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六百二十二首《柳枝词》(刘禹锡)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四】

 柳枝词

【中唐·刘禹锡·七言绝句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拼音版

qīng jiāng yī qǔ liǔ qiān tiáo , èr shí nián qián jiù bǎn qiáo 。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céng yǔ měi rén qiáo shàng bié , hèn wú xiāo xī dào jīn cháo 。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作品介绍]

《柳枝词》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柳枝词》这首诗描写了一段哀婉动人的爱情故事,抒发了诗人对往日旧情无奈、伤感的情絮。

[注释]

1、今朝:今日。

  [译文]

一湾清澈的江水,岸边碧柳千条,回想起二十年前在这旧板桥上的事。
曾经与佳人在此告别,只可惜到如今依然没有消息,再无联系。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贞元九年(793年)与柳宗元同榜中进士。又登博学宏词科。十一年,又中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入仕以后,积极参加政治运动。贞元二十一年一月,唐德宗薨,顺宗即位,八月改元永贞,即起用王叔文等人进行改革,史称“永贞革新”。刘禹锡与王叔文、王伾、柳宗元等为革新的核心人物。半年之后,改革失败,顺宗被迫退位,宪宗即位,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被贬为边远州府的司马,史称“八司马”。刘禹锡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途中再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而后先后在连州、夔州、和州等地任刺史。自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年),任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又先后出任苏州、汝州、同州刺史。开成元年(836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故世称“刘宾客”。武宗会昌元年(841年),检校礼部尚书,次年病逝于洛阳。
刘禹锡一生宦迹漂泊,所到之处,关心民瘼疾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的诗作。他的诗歌创作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刘白”。白居易对其推崇备至,称之为“诗豪”。所著诗文见收于《刘梦得文集》中。
赏析

壹/

这首《柳枝词》,明代杨慎、胡应麟誉之为神品。它有三妙。
一、故地重游,怀念故人之意欲说还休,尽于言外传之,是此诗的含蓄之妙。首句描绘一曲清江、千条碧柳的清丽景象。“清”一作“春”,两字音韵相近,而杨柳依依之景自含“春”意,“清”字更能写出水色澄碧,故作“清”字较好。“一曲”犹一湾。江流曲折,两岸杨柳沿江迤逦展开,着一“曲”字则画面生动有致。旧诗写杨柳多暗关别离,而清江又是水路,因而首句已展现一个典型的离别环境。次句撇景入事,点明过去的某个时间(二十年前)和地点(旧板桥),暗示出曾经发生过的一桩旧事。“旧”字不但见年深岁久,而且兼有“故”字意味,略寓风景不殊人事已非的感慨。前两句从眼前景进入回忆,引导读者在遥远的时间上展开联想。第三句只浅浅道出事实,但由于读者事先已有所猜测,有所期待,因而能用积极的想象丰富诗句的内涵,似乎看到这样一幅生动画面:杨柳岸边兰舟催发,送者与行者相随步过板桥,执手无语,充满依依惜别之情。末句“恨”字略见用意,“到今朝”三字倒装句末,意味深长。与“二十年前”照应,可见断绝消息之久,当然抱恨了。只说“恨”对方杳无音信,却流露出望穿秋水的无限情思。此诗首句写景,二句点时地,三四道事实,而怀思故人之情欲说还休,“悲莫悲兮生别离”的深沉幽怨,尽于言外传之,真挚感人。可谓“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极尽含蓄之妙。
二、运用倒叙手法,首尾相衔,开阖尽变,是此诗的章法之妙。它与《题都城南庄》(崔护)主题相近,都用倒叙手法。崔诗从“今日此门中”忆“去年”情事,此诗则由清江碧柳忆“二十年前”之事,这样开篇就能引人入胜。不过,崔诗以上下联划分自然段落,安排“昔──今”两个场面,好比两幕剧。而此诗首尾写今,中二句写昔,章法为“今──昔──今”,婉曲回环,与崔诗异趣。此诗篇法圆紧,可谓曲尽其妙。
三、白居易有《板桥路》云:“梁苑城西二十里,一渠春水柳千条。若为此路今重过,十五年前旧板桥。曾共玉颜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唐代歌曲常有节取长篇古诗入乐的情况,此《杨柳曲》可能系刘禹锡改友人之作付乐妓演唱。然此诗就《板桥路》删削二句,便觉精采动人,颇见剪裁之妙。诗歌对精炼有特殊要求,往往“长篇约为短章,涵蓄有味;短章化为大篇,敷衍露骨”(明谢榛《四溟诗话》)。《板桥路》前四句写故地重游,语多累赘。“梁苑”句指实地名,然而诗不同于游记,其中的指称、地名不必坐实。篇中既有“旧板桥”,又有“曾共玉颜桥上别”,则“此路今重过”的意思已显见,所以“若为”句就嫌重复。删此两句构成入手即倒叙的章法,改以写景起句,不但构思精巧而且用语精炼。《柳枝词》词约义丰,结构严谨,比起《板桥路》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刘禹锡的绝句素有“小诗之圣证”(王夫之)之誉,《柳枝词》虽据白居易原作改编,也表现出他的艺术匠心。
佚名
赏析

