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如何提高中药疗效(上)
中医看病讲究“理、法、方、药”,对于前三者临床上中医师考虑得较多;而至于用药,受重视程度显然不及前三者。古时候看病的中医师也兼药师,所谓“医药不分家”: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就是“理、法、方、药”齐备的;即使是《本草纲目》这样的药书,也是谈及“理、法、方”的。但是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学科分化越来越细,现在中医师不懂中药,中药师不通医理的已是司空见惯。本文将从临床用药的角度谈谈如何提高疗效,希望以此激发广大同仁加强对中医临症用药的研究,在原有的诊疗水平上获得更好的疗效。
中药的剂型不可随意
中药自古除汤剂之外,尚有“丸、散、膏、丹”之说,现代中药剂型更是丰富。然而,个人认为汤剂在中医临床中的地位还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大陆医师最常用的还是汤剂,尤其是大医院的中医师,主要是使用中药汤剂,中成药只是后期的巩固治疗之用。然而在海外,估计是因为中药汤剂的口感问题,中药却经常是打粉装胶囊入药。依据方剂理论 “汤者荡也” ,说明汤剂见效快,力道猛,适用于急症和邪盛的情况下;“丸者缓也”,说明丸剂是古代的缓释剂型,适用于慢性疾病的长期用药,也能缓和某些药物的峻猛之性,以消导剂和补益剂多见。试想仲景的大承气汤如换成大承气丸,还能否有直捣黄龙,釜底抽薪的气势。
因此,中药的剂型是配合中医治则的“轻重缓急”而立,不可因为医家的方便,或是迁就病家而随意更改。
大陆医师曾使用仲景五苓散治疗一老者的小便不通,起初是使用的汤剂,其效甚微,后改为散剂,其效若神,患者小便如泉涌。这个病例说明滥用汤剂也是不对的,应该因证立法,依法组方,循方遣药。对于经典方,我个人认为更应该尽量保持其原貌。大陆很多民间中医往往保留这个习惯,自己都会配备一些丸散,这种做法在20年前曾经在大医院也很流行,各中医院的医院制剂都很兴盛,甚至西医院也会有一些中药制剂,其中的一些中药制剂往往会成为某个医院的口碑和招牌。所以,希望大家在临床中能够依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用药剂型,疗效应当会有所不同。
中药的选材大有讲究
我们都知道中药的起源是“药食同源”,因此中药和食物有很多相似之处,其中规格和质量的差别是很大的,这也是中药疗效不稳定的一个很大原因。讲到中药的选材,学问可就多了,一个好的中医师想保证自己用药的精准,一定要深谙此道。我们常见的中药选材都会考虑到用药部位、产地、采收季节的因素。我们通常都说“道地药材”,这其中的道理大家都可能明白。这里介绍自己的一个体会:大陆产的肉桂与越南产的肉桂功效差异很大。中国大陆主产的肉桂多出自广西,号称玉桂,其色红,肉厚,味甜而辣,香味浓;越南产的肉桂习称安南桂,其色紫红,油性大,厚薄不一,味甜而微辣,香味浓。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指出以色深油多味甜者佳,尤其指出以味甜胜辣者为好。功效的差别在于玉桂辛辣温阳助火之力强,引火归元之力弱,临证使用有辛燥之嫌;而安南桂引火归元之功甚佳,无辛燥之弊。现在大陆药店中的肉桂多为玉桂,很多粉碎之后不见半点油迹,而安南桂粉碎之后状如咖啡粉,油多者成粘腻之状。
同样,张锡纯还指出山茱萸无论产地,一定要以味酸者佳,且要注意山茱萸核不可入药。在大陆,山萸肉中往往山茱萸核超标,这可能是以山茱萸为主的六味地黄丸类中成药疗效不尽人意的原因之一。有一医师告诉我,他一个病人因血尿服六味地黄丸3月余不见效,后自制一料,半月后血尿即止。
细辛全草
此外,大陆的细辛多是用全草,而古书载细辛应是指其根,因细而辛辣得名。大家都知道细辛有毒,但是有谁知道细辛是指根?我认识一个老中医就指出细辛的毒性主要是在地上部分,他用细辛是只用根而不用地上部分的。可能是受中药现代化的影响,很多中医师也会迷信所谓有效成分。如日本人认为人参须和叶中都含有大量人参皂苷,功效不下人参。但古书中记载人参大补元气,叶及须也就是生津止渴而已。希望用人参大补医师们还是选用人参条的好。
中药的选材还有一个关键是时节,一般是春花(苗),夏叶,秋冬的根。但是对于桑叶就有冬桑叶之说。因为,植物和人一样,其新陈代谢也受到天地阴阳之气变化的影响。总的来说,所选药材的部位必定是当时其精华所在。这些都是不一而足的,历代本草中都有记载,希望临症时要多注意积累这些经验,对于提高遣方用药的造诣必有裨益。
未完,请看第二篇“略谈如何提高中药疗效(下)”
王医生坐诊时间:每周五、周六晚上6:30-8:00,可以在公众号预约,也可以电话预约!0755-26680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