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5A级景区---云冈石窟(第11-13窟)
单就观赏性而言,“五华洞”真的是精美绝仑。前面的9、10两窟已然看得如痴如醉,接下来的11至13窟更是让人流连忘返,久久不愿离去。
片子拍了很多,电脑里翻来覆去,总也不割舍删去。就这么一股脑儿地贴上来吧,如果不幸令朋友们审美疲劳,我只能说声对不起,还望海涵、海涵。
“第十一、十二、十三窟为一组。第十一窟内中心塔柱上下两层,样式朴拙简约。下层四面均一立佛,正面立佛两侧胁侍菩萨,细颈瘦腰,神态温雅,为辽代补凿。西壁屋形大龛内七立佛,波状发式,面型丰润,形体高大,华衣飘逸。东壁上层太和七年(483)造像题铭,全文共337字,是云冈石窟现存时间最早、文字最多的题记,书体端朴高古,寄巧于拙,是平城魏碑书法的精品。窟内四壁龛制纷杂,无统一规制,约系北魏民间集资续凿。”
此时此刻感同身受,真说到心里去了。石窟,真谛。
“俗称'音乐窟’。前后室窟,前室外壁上方凿窟檐,窟口列楹柱。前室北壁最上层天宫伎乐十四身,分别演奏吹指、齐鼓、排箫、琵琶、横笛、琴、五弦、筚篥、箜篌、腰鼓、义嘴笛、法螺等乐器。门楣上一组舞伎群,动作连贯,气韵奔放,是人间舞姿的艺术再现。窟顶逆发形伎乐天,体格壮硕,具有北方少数民族性格特点。该窟内乐器雕刻的形制、演奏方式以及乐队的组合形式,集中体现了北魏宫廷乐队风貌和社会音乐制度,是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珍贵资料。”
这一刻,真的是不忍移步。我想,如果能把我贴在墙上,我愿在这里与其朝夕为伴,长相厮守。
欣赏之余,突然有了一个很不好的感觉:莫非“狗尾续貂”式的破坏性修复之风也刮进了这里?
刚才在第9窟已见“新泥”,当时还来不及多想。而在这里,又突然发现了“鲜彩”。那一道道突兀的翠蓝,与周边的色彩显得极不协调,仔细看,还有别的色彩以及底色,显然是新涂上去不久的。
为了验证这个判断,继续仔细地观察,终于在其它许多位置,发现了涂抹“新彩”时滴落颜料擦拭的痕迹。
为什么?
为什么我们的文保修复工作,总要僵固在替“维纳斯”接胳膊的思维上呢!
拜托,放过这些石窟吧,她们真的伤不起……
“穹窿窟顶,主像为交脚弥勒菩萨,高13米,头戴宝冠,颈部戴悬铃项圈及璎珞,胸佩蛇饰,仰首衔珠。右手臂肘下,一力士奋力托举,势若拔山。该像经后世包泥彩绘,原雕仅见双足踏莲。东壁龛像,殿堂飞阁,流苏帷帐,神龙跃动,尽显汉风。南壁明窗与窟门之间屋形大龛内,七立佛造像气韵高雅。”
(11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