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恢复篇(四)
1.一切养生方法,无不是为了养精、气、神这三者。而精当聚而不散,气当和顺充盈,神当安定灵光。
2.道经中指出“耳耽淫声,目好美色,口贪滋味,则五脏摇动而不定,血气流荡而不安,精神飞驰而不守。正气既散,淫邪之气乘此生疾。”
3.《名医叙论》中说:“世人不终耆寿,皆由不自爱惜。忿争尽意,聚毒攻神;内伤骨体,外乏肌肉;正气日衰,邪气日盛。不异举沧波以注炬火,颓华岳以断涓流。”
4.《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可寿百数也。”
5.肾为固秘之处,“藏”字最要;至于脾胃,乃阴阳化生之处,以“运”字为保养要诀。
6.养肺的关键在于养气,养气又有三个方面要注意:其一,肺气需锻炼,才会充盈不息。人若长时间懒动,气血不旺,自然会出现气弱的情况,即所谓的体虚。因此想要有充盈的肺气,锻炼是必不可少的。根据自身体质,从小运动量的太极拳、导引、八段锦、散步开始,逐渐增加到慢跑、长跑、游泳、登山等运动量较大的有氧运动。只有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拥有一个良好的体魄。
7.其二,要注意不得过劳。劳则气耗。
8.养气要注意锻炼,但反观当代,年轻人体质好,但是工作繁忙,往往疏于锻炼,以至于气越来越不足。
9.所谓“气随汗脱”,出汗的同时气也会有一定的消耗,因此也要注意出汗的量。
10.老人生机已差,卫气不固,变天之时更要小心防病,“保得一分肺气,延得一分寿命”。
11.“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12.“盖髓者,肾精所生,精足则髓作。髓在骨内,髓作则骨强,所以能作强,才力过人也。精以生神,精足神强,自多技巧。髓不足者力不强,精不足者智不多”(《医经精义》)
13.肾为作强之官,藏全身精华,为一身之根本所在,“肾者,人之本也”(《中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候》)。
14.肾藏不穷,气化而推动其余各脏运作,则各脏伎巧用而不息。肾之保养,在于“藏”。
15.《松园医镜·下卷》所言:“夫惟纵欲无度,肾水日竭,真阳之面目始露矣”,阴损及阳也。不藏则泄,泄则虚衰,虚则更不能固摄。
16.当今年轻孩子肾虚的情况越来越多,越来越低龄。如今性观念愈发开放,而性教育明显跟不上,导致青少年不避讳性事,也不知节制,不知放纵之危害,沉迷声色犬马之中,以致本应身体强壮的少年人,竟有许多出现肾虚。父母师长在这方面应当进行正确引导。
17.脾主土,主运化,为仓廪之官。
18.盖谓脾气安和,则百病不生,脾土缺陷,则诸病丛生。
19.脾为仓廪之官,其作用关键在于主运化这一生理功能。脾气健运,运动不息,方能吸收胃中食物精微,生血运化,以养五脏;相反,脾运化不利,则会出现水湿内停的病理现象。因此养脾之要领,在于“运”。
20.每个人的饮食消化能力是有限的,贪嘴进食太过,则脾胃运化不及,胀满不舒,故养脾第一要务在于节饮食。勿要多食,勿要进食过杂,勿要冷热刺激。
21.进食时务必细嚼慢咽——人的牙齿有咀嚼、碾碎食物的作用,狼吞虎咽地吃,食物还没咬碎就下肚了,这就把牙齿的工作扔给不擅长咀嚼的胃肠,增加胃肠的工作负担,自然也就出现运化不及的情况。
22.脾主四肢,四肢运动也有助于提高脾胃运化的功能,故有“饭后百步走”之说,以运动四肢以促进脾胃气机运转也。平日养成规律运动的好习惯,使得基础代谢率保持在一个良好的水平,自然气血流通,脾胃健运。
23.“现在的相貌,与原来七八岁时的,可以说千差万别了。记得奶奶之前不经意间说我,小时候是个薄嘴嘴,耳朵也是招风耳,可大了,现在变成小耳朵,厚嘴嘴了。确实,现在看见原来的大耳朵几乎完全变成了小耳朵,几乎小了一半,嘴巴也变成了腊肠嘴,皮肤也变得蜡黄。可见这些年来,在邪淫上消耗的,是福报啊!我丢失的福报啊,何时才能找回来,我的相貌,何时才能恢复以前一样?现在变得好像不像我了,尤其是高三拍的准考证照片,简直像一个罪犯一样,猥琐沧桑,在大学的各种照片上。令大学的我尴尬不已。记住一句话:邪淫是要还的!”
