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里的畲家风情
民族服装——“凤凰装”
畲族女性的服装通常以凤为主题,从头饰到衣服配饰,全身上下处处体现凤凰吉祥之意,故又称“凤凰装”。它由7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上衣、裙子、水巾、手巾、围身裙、脚绑、鞋。饰品有六样:凤凰冠、耳坠、扁扣、手镯、脚镯、戒指。发式则有三种形式:少女、订婚或准备订婚姑娘、已婚妇女。已婚妇女一般头戴“凤冠”——在细竹管外包上红布帕,悬一条30多厘米长、3厘米宽的红绫;冠上有一块圆银牌,下垂3个小银牌于前额,称为“龙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凤冠。
“凤凰装”造型美观,色彩斑斓。衣为古典交叉服式,衣长至膝,袖短窄,领袷等部位用白、红、蓝、黑、绿、黄等色布缝“捆只颜”和花边,“捆只颜”以6种颜色为一组,多的缝三组,少的也缝一二组。裤较宽大,长至小腿,俗称“半长裤”。红头绳扎的长辫高盘于头顶,象征着凤头。衣裳、围裙上用大红、桃红、杏黄及金银丝线镶绣出图案,象征着凤凰的颈项、腰身和羽毛。扎在腰后飘荡不定的金色腰带头,象征着凤尾。佩于全身叮当作响的银饰,象征着凤鸣。
畲族妇女的服装大多是用自织的苎麻布制作,有黑蓝两色,黑色居多。衣服是右开襟,衣领、袖口、右襟多镶有彩色花边,一般来说,花多、边纹宽的是中青年妇女的服装。她们均系一条1尺多宽的围裙,腰间还束一条花腰带,宽4厘米,长1米多,上面有各种装饰花纹,也有的绣上“百年好合”“五世其昌”等吉祥语;还有的是用蓝印花布制作的,束上别有一番韵味。衣服和围裙上亦绣有各种花卉、鸟兽及几何图案,五彩缤纷,十分好看。
畲族女子的“凤凰装”随年龄的不同,分大、小、老三种:“小凤凰装”为未成年女子穿着,样式和穿法同“大凤凰装”无异,只是相对简约,显得单纯、活泼、可爱;而“老凤凰装”则是老年妇女穿着,头髻较低,衣服和腰带的颜色、花纹也较为单一,体现出庄重、沉稳的风采。
已婚妇女的发式,畲族称之为“山哈娜头”,随地域不同略有差异。流行于福州城区、闽侯、罗源、古田、连江和宁德、飞鸾一带发式称为“凤头髻”。
畲族女性服饰,体现了古老的畲族“皇家”文化,反映畲族人民的美好追求,并通过节庆活动等形式展现,是人类古代服饰的一种遗存形态。
畲族男子一般穿着黑色麻布圆领、大襟短衣、长裤。冬天套没有裤腰的棉套裤。老年男子扎黑布头巾,外罩背褡。结婚礼服为青色长衫,祭祖时则穿红色长衫。
畲族服装,秦风犹存。罗源凤凰装以“凤凰”作象征,淋漓尽致地诠释畲族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也表达中华民族尊龙崇凤的共同文化心理。2008年6月,罗源畲族服饰正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凤凰装
满溢风情的畲族婚俗
畲族实行一夫一妻制,重婚和纳妾者会遭到全村人反对。以前,畲族青年在十一二岁就开始议亲,由父母包办,只在族内各姓氏间通婚,不与异族通婚,有“女大莫去嫁阜老(汉人)”之说。但现在,畲汉两族男女通婚已很普遍。畲族的男女地位相对平等,女人要参与劳动生产。因此,女方在农事安排和家庭经济支出上有发言权和决定权,甚至可以代替丈夫和家庭发言。
