宽度和高度,他们的生命容量依然很庞大,生命的品质依然很高洁,足以形成一座伟大的丰碑。

我们以此反观今日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就不难发现:如今越来越早就开始的严密应试训练,不仅轻视生命的长度,同时也极大缩减生命所能达到的应有宽度,弱化了生命所能达到的应有高度。一个人的生命欠缺了应有的长度、宽度与高度,那么他所能发挥的创造力就极为有限。或许,这是触及钱学森之问的核心问题所在。

所以,新生命教育的意义,就在于把生命作为教育的原点,主张通过教育,让每一个生命积极拓展自身的长宽高,也让人类不断地走向崇高。

读后感:今天有幸拜读了董校长推荐的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新教育发起人朱永新的一篇文章——《朱永新:生命的特点及三重属性》,不由得让我想起了2015年12月27日上午通过微信,和初三8班的梁景琪同学的妈妈的沟通交流过程,让我再次深深体会到:好老师其实就是孩子们生命中的英雄:

家长:应该谢谢老师,他爸爸说;从来没听说过,有您这样无私奉献的老师,对您很敬佩。

老师:谢谢鼓励!

家长:感谢您的帮助,让孩子重拾信心

老师:所以我会得到中国教育报的推荐,目前我的家庭教育微信征文全国发布!

家长:是啊!一点一滴的付出,一如既往的爱,才会得到如此信任。一路走来,收获了人生价值。

老师:对孩子要有真爱,才会感悟幸福

家长:您如何能爱上这个职业?值得我学习

老师:那就是用心付出

家长:家里一个孩子,每到周末,我倍感焦虑,总有口角之争,不能平和面对,而你每天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却因您的人格魅力而带动孩子能在快乐中学习,爱上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我总在感慨,只有爱能改变一个人。

老师:的确如此,孩子亲其师,才会信其道

家长:能够让孩子们感受到爱,收获的不仅仅是爱,更是一种内心的强大,让孩子们有了目标,在你的鼓励下让家长们看到了曙光。

老师:愿做孩子一生的贵人!

家长:原来我们不知道如何下手搞好家庭教育,不知所措中,一味的焦虑埋怨指责,孩子的心离我们越来越远,而在您的帮助下,如同雾霾时光临的阳光,

老师:那就和孩子们一起努力!我会尽我所能帮助大家。

家长:谢谢老师,大恩不言谢!

老师:不客气,这就对了。

家长:孩子成绩提高了,家里欢声笑语,我的父母公婆都感谢您呢。

老师:这就是真教育,为了孩子!

家长:突然感觉,老师的职业如此神圣,因为能改变别人的未来。

老师:真得会改变孩子的一生

家长:老师的一个爱的抚摸会成为孩子一生的骄傲,老师的伟大来源于无私的爱。

老师:对孩子要付出真爱!愿做孩子生命中的英雄!

家长:是啊!敷衍的爱和真爱,即便孩子们的心也会感觉到的。

老师:孩子容不得欺骗。

家长:当孩子们离开学校踏入社会,才会感觉到老师带给他们的是一生的财富,老师的片言只句会成为他们前进的灯塔。

老师:对

家长:当老师年老的时候,还能收到学生们的祝福仰望,那种快乐就是所谓的成就感吧?好羡慕你呢,如你相比,我的光阴在虚度。

老师:愿陪伴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孩子们生命中的英雄!

…….

反思:今天和家长的交流沟通,让我再一次感悟到“教师”这一职业的神圣感和幸福感。的确,好老师其实就是孩子们生命中的英雄,因为你的人格魅力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同样不适宜的教育也会毁掉一个孩子,一个家庭的幸福。

为此,为人师者必须牢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只有真心去做教育,才会在发展孩子的同时,也会让自己得到专业的发展与成长。

在这里,聆听一线草根教师的教育心声!

     作者简介:潘书朋,中学物理教师,在《当代教育家》、《光明日报》、《中国教师报》、《中学物理》、《新课程评论》等国家、省级刊物、教育网站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50余篇。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让物理教学回归实验室”的课题研究,所申报的教育部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荣获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微信ID:shupengchaguan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