24.强力行房,肾气乃伤,高骨乃坏,骨髓内枯,腰痛不能弯曲。
25.《千金要方》:“人年四十以下,多有放恣,四十以上即顿觉气力一时衰退。衰退即至,众病蜂起。久而不治,遂至不救。”
26.书云:年高之时,血气即弱,觉阳事辄盛,必慎而抑之,不可纵心竭意。一度不泄,一度火灭,一度火灭,一度增油。若不制而纵情,则是膏火将灭,更去其油。
27.书云:恣意极情,不知自惜,虚损生也。譬如枯朽之木,遇风则折,将溃之岸,值水先颓。苟能爱惜节情,亦得长寿也。
28.书云:人寿夭,在于撙节。若将息得所,长生不死。恣其情,则命同朝露。
29.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随生,死亡随至。
30.劝世人,休恋色,恋色贪淫有何益?
31.养生之道在于遵从十三条要旨。这就是:心无杂念,恬淡于世事,内心清洁无染,俗念净除,谨小慎微无过失,寡欲无贪,心柔不逞强,甘作弱者之心,自视不卑不亢,减损太过的言行,知时达务,顺四时之变化,秉性谦和,崇尚俭朴。
32.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尽天年。
33.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34.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无恚嗔之心,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
35.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其身,是其且多且治。
36.凡心静则神悦,神悦则福生,人能化毒性以救死。养喜神以延年,必去身灾兼除人患。
37.圣人不以身役物,不以欲滑和。
38.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
39.若能摄生者,当先除六害,然后可以延驻。何名六害?一曰薄名利,二曰禁声色,三曰廉货财,四曰损滋味,五曰屏虚妄,六曰除沮妒。六者若存,则养生之道徒设耳。
40.一切病在于心,心神安宁,病从何生?
41.人身以心为主,心忿则热,心劳则汗,心恐则憟,心惊则颤,心忧则癖。
42.见利不诱,见害不惧,宽舒而仁,独乐其身,是谓灵气。
43.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步行是最有效的运动。
44.现在不养生,以后养医生,正如机器要从新时保养,养生也要从健康时的点滴做起,如果等到零件有损,再养生,效果必将大打折扣。
45.养生应以预防为主,平时应定期检查,定时保养。
46.早养胃,午养心,晚养百脉,顺时养生,事半功倍!
47.早上是气血流经胃经的时候,一定要让胃开始运行,所以早上要吃好,否则容易气血不足,并患上胃疾。
48.花钱不一定是真的养生,只要有健康的心态,不花钱也能养生。
49.人体养生保健第一、减少体内的垃圾;第二、增加血脉经络的畅通;第三、增加体内的气血。
50.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
51.心神不安,情性燥急,为致病致死之总因。
52.心定则气和,气和则血顺,血顺则精足而神旺,精足神旺者,内部抵抗力强,病自除矣。故治病当以摄心为主。
53.气以顺为主,血以通为畅。
54.人生以血气流通为主,气滞可以阻血,血阻可以结毒为疖为瘰,为癌为瘤,皆是血气不流通之故。
55.气太过,易得脑出血之类的病。所以,只有气血平衡,人才能健康。
56.运动就可以生阳;静坐就可以生阴。
57.人在气不足的时候,不能盲目补气,否则会影响身体健康。
58.环境对人养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就是为什么人在空气清新的森林、海边,会把痼疾养好的道理。因为清新空气中的精微物质(负离子)会通过人在放松情况下的深呼吸把它吸收到人体内部,从而滋润孕养五脏六腑,使人重新焕发活力。
59.人在松静的状态下,慢慢深呼吸就能体会到人和天地精微之气的交换。
60.懂得阴阳了,懂得顺其自然了,你就一定会成为良医大德了。
61.怎么会伤元气,失去平衡就是在伤元气。经常处于平衡的状态,元气就会保持的好,人就衰老的慢。
62.要遇事不怒,临危不惧。做事要有计划,对人要宽容,胸怀要宽广。
63.中医养生也要求适当的运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载:“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
64.《素问·宣明五气篇》也指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65.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足以说明饮食的重要性。许多疾病是由于饮食不当导致的,又有“病从口入”之说。《素问·上古天真论》说:“饮食有节。”有节,就是有节制,包括饮食的时间有规律,饮食的数量有节制,搭配要合理。
66.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问》
67.《内经》还提出,饮食要适当控制,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68.《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实为养生真谛。
