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测评《单身男子》|一个中年男人失去挚爱后的二十四小时
作者:Jay
校对:litcave 工作室
配图:Online
读懂《单身男子》有两条较为取巧的途径,一是借由十年前上映的同名电影,二是作者伊舍伍德一生的个人经历。但是,两者似乎都会损坏书本身的品相。
电影一出来就被打上「同性」的标签,而一旦观看电影后再读书,读者不免受人物演技、镜头处理、剧本节奏等视觉效果所影响。
至于作者方面,相比伊舍伍德,他的好友奥登更早进入中国读者的视野,两人作品上最广为中国大众所知的,大概是合著的《战地行纪》了。一旦先谈论作者本身,难免会把其代入主人公,这反而使小说变得逊色。
所以此次测评,我们倾向于从书本身切入,倘若各位读后略有好感,去观看电影和了解伊舍伍德的生平也不迟。
《单身男子》用意识流的手法讲述了单身男子乔治的一天,从苏醒到入睡,或者说死亡。
这部小说的体量并不大,但作者却用相当的篇幅去铺垫乔治出门前所做的一切——感知自我存在、观察生活的环境、跟邻居打交道等等,没有大肆的情感渲染,在乔治眼中,平凡的一天正常而稳定地进行着,只不过,无论屋中的物件还是邻居的言谈,无不强迫着乔治接受一个事实:吉姆已经死了。
吉姆是主人公的室友,一定程度上也是他同居十几年的情人。这是吉姆车祸去世后的一天,乔治必须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他是一位大学教授,一个独居的中年男人,没有人知道他是同性恋。
小说触动灵魂之处,是作者将乔治的孤独感写得尽致淋漓。
在学生面前,乔治只是一颗讲课的头颅。他谈论赫胥黎的作品时,尽管想把每句话像鞭子一样挥出去抽醒学生,然而学生目光所注视的,不是他,是他身后上方的时钟。他们只关注下课时间,然后用十分钟匆匆赶往别的地方。没有学生想要了解他。
跟同事交谈,表面谈论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其实想表达自我;夜晚跟异性好友进餐,夏洛特从头到尾只关注着自己的伤心事。这一方面塑造出乔治内心的孤独,也让读者感到乔治跟他的周边生活渐行渐远。
主人公在探望了因车祸而重伤的情敌之后,他多次鼓励自我要活下去,然而这种积极屡遭失效。
深夜,他遇上学生肯尼,鼓励肯尼不要放弃跟一个女同学度过的「年轻时代最珍贵、最难忘的夜晚」,甚至在自己的假想中完成了两人的性事。这是乔治对世界不断失望的过程,正如他所说——
「一本书是没办法自己读给你听的,它自己都不知道里面写了什么……你本来可以读懂我的。你可以。但你根本懒得去研究。」
一个人死了,而另一个人活着,他在别人面前依旧表现出英式幽默,谈论政治,倾听别人的婚姻和家庭琐事,还一本正经地为人师尊。这是现代人面临的精神困境。
可怕的是,由于一切变得支离破碎,似乎没有人再像主人公乔治一样感到巨大而沉重的孤独,即便我们孤独,那也是稍纵即逝的,我们对世界的感知能力正被不断切割剁碎,最后细微得连一丝感伤都没有了。
最后,乔治无法跟世界达成妥协,就连身体也抛弃了他。《单身男子》的一天,是一个完整的「自我」向现代世界道别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