畲族男女青年的恋爱相对自由。他们在劳动、节日、出行、婚庆等社交场合中自行认识,以山歌传情,以歌做媒,自许终身。他们所唱的山歌叫情歌,也称为缔结良缘的“缘歌”。他们通过对歌考验对方的才情(即比“肚才”)。一般由姑娘发问,小伙子来答,大胆直率地寻觅意中人。当选定对象之后,姑娘将银质手镯或戒指赠予男方;小伙子则回赠“肚稿袋”(即白色“兜肚”)或其他贵重物品给女方。男方回家后告知父母,再托亲戚、朋友做媒说合;如果青年男女互不相识,由男方家长请媒人物色对象,通过相亲形式,使男女双方相互认识,彼此了解,同意婚配后再由媒人向双方家长说合。提亲成功后,男方将糕饼、枣、线面、猪蹄和聘金送到女方家,这就是“小定”。
定亲前要先“合八字”,请算命先生“合婚”,推算生克冲合,之后,就把“生庚”压在厅堂奉祀祖宗的香炉下,若三日内没有打破碗碟等,即可定亲,一般在农历五月或八月。男方会备好礼物和聘金,托“媒人公”送到女方家里,并议定娶亲日期。双方意见统一后,男方委托媒人公将吉时迎娶的龙凤帖送至女方家;女方要备办酒席宴请媒人,称为“请媒人”。媒人由男性担当。新郎和媒人公将“箩二”酒米(即12斗糯米)送到女方家,作为宴请六亲九眷、抬轿赤郎的婚嫁酒(即“送酒米”)。
女方出嫁前,要到外舅、姑妈、姨妈家做客辞行,就是“做表姐”(即对歌),为将来的赛歌做准备——开头唱《路经》之类的邀请歌,然后对唱,对唱的内容多是正统的小说歌,亦穿插一些杂歌,结束唱《送神歌》。畲族人善歌,以能唱为荣。而今,姑娘越来越少唱山歌,更遑论与人对歌。
在迎亲的前一天,新郎要选择一名机灵又善歌的同辈男友挑礼担到女家做“亲家伯”(即“赤郎”)。亲家伯和媒人公将“源祖礼”送到女方家时,村里的姑娘将事先准备的锅底灰抹到亲家伯脸上,这一习俗,除了增加欢乐气氛、增添喜庆之外,还意在告诫夫家日后不得欺侮新嫁娘。
新娘出嫁时要梳“凤凰”头,穿“凤凰”装。新娘的衣裙、鞋子、头饰、银器等全套行头放在竹筛上,拜过天地祖先后,在一对红烛的引领下,送入新娘的闺房。凤凰装传说是畲族的始祖盘瓠王的妻子三公主的嫁衣,图案多为凤凰和牡丹。出嫁时,母亲为女儿梳凤凰头——将头发绕成螺旋状,于头顶盘成“凤凰髻”,然后带上由月牙形银盖、银簪、银片、银花组成的“凤冠”。最后新娘盖上红盖头,盖头的两侧系着桂圆串,胸前挂着剪刀和圆镜。走出闺房的人都要用热艾草汤清洗一下,表示去除污浊,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畲族迎亲
哭嫁以歌哭唱,哭唱的内容包括哭爹娘、哭哥嫂等,表达对父母养育的感激之情。新娘有感而发,哭得情深意切,既为娘家讨吉利,又博得亲友赠“红包”添妆。他们认为哭得越厉害,以后人丁越旺,有添丁旺财之意。新娘哭嫁后,跨过火炉,坐进轿子。娘家人抬轿须在厅堂上三进三退,意为告知祖宗有女要出嫁。新娘在轿内不再哭泣,禁止回头看娘家,意为留风水。
迎亲队伍在路上会遇到新娘的“姐妹团”设置的路障,媒人公放鞭炮和递红包支付“买路钱”后才能通过。当队伍靠近新娘家门时就放鞭炮,提示女家关门,称作“关门迎轿”。亲家伯需掏出红包,塞进门缝,门才会打开;随后红轿进门,轿前的灯笼是不许熄灭的,称作“暖轿子”。娘家人用唱的方式清点礼物,然后给每人做一碗肉丝面;吃罢,脱草鞋洗脚,换上新鞋,称作“脱鞋礼”。
新郎娶亲用锣鼓、唢呐向女家催送嫁妆,叫“催妆礼”。嫁妆送到夫家时,要找一位父母健在、儿孙满堂的“大姐”来“安床”。花轿进门后,必须给亲家伯开轿门红包,然后探入轿内取出桂圆,在轿前踩碎,以破冲喜,再把五谷种子、定身镜和红蛋放在茶盘内,新郎就可以踢三下轿门接新娘了。为了体现畲族女始祖三公主的尊贵身份,拜堂时只要新郎下跪,新娘只点头鞠躬。拜毕,由新郎手持一对龙凤红烛引路,新娘随之入洞房。畲族的“洞房礼”很特别,由8个未婚男青年组成“子弟班”去“送落房”(即闹洞房)。他们先和新郎唱“送落房”歌,唱毕,新郎与新娘连喝三杯“合酒”,再唱“闹房歌”……参加闹新房的诸亲不论辈分,有“三天不论大细”之俗。