贰/

  唐诗可以说我们这个民族最为重要的精神财富,也正是由于唐诗的存在,才使得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显得更加的厚重。只要一说起唐诗,那么即使是小学生,也是能够随口吟诵那么一两首。说起阅读唐诗的好处,可以说是有许多,它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提升我们的内在的精神素修,而且还能够增加我们的气质;正所谓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沉静在诗词世界里的人,那么他(她)一定是一个善良的人,也是一个懂得生活情趣,享受生活的人。

每个人对于唐诗都会有不同的理解,而且也一定是有那么一两首诗是会自己念念不忘,那就犹如是儿时第一次收到的某件礼物,会成为生活里最为重要的一个印记。
今天要为大家介绍唐诗里一首非常经典的爱情诗,便是刘禹锡的《柳枝词》,想念喜欢诗词的朋友,那么对于这首《柳枝词》一定是不会陌生,它可以说是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
《柳枝词》唐·刘禹锡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刘禹锡是唐朝比较著名的诗人之一,而且还被后世称为“诗豪”,他的很多诗作,那都是写得非常的优美,据说他还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可谓是出身名门。尽管刘禹锡的一生,虽然有才华,但是并没有被受到重视,他也是如大多数唐朝的诗人那样,被贬到了广东的连州,还在那里生活了十四年的时间,这对于我们的诗人来说,那就是一件极其黑暗的日子。试想一个原本有才华,有着远大抱负的人,却是无法实现自己心中的抱负,这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那都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
那么说到刘禹锡的诗,他同样也是写过很多的非常优美的爱情诗,以这首《柳枝词》,那便是他众多爱情诗中,非常经典的一首,在这首诗中,我们的诗人一开篇,便是令人惊艳不已。整篇读下来,让人感动不已,应当说这首诗与唐朝另外一位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首诗大致的意思是说,江流曲折,两岸的垂柳漂在江面上,犹如千万条彩带,这江面上的桥,还是二十年前时的旧石板桥,我曾经与一位美丽的姑娘在这桥上分别,只恨到如今,再也没有了她的消息,不知道她去了何处?
刘禹锡的这首诗写得哀婉动人,他先是以景代入,这与唐朝很多人的诗人一样,从景色入手,然后层层递进,讲述自己如何在二十年前,还在是在石板桥上,与自己的心爱的姑娘,在这桥人分别。诗人的这种叙事,看似漫不经心,但是却充满了悬念,令人忍不住想要看下去,后面发生了什么事情?果然是不出所然,诗人在最后一句中,终于点明了自己当时内心的一种无奈,他说自己这二十年来,自从与心爱的姑娘分别后,再是没有见过这位美丽的姑娘,读者读到这里,于是也会为诗人感动惋惜。
综观刘禹锡的这首《柳枝词》,可谓是写得非常的平缓,而且还有些漫不经心,但正是这种漫不经心的叙事,更是能够显示出这首诗的忧伤来,同时也让人看到了诗人深情的一面,当然还有一段令人惋惜的爱情。
佚名
赏析

