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五四)
我们前面讲了肝阴虚证的潮热盗汗,关于“自汗”和“盗汗”取决于病人是醒觉状态还是睡觉状态。那么肝阴虚证在临床上还表现为胁肋隐隐灼痛,胁肋部其实指的就是肝部的位置,我们只要看到有“隐隐痛”这样症状,那么我们就知道是虚证。那么“灼”字,则表示有热。隐隐灼痛,那就表示是阴虚有热。
肝阴虚证在临床上还表现为手足蠕动,舌红少津,脉弦细数,也就是手足有轻微的颤动,舌红少津表示有热灼伤津,脉弦细数,脉细表示阴液不足,脉数表示有热,脉弦表示病位在肝。
肝阴虚证的辩证要点也是肝脏所主的筋脉和肝开窍于目,肝经上头然后再加上阴虚的共有鉴证,比如我们前面说的,五心烦热,面部烘热,等合并一起来判断是肝阴虚证。
肝阴虚证,我们常用的中成药就是大补阴丸,能够养肝阴,清虚热。
我们来看看大补阴丸的配方:熟地黄120g ,知母(盐炒)80g ,黄柏(盐炒)80g ,龟甲(制)120g, 猪脊髓160g。
以上五味,熟地黄、黄柏、龟甲、知母粉碎成粗粉,猪脊髓置沸水中略煮,除去外皮,与上述粗粉拌匀,干燥,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10~15g 与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即得。
大补阴丸这个方子的配方,是滋阴药与清热降火药相配,培本清源,两相兼顾,其中龟板,熟地用量较重,与知母,黄柏的比例为3:2,说明这个方子是以滋阴培本为主,降火清源为辅。
下面我们来看看元代著名医学家朱震亨对大补阴丸的注解,以便于我们对大补阴丸的进一步认识。
阴常不足,阳常有余,宜常养其阴,阴与阳齐,则水能制火,斯无病矣。今时之人,过欲者多,精血既亏,相火必旺,真阴愈竭,孤阳妄行,而劳瘵、潮热、盗汗、骨蒸、咳嗽、咯血、吐血等证悉作。所以世人火旺致此病者,十居八九,火衰成此疾者,百无二三。震亨发明先圣千载未发之旨,其功伟哉!是方能骤补真阴,承制相火,较之六味功效尤捷。盖因此时以六味补水,水不能遽生;以生脉保金,金不免犹燥,惟急以黄柏之苦以坚肾,则能制龙家之火;继以知母之清以凉肺,则能全破伤之金。若罔顾其本,即使病去犹恐复来,故又以熟地、龟版大补其阴,是谓培其本、清其源矣。虽有是证,若食少便清,则为胃虚,不可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