傍晚要宴请六亲九眷和亲朋好友,待酒过“三巡”,菜过“二大”后,新娘要出房敬甜茶。宾客喝完后,要用红包回敬新娘,这叫“茶仪”,是给新娘的见面礼;然后进行“嬉新娘”“嬉大舅”等活动,男青年与新娘对歌,如果对不出来就要受罚。新娘入洞房后,不与新郎同房,而要坐守一天一夜,意为百年好合。新郎要在婚宴上通宵达旦陪宾客,表示待客热情。
成亲后的第三天要回新娘家做“头转客”(即“请回门”),夫妻带着礼物回娘家,俗称“女婿担”;娘家要设宴款待女儿女婿,女方亲戚也要轮流请客。在娘家的最后一夜,岳父要请“女婿酒”;在席中,提壶者须请女婿唱令歌和行酒令,酒过三巡,亲家伯要唱令歌,替女婿说感谢话,然后岳母请女婿吃满碗饭(即“饭心饭”)。碗里放着“饭心包”意为暗里赠“私家”,以示关爱之情。女眷们要唱“饭心歌”,表示嫁女爱婿之意。女婿吃完“饭心饭”后,要将红包放在碗里,表示感谢岳父母的恩惠。宴后,女婿要发红包给女方亲属(俗称“分花包”)。
做客结束后,夫妻要在新娘的同胞兄弟或堂兄弟的护送下返回夫家。夫家要办“回门会”款待新娘的同胞兄弟或堂兄弟,俗称“请亲家舅”。夫家会准备一碗糯米饭,在饭中藏着红枣或戒指。亲家舅要把红枣或戒指从饭中夹出,其间不能撒饭粒,否则要罚唱歌或罚酒。回门后,夫妻俩开始美好的生活。
行走在传承畲歌的路上
畲族山歌是畲族文化最重要的元素,穿越悠长的岁月流传至今,主要通过口传和心授方式,覆盖全族。畲族有本民族的语言,但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因而歌教文化十分突出。在漫长的岁月中,畲族民众一般从儿时开始学歌,甚至从摇篮曲开始教歌,即“歌言”教育文化(畲鼓文化)。山歌在畲族人眼里,只不过是“攀谈”而已,即编即唱,无所不歌。
山歌内涵十分深奥,首先是歌词(畲族称之为“歌米”)应当高雅、形象,要有比喻、引申、排比句型。所以评判山歌唱得好坏,必须是一听“歌米”是否高雅、二听咬字是否准确、三听押韵是否顺耳、四听歌声是否高亢婉转。
畲家同胞几乎人人善唱,出口成歌,畲家村寨也因此享有“歌的海洋”的美誉。每当独自上山劳动时,往往以歌驱寂寞,若是远处有人听到,并听出是年龄相仿的异性,就会主动接上,也可能发展成谈情说爱的对唱。
畲民喜唱山歌,不仅婚嫁喜庆、逢年过节唱,在生产劳动、招待客人、闲暇休息、谈情说爱时唱,甚至在丧葬悲哀时也以歌代哭倾吐悲情。畲族山歌一般以四言、七言体韵文为一条,四句为一首,也有少数歌词第一句为三个字或五个字,讲究押韵,第三句末字须仄声。畲族山歌讲究畲语押韵,不少人能即兴编唱,有的歌手对唱一两夜也不重复。调式多为五声性调式,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都有;在平仄、对仗等方面要求不高,但押韵较严格,讲究畲语押韵。对歌就像对诗,要迅速、精彩。畲族山歌最大的特点是自由唱,歌词根据当下场景信手拈来。问路时可以唱,聊家常也可以唱,有时对歌对来一个终身伴侣。
畲族山歌,畲族人称之为“歌”。歌,有历史歌、故事歌、时令歌、时政歌、情歌和杂歌。罗源山歌属“罗连调”,是全国畲族山歌四大代表曲调之一。畲族山歌全族传唱,“无人不歌”,“无言不歌”,“无事不歌”,“无时不歌”,至今保留着中华民族古老的山歌吟唱精髓,是畲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畲族民众相互交流和进行文娱活动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刊于《闽都文化》2021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