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的困境:一年渔获6万吨,却成“废水缸”

丹江口水库有亚洲最大的人工水库,它是1958年开始建造的,花费了16年之久才得以建成,其库容量为174.5亿m³,这个水库有着汉江源源不断的水流涌入,水资源十分丰富。在水库建成后,这里也成为当地渔民称赞的“聚宝盆”,在渔业的发展上有着非常出色的优势。

丹江口水库衔接着方圆9.5万平方千米的水流,因环境很是独特,其饵料也非常富足,因此这个水库也一直让人看好,有着“天然鱼库”之称。而这个水库还是一级水源地,达到食用标准,且还是“南水北调”中线仅有的水源地,因此适合鱼儿的成长,也正是独特的水域环境,让这里的鱼类资源丰富。

因丹江口水库的水温比较凉,鱼儿的生长缓慢,往往需要3年才能出水,正是在漫长的生长中,鱼儿口感很是独特,因此这里的水产品价格也非常高,且在市场上备受欢迎。

早在80年代时,这里就统计出68种淡水鱼,其中最有名的是翘嘴,有“长江上等名贵鱼”之称,3-4斤的翘嘴可卖到28元一斤,而市场上的普通翘嘴也不过10元一斤。不过水库的翘嘴尽管名贵,但养殖成本也非常高,一斤需要11-12元。

此外,丹江口水库还有数量众多的“4大家鱼”、鳡鱼、鲫鱼,这些鱼的市场价都比普通鱼更贵一些,也正是优质的鱼类,养活了一大群人。

丹江口水库可养殖面积为6.2万公顷,一公顷可养殖600斤鲢鳙,一个水库可产出3720万斤天然鲢鳙,可以说这是非常庞大的产量。

不过在80年代前,因政府没有科学管理,结果水库内的鱼儿遭到了长期过度捕捞,也有渔民为了利益不惜毒鱼、电鱼、炸鱼,使得水域的水资源受损严重,还有不少人用上了绝户网、迷魂阵,给水库资源也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而到了80年代后,尽管鱼类品种多了24种,可不少都是外来引进的,也有是网箱中逃逸的品种,这些鱼逃逸到天然水域,结果对水库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和威胁,部分外来鱼甚至喜食鱼卵,让本土鱼的繁育受到威胁。

在20年来,丹江口水库不少鱼种消失,特别是那些洄游性鱼,因水坝的建造,让这类鱼繁殖也受到严重影响。

1985年时,河南、湖北两省联合开发丹江口水库,在随后的5年里投放995万元鱼苗,并鼓励渔民进行网箱养殖,从而让渔民陆续搞起了人工养殖中,还引入了太湖银鱼,在多年的繁育中,其规模也高达三千吨。

在1983年时水库鱼产量才200吨,但到了2006年时产量就达到三万吨,而2007年时,市政府出台了补贴,一个网箱可补助1560元,再次带动了大家的养殖积极性,一时间渔获量逐步提升,到了2013年时就实现年产6万吨。

然而,丹江口水库的开发,确实让两省的渔民依靠水库致富,很多人也为此发家,然而因过度的网箱养殖,再加上不少养殖户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而加大对鱼饵的投入。这些鱼饵并不能完全消化,久而久之给水体质量带来了威胁,且富营养化十分严重。

2014年时,国家就要求全面拆除网箱,很多渔民也只能选择上岸转型,离开这个行业。

此外,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工业废水排污也导致水体质量的下降,不少人反映,只要看到黄色的水流过来,河岸边的蔬菜就要枯萎,在岸边洗脚,第二天脚上就会红肿。

据悉,每年排放的污水量高达 3.49万吨,这些污水的大量排放,也让丹江口水库成了“废水缸”,威胁两岸百姓的饮水安全。

自从2014年南水北调工程收关,官方就加大对丹江口水库的水体质量加大了治理力度,打击随意排污的行为,并对私自排污企业重点罚款。

近年来,丹江口市年年都会投放 1000多万尾鱼苗,其中主要是鲢鱼、鳙鱼、鲫鱼、鲌鱼,这些鱼的共同特点是可以净化水资源,且效果很是明显,也就是说,如今的丹江口水库开启了“以鱼养水”的新局面。

作为亚洲最大的人工水库,这里为华北地区的百姓输入了大量淡水资源,唯有丹江口水库的质量达标,才能确保北方百姓饮用更放心的水。然而,因不断的输出水源,一旦水库蓄水量不足,那就容易出现“水华”现象,因此接下来还需要继续调节水库的富营养化现象。

而随着长江流域禁捕,丹江水水库也列入其中,相信在未来的十年里,当地的水生态和水资源都能迎来改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