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粘马桶,先别急着吃药!学会4招,祛湿不盲目原创 佟彤 健康新佟学


经常有人向我咨询“大便粘马桶,可以吃什么药祛湿”这类的问题。

其实,如果我们发现大便粘马桶的同时,身体没有其他不适症状,很有可能只是我们短期内吃了过多油腻食物所致,未必需要立即吃药祛湿。通常,调整饮食结构一段时间后,病状大多自行缓解或消失。

这里可能有人会问,既然不建议立即吃祛湿药,那什么时候才能吃药呢?

“四诊合参”辨湿证

有这些特征,请及时祛湿

说到祛湿,这要从中医如何辨证上讲起。中医辨证讲究“四诊合参”,包括望、闻、问、切,意思是,将四种诊断方式所获取的病情资料,综合参考才能做出全面的诊断。

同理,对湿证的辨证上也应遵循“四诊合参”,而不是只看大便粘马桶这单一病状。

望诊:医者用眼睛,对人体全身和局部的一切可见征象以及排出物等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了解健康或疾病状态,包括病人的舌苔、面色、体态等。

湿气重的人,大多舌苔很腻,与此同时,面色不会很干净,如蒙尘垢甚至油腻;体形不是偏胖,就是腹部肥满。

闻诊:主要是听声音或是闻气味的方式,对病人发出的声音和体内排泄物发出的各种气味推测和诊断,包括病人说话声音、呼吸、咳嗽等。

长期湿气重的人,湿气积聚成痰形成痰湿。一般来说,痰湿者的声音都不清爽,带着痰声,偶尔还会咳痰。

问诊:医者通过询问的方式,向病人及其知情者查询疾病的发生、发展情况和现在症状、治疗经过等,以诊断疾病的方法。

体内有湿,除了大便粘马桶,还会伴有胃口不好等消化系统问题。湿气严重时,还会经常感到累,但这个累不是简单的没力气,而是身体发沉,可表现为头昏沉重,像裹着一块布;四肢沉重,浑身不舒适,像身上附着重物。

切诊:包括切脉和按诊两个部分,指医者通过切按患者的脉搏来了解病情,或是对病体的肌肤、手足、胸腹及其它部位的触摸按压等部位按诊。

很多人去看中医,发现医生望闻问都有,唯独没有切诊,就此认定医生不专业。其实不是,如果“四诊合参”有了三诊,基本上能判断个八九不离十,没有切诊也没关系。

医生有时候也会“舍脉从证”,也就是在脉象和病状相矛盾的时候,根据其他三诊来下诊断。从这个角度上说,如果你发现望、闻、问这三诊中都有湿的表现时,意味着你要及时祛湿了。

如果大便粘马桶、舌苔腻、胃口很差或是消化不好,可以用藿香正气水配加味保和丸;如果大便粘马桶、舌苔腻、消化不好并伴随疲劳乏力,可以用人参健脾丸;如果常年大便不成形、舌苔腻,又被诊断患有慢性胃炎、肠炎等病,可以用香砂六君子丸。

如果只有大便粘马桶这个单一病状,即便是体内有湿,程度也相对较轻,不至于非吃药不可。为避免“过度治疗”,每日可以用化湿的药茶代替祛湿药,陈皮10克代茶饮就是一款效果不错的化湿茶。

单纯舌苔腻

祛湿药可先缓一缓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及湿气重的另一个表现——舌苔腻。经常有人照着镜子发现自己舌苔很腻,就认为自己体内有湿,马上开始吃祛湿药。

其实,这种做法也可以归类为“治疗过度”。舌苔腻,确实是湿气重的表现之一,但如果没有其他不适,只是舌苔腻,不必马上吃药。

一来,身体没有其他湿气的表现,意味着湿气不重;二来,立即用药有些用力过猛,不如给身体一个自我调节的机会,清淡饮食一段时间,从生湿的源头祛湿。

正如西医学鼻祖希波克拉底所说:“最好的药物是身体的潜能”,我们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吃药是为了借助药力帮助身体顺利康复。

所以,就算要吃药,最好也在顺应潜能发挥的基础上吃,而不是借助药物单纯地粉饰太平或者替代身体潜能。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