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五百五十九首《赠李愬仆射二首(其一)》(王建)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四】
【中唐·王建·七言绝句】
拼音版
huò xuě fān yíng yī yè xíng , shén qí dòng dìng mǎ wú shēng 。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部队冒着风雪严寒全营出动,夜袭蔡州,军旗已经被冰雪冻得僵硬,不能飘扬,军纪严明,人马无声。
身在远处就看到预先约好的火号到处亮起,知道先锋部队已经攻下了蔡州城。
[作者介绍]
壹/
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彰义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割据淮西(今河南汝南一带),与朝廷相对抗,严重地影响了唐王朝的巩固和统一。元和十二年十月的一个风雪之夜,著名将领李愬发兵九千,以降将李祜、李忠义率三千精兵为前驱,急行军六十里,首先袭击了军事要地张柴村,然后取道一条从没有走过的险路,冒着大雪行军七十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仅在一夜间,就攻下了顽敌老巢蔡州城,生擒了吴元济。《新唐书》称其“功名之奇,近世所未有”。王建这首诗就是描写这次战役的。
王建
和雪翻营一夜行,神旗冻定马无声。
遥看火号连营赤,知是先锋已上城。
唐元和九年(814),淮西节度使吴少阳之子吴元济拥兵作乱,割据淮西与朝廷对抗。元和十二年(817)十月十日夜,名将李愬冒着大风雪,率兵九千,令降将李祐、李忠义率三千精兵为先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袭叛军老巢蔡州(今河南汝南县)城,活捉叛军首领吴元济,从而取得了平定淮西的胜利。史称李愬的此次军事成功是“功名之奇,近世所未有”。
这首诗就是王建赠给李愬的两首七绝之一。李愬是中唐时期著名的将领,淮西之捷后,被封为尚书左仆射。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精炼生动的语言,豪迈的气势,形象地刻画了这次雪夜奔袭蔡州的情景,热情地歌颂了李愬的用兵如神以及士卒们的顽强勇敢。
诗的前两句“和雪翻营一夜行,神旗冻定马无声”,写李愬率部雪夜奔袭的情景。在首句中,诗人以“和雪”、即带雪及“翻营”即倾营出动的形象化的笔触,描绘出了威武大军雪夜神速行军的壮观场面:一支规模甚大的夜袭队伍,顶风冒雪,兼程赶路;大雪纷扬,山河生白,队伍与雪搅和在一起,人马皆白,望去只见一片白色在移动。次句紧承上句,以“神旗冻定”即军旗冻得不能飘动和“马无声”渲染了行军的气氛,传神地表明这是一支纪律严明、斗志昂扬的劲旅。试想,连军旗都冻得僵硬了,在如此奇寒之夜,人将会如何呢?但是,接下去诗人并没有写人,而是写马,以“马无声”来暗示人之无声。如此恶劣之天气条件,却能做到这般人马无声,将士们忍寒耐疲、坚韧不懈之顽强斗志不就尽在不言之中了吗?
后两句“遥看火号连营赤,知是先锋已上城”,写攻破敌巢、胜利在望的场面。李愬率部攻入蔡州城后,敌猷吴元济仓惶逃入内城,愬率军烧其南门,杀入内城,生擒了吴元济,这两句正是对这一战斗场面的概括表现。但是,诗人没有描写具体的攻城过程(绝句体制短小,也不允许这样描写),而是选取克城之际火号四起、敌营烧得一片通红这一瞬间的情景,通过后面部队遥望见这标志着胜利的连营大火场面,来代替对战斗全过程的描写,但又无不令人想到战斗之激烈、士卒们的英勇、摧敌之迅速和胜利后之欢欣喜庆等种种情景。如此不着痕迹地写来,确实生动传神,味有深余,可见选材构思之精细独到。
这首诗,寥寥二十八字,却写得波澜起伏。前两句写雪夜奇袭、直捣敌营、气氛紧张,节奏急促;后两句写城摧敌克、胜利在望,笔调轻松,语势徐缓,如此张弛结合,跌宕而有致。在诗中,诗人选择最富于特征的意象,精心结构,使得场面壮观,气势雄浩,意境阔大,把大军夜袭蔡州城的过程情形生动传神地描绘渲染了出来。诗语流畅,明白如话,然又不失之于浅露,做到了含蓄内致,韵味弥足。绝句体制简短,而本诗所写又属场面闳大题材,然而能达到如此之匠心独运,确实是以小制大的成功之例。
唐自“安史之乱”以后,诸藩镇拥兵自雄,不接受中央政令,这不仅严重损害了国家统一,而且影响了生产力发展。因此,改变藩镇割据局面,维护和保持国家统一,就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必要步骤。发生在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平灭藩镇吴元济的战争就属于这一“步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次战斗中,主将唐邓节度使李愬(同诉)以超人的勇敢和谋略出其不意地攻进吴元济老巢,生擒吴元济,因而被封为检校尚书兼仆射(yè)。这首诗显然是在战斗结束,李愬任仆射之后,赠诗以表示祝贺的。全诗共两首,这是其中第一首。
前两句写雪夜突袭。“和”,带。冒雪连夜行军,这既表现了行军作战条件的艰苦,更暗赞了主将决心利用雪夜行军,出其不意进击敌人的谋略。“翻营”,覆盖原营地,转移新营地。全军出动,既说明了此役兵力的高度集中,也赞颂了主将必胜的决心。“神旗”,军中大旗。“冻定”,军旗结冰,无法飘动。据载,当时由于“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资治通鉴·唐纪》)。可见其环境之恶劣,而这也是敌军松弛麻痹的时候。“马无声”,足见其纪律的严明,也表明主将的高度细心,尽管风雪交加,他也不愿因为任何一个微小疏忽而贻误战机。
后两句写突袭成功。“火号”,即举火为号;“连营赤”,整个营盘照得通红。后两句一反前两句近距离工笔细墨描述方式,而改为远距离的大笔勾勒。这一方面是由于绝句篇幅所限;更主要的,则是因为前两句已作了充分铺垫,其主将谋略得到了完整实施,所以其旗开得胜,势在必然。“火号连营赤”,是晚上唯一能够判断战斗进程的可见性标志,所以在其前面用了“遥看”,表示突袭谋略得手。末句只写到“先锋已上城”即告结束,至于上城之后如何具体消灭敌人,只是一个细节问题,读者尽可以去作具体的想象,而作为对一军之将的赞誉,却结束得恰到好处。三、四句的“遥看”和“知是”两个谓语前面均缺主语,那么其主语应是主将李愬,还是中后营广大兵士?我以为两者都是;但其具体心情却不尽相同。李愬“遥看”之后是心情的激动和“知是”战斗已稳获胜利的喜悦;而广大兵士“遥看”之后则先是内心的惊喜,而后“知是”主将谋划的结果,这就从侧面对主将的用兵如神作了有力衬托。
诗人赞誉李愬奇功卓勋,不是廉价地唱赞歌,他是通过雪夜入蔡州战斗过程的真实描述以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让读者通过对人物形象的体验而感知其伟大的。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