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氏文化】话说煤油灯(文/范俊来)

郁氏文化

话说煤油灯

文/范俊来

在我小的时候,母亲留给我最清晰的画面是,坐在煤油灯旁做针线活儿。每天晚上,母亲就着微弱的灯光穿针引线,我躺在被窝里看着母亲慈祥的面孔,很快就能进入梦乡。

母亲有一个习惯性动作,让我记忆犹新,这个动作就是挑灯头。当灯捻烧到尽头时,灯光会黯淡下来,这时母亲手拿缝衣针,在灯头上挑拨几下,让灯捻离开末端一些,这时灯光就会恢复原来的光亮。

我家那盏煤油灯应该是一种古老的样式,由灯盏和灯竖子组成。灯盏是用铁皮制作而成的,虽然形状像茶壶,但比茶壶小多了,大致有拳头那么大。用数学语言讲,灯盏的形状是一个圆台,只不过上口直径比下口直径小得多罢了。上口是敞开的,平时用一个盖子盖住,当里面的煤油快要耗尽时,揭开盖子注入新的煤油。

当时的煤油是紧俏商品,凭票定量供应。说到票证,煤油票应该是最早的购货票证。在那个物质极度贫乏的年代,对于一个农民家庭来说,买煤油是一项很大的花销。养鸡卖鸡蛋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卖鸡蛋换来的钱大部分都花在了买煤油上了。

灯盏的灯芯由捻子和灯芯管组成,灯芯管是用铁皮卷制而成的,与圆台体倾斜连接,顶端略高于上口,保证倒满油后不外溢。捻子是由棉花或缝衣线搓成的。搓捻子很有讲究,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紧,松了寿命不长,紧了输送的油量不足,灯火也不亮。记得母亲很会搓捻子,经常有邻居来求她搓捻子。

灯竖子是方言,是一个专供放置灯盏的木制器具,制作非常简单,中间一根木棍, 两头分别连着木块,上木块小而薄,下木块大且厚。上木块的上表面有凹槽,用来放置灯盏,凹槽有一定深度,用来储存溢出来的油,凹槽比灯盏底部略大,多余的空当用来存放点完火的火柴梗,火柴梗经常被抽烟的人用来从灯上取火。下木块用来做支承,有了它灯盏可以放置在炕上的任何位置。灯竖子的高度比人的坐姿略低,大致与眼睛平齐。记得母亲做针线活儿的时候,只要遇到看不清针脚,就往灯头跟前一凑,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市场上出现了带玻璃罩的煤油灯,这种灯的捻子宽而薄,有一个旋钮可以调节火苗的大小。尽管这种灯省油,尽管这种灯没有充分燃烧的油烟,尽管这种灯比原来的亮堂多了,但大多数人家还是因为它的不菲价格而没有使用它,人们宁愿继续让油烟把鼻孔熏得黢黑。与这种灯同时出现的还有马灯,这种使用煤油的马灯具有防风功能,经常用在生产队的饲养院里,在很多公共场合也能看到它的身影。

煤油灯在我的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尤其是母亲在灯下做针线活儿的慈祥面孔,在我的脑海里一直挥之不去,直到我在花甲之年写了一首不算诗的诗,才将这个念想放了下来:

灯与星

一个媳妇一只眼,

犄角旮旯都看见,

儿时谜语记犹新,

母亲灯下做针线。

翌日见母乌眼圈,

手蘸唾沫擦黑边,

想想自己身上衣,

绞尽脑汁除油烟。

夜来天空繁星现,

颗颗亮光犹在前,

亮星做灯心生计,

遭母嗔怪言无忌。

借来弹弓满心欢,

又夜房顶仰面观,

瞅准亮星拉满弓,

石子一粒飞太空。

以为看见能射中,

不料迎来一场空。

百思不解迷在哪,

换了弹弓还要打。

隔日夜晚又上房,

吃奶力气也用上,

忽见流星过天河,

追踪觅迹一路歌。

母亲地下几十年,

不知使用何灯盏,

夸下海口星做灯,

追星至今年百半。

作者简介

范俊来(15710169010),汉族,内蒙古化德县人。生于1955年,高级工程师,毕业于内蒙古电视大学,曾在《守望故乡》平台上发表三十万字的自传《复盘》。包钢设计院和上海梅山设计院工作,现退休定居上海。

范俊来作品精选

【郁氏文化】鸡屁股银行散记( 文/范俊来)

【郁氏文化】中西医又起争端的思考 (文/范俊来)

【郁氏文化】相信自己的翅膀  (文/范俊来)

【郁氏文化】抗病毒格律诗三首(文/范俊来)

《郁氏文化》编审部成员组成

顾问:郁美兰  匪 石

审稿组主管 : 郁志发

审稿组组长 : 范俊来

审稿组成员:郁光涛

郁祖槃

审稿组成员:刘高田

编辑组主管 : 郁郁松

审稿组组长 : 张爱梅

组员:黄花梨

陈玉峰

推广组组长:陈玉峰

组员:郁德忍 郁光涛 丁秀萍 郁秋萍 郁洪军 郁金波 郁宁生

(0)

相关推荐

  • 程子恩作品:煤油灯

    煤油灯 文.程子恩 小时候,农村没有电,更没有电灯,家家户户只有用煤油灯照明.天刚擦黑,赶紧做饭,有的人家甚至不吃晚饭,如果孩子喊饿,就会安慰道:"快点睡觉,人是一盘磨,睡那就不饿!&quo ...