69.现代饮食宜以清淡为主:倡导“三少一多”即少脂,少盐,少糖,多素。
70.若是经常的多食肥甘厚味,便令人生内热,甚至引起痈疸疮毒,《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膏粱之变,足生大疔。”
71.饮食偏嗜也会影响健康,《素问·生气通天论》:“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驰,精神乃央。”
72.《灵枢·五味篇》对不按时进餐所造成的影响说:“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73.饮食的温度,不可过热,也不可过凉,要做到寒温适中。
74.“起居”指作息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起居有常”指生活作息要有一定的规律,即起居调摄。《内经》强调应当根据人体的生命节律安排作息时间。
75.有健康谚语云:“调饮食,莫过饱,心不顺,赏花草”。
76.如果违反了阴阳消长规律,就会给人体造成伤害。例如,有些人夜间通宵打麻将,白天才睡觉,这是与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相违背的,久而久之,肯定会给身体健康带来很不利的影响。
77.“不妄作劳”即不要违背常规去劳作,使“形劳而不倦”,也就是说劳作要保持一定的限度,既不过劳,也不过逸,做到劳而不倦,即有劳有逸,劳逸结合,劳逸适度之意。
78.过度劳倦,便会引起疾病,因此《内经》将“劳倦内伤”作为一个重要的病因,但是不仅过劳可以伤人致病,过逸也同样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79.过于安逸,身体就不活动,会导致经络气血瘀滞不畅,久而久之生命力随之逐渐减弱,如《素问·宣明五气》所说:“久卧伤气,久坐伤肉。”
80.久坐久卧,懒于活动,筋骨肌肉自然会萎弱不振,所以“不妄作劳”并非什么都不做,古人也提倡“常欲小劳”。
81.我国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提出“养性之道,常欲小劳”。“小劳”就是适度劳动。孙思邈年轻时常常荷锄挎篓,长途跋涉,步入深山老林采药,直到晚年,他仍然坚持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
82.《内经》非常重视人的情志活动与身体健康的关系,提出七情为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83.“精神内守”主要是调和情绪,保持心态的安闲清静,排除杂念,防止情绪的剧烈波动,干扰气机的正常运动,维护体内气化活动的良好环境。
84.具体实施宜“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主要是精神上排除各种不良情绪,如狂喜、暴怒、悲忧、恐惧等。
85.精神内守与“独立守神”是古代进行精神修炼的专门功夫,其要领是入静、意守、神不外驰,通过颐养意志,影响生理功能,充实元气,防病缓老。
86.如《黄帝内经》所说的,过喜伤心,过悲伤肺,大怒伤肝,过恐伤肾,过思伤脾。
87.注意对情志进行调节与疏导,及时排除怒、忧、悲、恐、惊、思等不良的情感刺激,保持心情舒畅,心理健康,是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重要法则。
88.平时,只有既注意避免外邪的侵袭,又注意调摄精神,避免情志过激和精气妄耗,才能保持真气充盛,使疾病无从发生。故清代医学家高世栻说:“外知所避,内得其守,病安从来”。
89.调节饮食,宜清淡,忌油腻,多食营养丰富的蔬菜、瓜果之类,但不宜过凉。
90.调节情志,积极进取,勿生懈惰厌倦之心,以使阳气宣散于外;调节起居,晚睡早起,午睡不可太久,注意避暑,尤忌过于趋凉。
91.“和于术数”就是说进行运动养生一定要坚持“和”的原则,既不能太过,也不要不及。即恰当地运用各种运动养生方法。
92.《吕氏春秋》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正如健康谚语所云:“常锻炼,抗衰老,量力行,勿过劳”。
93.阳气不足,人就会生病,阳气完全耗尽,人就会死亡。
94.李杲《脾胃论》说:“人赖天阳之气以生,而此阳气化于脾胃。”
95.“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
96.养生就是养阳气。
97.趴着睡觉会压迫心脏,影响心肺功能,还会造成体内血液循环不正常。
98.右睡的好处在于可以使身体内的血液流向人体的右侧,这样就可以减轻心脏的负担,有利于分担心脏的负担,让心脏得以休息。
99.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财富。一个人拥有健康,未必拥有一切;但是,假如失去健康,必定失去一切。因此,健康既是最寻常的资源,也是最稀缺的资源。
100.俗话说:“自古名医多长寿”。这些“国医大师”年至耄耋,精神不老,足见养生有道。其共同的体会是:饮食有节,起居有序,适度锻炼,动静结合,心胸开阔。希望“国医大师”的养生经验,能让更多人走进健康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