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下龙门村
龙门村地处太行山低山丘陵区,隶属邢台县北小庄乡管辖,位于乡政府驻地东约4公里处。自321省道田家庄路口北行,沿乡村道路可到龙门村。龙门村地域内丘陵起伏,一条小河从西向东穿村而过,与发源于灵霄山的白马河北支流在村东牵手后,向南汇入白马河主流。全村270户,1003口人,村庄面积262亩,地域面积15000亩。
当地民间传说,古时的白马河两岸尽是荒山野岭。北小庄西北石槽村(白马河西支流发源地)一带的山里有匹白马,原是西海龙王的三太子,因私自降雨,触犯天条,被变成白马,贬下凡间。玉皇大帝派大力士乌龙在龙门村一带把守,防止白马向东流窜。白马见龙门以东丘陵地带常年干旱,寸草不生,心发慈悲,有心去给这一带送水,就和好朋友大旱龟商议。旱龟理解白马的良苦用心,决定从乌龙所在的龙门山下打个洞,让白马钻过去。
旱龟拱进山里钻洞,乌龙使劲重压大旱龟,旱龟拼尽全身力气,狠命一掀,把山拱开一道豁口,旱龟窜出来,大嘴一张,喷出一口鲜血,四爪一蹬,累死了。乌龙见旱龟死了,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结果一口气没喘上来,给憋死了。乌龙和旱龟都死了,龙门山被拱成两半,白马使出驭水之术,跳出山口向东跑去。白马一跑,山上的泉水就跟着白马流了下来,白马跑过的地方成了一条河,就是白马河,这个地方,以后就被叫做龙门,这就是流传在龙门一带的“笑死乌龙累死龟,跑了白马引来水”的民间传说。
走进龙门村,古庙、古阁、古宅、古桥、古井、古树、古石碾随处可见,石铺街巷,古朴自然。
河边村落的居民,自然崇敬治水的先贤圣人。过去,龙门村建有禹王庙,供有禹王彩色塑像。现在村里建起龙王庙,与禹王庙合为一处。村中有关帝庙称“关帝阁”,建于清代,位于古村东头小河北岸的街道之上,面阔4.7米,进深3米,高4.2米,阁下石券门洞为行人通道。2000年,龙门关帝庙被邢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自龙门村东沿小河北岸向西漫步,地势升高,传统民居建于小河南北两岸山坡之上。龙门村中共有160多处传统院落,大部分为清朝时期的古建筑,少数为民国时期所建。最为上档次的是尹家大院的二层小楼,至今有人居住。
龙门传统民居建筑特色明显:墙体下部是较为规则的白石、青石砌筑,墙角用大块青砖石灰垒砌,方正笔直,墙体中部用不经雕凿的自然石块垒起,石块较小,石片垫平,不用石灰;民居没有高大的门楼,很少精雕细刻;院落较小,前后相连,封闭性强。小河街道北侧的民居多是北房为主房,东西为配室,南 屋为偏房,主房墙体高于东西南三侧的房屋。
龙门村是通往灵霄山的要道,有“桥乡”之称,建有五桥四阁合数为九,以图吉利。村中东西流向的小河上至今保存着4座单拱古石桥,西侧桥与东侧桥保存较好。东侧桥头立有清嘉庆年间建桥碑,桥宽5米,长6米,拱跨5米,高3米,桥拱上部装饰镇水兽;栏杆栏板均为当地出产的草白玉石,栏杆上蹲坐大小不等的石狮子,栏板保存完好。西侧桥宽5米,长8米,拱跨度7米,拱高3米,望柱、栏板保存较好。
龙门村内有古井5眼,井中泉水清澈,井口被时光磨平了棱角,光滑圆润。有的古井边还竖立着草白玉大石头,上面雕刻着二龙戏珠的精美图案,见证着历史沧桑,时代变迁。4棵古槐,或站立村口或伫立街道或守候在古井边,有的弯曲盘旋,有的青葱钻天,都有500年以上树龄,最粗的一棵直径达2.4米,三人不得合抱。村中的石碾磨有30多处,有的村民还在使用碾磨,用原始自然的方法制作原味美食。
龙门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太平鼓、庙会社火,正月十五耍火龙、放烟火,远近有名;传统的茎编、手工打铁、手工编织等生产生活技艺至今尚存。体育健身项目大小洪拳是年轻人喜爱的活动,一直在村中传承。
龙门村前白马河主流上有一座龙门水库,是1958年所建,库水柳荫,风清气爽。古人称水库所在地为壶口、龙口、九龙口,石坝下有黑龙潭,水深数丈,潭前有黑石,名为黑龙探头,龙潭对面五峰相聚,脉如五龙;洼河水、东河水、西河水、南河水四水相逢,即为四龙,五龙加四龙是为九龙,龙门在其侧,犹如九龙戏珠。
走在田家庄至龙门的乡道上,可北望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中央大寨所在地——灵霄山雄姿,左有皇姑岩,右有太子岩,山峰高耸,远山如黛,蓝天白云,风景壮美。龙门村地质条件适合野生酸枣树生长,盛产“邢枣仁”——生吃枣仁醒目提神,熟食则有安神催眠之效,是药用价值极高的名贵中药材。一棵树龄500年以上的酸枣树,高高站立于村后山头,招手欢迎宾朋的到来。
注:图片与文字无关!
好文推荐
魅力太行之——依山面水香炉寨
如果喜欢,请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