  • 平氏故事——煤油灯

    记忆中,儿时的农村,白天的天空是瓦蓝瓦蓝的,瓦蓝的天空上还有耀眼的太阳,晚上的夜空是满天星斗的,满星的夜空还有明净的月光.入夜,一闪一烁的萤火虫在身边飞来飞去,捉了萤火虫,放在手心,看它闪烁着在手掌上 ...

  • 【征文选登三十一】邱立富:儿时,灯光如豆

    儿时,灯光如豆 邱立富 在我四五岁开始记事的时候,曾记得老家那不大的房子,靠南边的一根杉木柱子上常年挂着一盏香油灯.灯架大约有六七寸高,是用竹片做的,其形状像张小椅子,后面两个长脚有两道横梁,靠上面竹 ...

  • 相伴煤油灯

    相伴煤油灯 □骈国华 夜晚,突然停电,家里一片漆黑.老伴到窗前向外望了一眼说,整个小区都停电,我赶快摸索着从大橱顶拿下应急灯给孙子照明做作业.不由又想起那盏与我相伴六七年的煤油灯. 我的童年在乡村度过 ...

  • 还记得那些点灯的日子吗

       灯                                              刘述涛 遂川最早的电灯是在1950年,由私营工商户张进禄等人集资筹办起遂川县电灯厂.遂川县才第一次有 ...

  • 散文原创:煤油灯下的人生路

    文/雁南飞 上世纪70年代,农村不通电,家家户户照明都是煤油灯. 那个年代,买任何物品,都是凭票购买,有的物品,按人头发供应票,有的物品,按户发票. 煤油是按户供应,十分紧缺,除了孩子看书,百姓一般不 ...

  • 煤油说

    煤油说 <青海那点事>之十七 感谢台湾那个曹科长先生,因了他说"大陆用煤油炸油条",才想起就煤油有关的事铺陈一篇小文.先得对曹先生讲一句:你很有必要去看医生了耶,精神病 ...

  • 【郁氏文化】海内存宗亲,天涯若比邻—题海门郁氏文化研究院(文/刘剑辉)

    郁氏文化 海内存宗亲,天涯若比邻 --题海门郁氏文化研究院 文/刘剑辉 这里,有一个让人敬佩的院长 虽然你已年过耄耋 走过了岁月的沧桑,人生的辉煌 但你仍像一支不熄的火把 将生命的激情尽情燃烧 你仍像 ...

  • 【郁氏文化】话说风箱(文/范俊来)

    郁氏文化 话说风箱 作者:范俊来 说起风箱,估计八零后没见过的人居多,七零后的人可能见过,但没有使用过,只有六零后的人比较熟悉,而五零后的人不但熟悉,而且有切身的使用体验,我就是后者. 俗话说,人以食 ...

  • 【郁氏文化】话说牛车(文/范俊来)

    郁氏文化 话说牛车 文/范俊来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出生在乌兰察布的一个小村子里,村子离县城只有二里多.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坐牛车是在六岁的时候,那年深秋,父亲套了一辆牛车,拉着我和母亲去自留地起山药( ...

  • 【郁氏文化】话说扎霍乱子 (文/范俊来)

    郁氏文化 话说扎霍乱子 范俊来 "霍乱子"是方言,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的家乡称感冒发烧.跑肚拉稀一类的疾病都叫"霍乱子",它又可以分为"急霍乱子&q ...

  • 【郁氏文化】五六十年代农耕文明掠影(文/范俊来)

    郁氏文化 五六十年代农耕文明掠影 文/范俊来 这几幅图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坝上春播的画面,春播使用的农具有:犁.耙.耱.耧及其砘子.其中犁的作用是把板结的土地翻松,翻土的过程叫耕(jing)地.当然,耕 ...

  • 【郁氏文化】​制土坯 (文/范俊来)

    郁氏文化 ZHI TU PI 制土坯 文/范俊来 土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砌墙的主要建筑材料,在我的家乡,管制作土坯的过程叫"脱阶(入声)".民间流行的土坯主要有三种,大土坯,砖土坯 ...

  • 【郁氏文化】咏 秀 南 绿 地 (文/ 范俊来 )

    郁氏文化 设置超链接可直接跳转 关注  咏 秀 南 绿 地   文/范俊来 1. 开园有感之一 门口公园首日开, 闲翁踱步踏青来. 暖阳沐浴花香放, 赏景遐思绿里呆. 2.开园有感之二 公园开放在家旁 ...

  • 【郁氏文化】记忆中的耧 (文/范俊来)

    郁氏文化 记忆中的耧 文/范俊来 父母都是农民的我,高中毕业后顺理成章地成了农民,春种.夏锄.秋收.冬藏的各种农活儿,我都做得有板有眼,可唯独摇耧这项农活儿,直到离乡时也没干过,这在我的一生中,留下了 ...

  • 【郁氏文化】粉条的记忆(文/范俊来)

    郁氏文化 粉条的记忆 文/范俊来 樱桃好吃树难栽,这是家乡二人台<打樱桃>里的一句唱词,我把这句唱词的语境用在粉条后,得出一句话:粉条好吃粉难磨.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我的记忆中,做粉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