叁/

刘禹锡被后世称为“诗豪”,也是一位天才,作为中唐最著名的诗人,他的一生也是颠沛流离,始终是遭受到打压,虽然如此可是他依旧保持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我们很难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他的悲伤,对于他来说与其悲伤,还不如痛痛快快地生活,这样比什么都更加重要,也正是这样的一种精神,更是使得他的作品别具一格,往往里面还充满了深刻的哲理。
其实唐诗它主要还是以抒情为主,并不像后来的宋诗完全是侧重于哲理,但是刘禹锡的作品又是别具一格,他的作品里处处都能够感受到他对于人生的解读,为此也就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哲理,譬如他的诗作中就有这样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是一种对于人生最深情的感悟,更是告诉了世人,一个人生活在这世上,无论是遇到多大困难和挫折,那都要勇敢。应当说他诗作中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很多都充满了他对于人生深刻的解读。
虽然刘禹锡很刚强,可是有的时候也有柔情似水的一面,同样也是写过了很多优美的爱情诗,尤其是他读到了白居易的《板桥路》极为喜爱,为此以此诗为蓝本,再结合自身的感受,写下了一首深情的爱情名篇《柳枝词》,两首诗尽管同样写爱情,但是很显然经过了刘禹锡的改写之后,则是显得更加的深情,也更加的伤感。
我们先来看一看白居易《板桥路》的原文:
《板桥路》唐代:白居易
梁苑城西二十里,一渠春水柳千条。若为此路今重过, 十五年前旧板桥。曾共玉颜桥上别,不知消息到今朝。
我们的白大诗人他是结合自身真实的情感经历来描写,为此写得也是极为生动,也很是抒情,更是充满了一种忧愁之感。自己也正是在十五年前在桥上与一美人相遇,两只这么匆匆一遇,便是彼此之间产生了浓浓的爱意,也让白大诗人从此再也难以忘怀,为此他在十五年后感慨万千,从而写下了这首经典的爱情诗。
白居易同样作为一位天才诗人,他与刘禹锡两人可谓是惺惺相惜,经常是在一起诗词唱和,也正是在这一唱一和之间,不知道诞生了多少优美的千古名篇,而后来的刘禹锡也正是以他的这首《板桥路》,再次进行了创作,为此写下了那首同样脍炙人口的爱情名篇《柳枝词》。
《柳枝词》唐代:刘禹锡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刘禹锡改过之后的这首诗,变成了一首七绝,显然更加的简练,但是那一份深厚的情感却又是变得更加深刻,尽管这是一首改写的作品,可是同样很是生动,也很是深情,通篇改动的地方不大,只不过是把十五年改成了二十年,这样的一种改写,也令这首诗显得更加的深情,也更加的有感染力。
我们从这两首诗中很显然可以看得出来,刘禹锡后来改写得更成功,也更加的抒情,情感也更加的细腻,仅仅是开篇的第一二句,便是充满了一种忧愁之感,“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这两句诗中,尽管只是以”清江“、”柳千条“、”二十年“、”旧板桥“,这种看似普通的事物,却是营造出了一种凄美的意境,同时也为下面的两句有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从而更加能够突出那一份爱情的遗憾。
最后这两句更是直抒胸臆,表达了与美人一别之后,再无消息的悲痛之感,”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想起当年我与美人在这桥上匆匆一别,我们都彼此记住了对方,可是现在已经是二十年过去了,但是却再也没有了她任何的消息。在这两句中诗人把爱情里的那份遗憾,以及悲痛的情绪,以一种更为细腻的笔触娓娓道来,读起来当真是令人肝肠寸断。
刘禹锡的这首《柳枝词》,尽管是改写白居易的作品,但无疑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明显是超越了原创,成为了新的爱情经典。虽然现在有很多人认为此诗是描写了刘禹锡自己的爱情,那是一种错误的解读,诗人在他的诗集中在这首诗的前面有一段序言,说明了自己正是读了白居易的《板桥路》,于是极为喜爱为此改写了这么一首诗。
佚名
赏析

肆/

作为同时代的两位大诗人——刘禹锡和白居易,一生唱和亦敌亦友,诗文酬和颇多,特别是刘禹锡酬和白居易那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更是脍炙人口。
白居易一首诗歌《板桥路》,被明代杨慎、胡应麟誉之为神品,白居易原诗如下:
板桥路唐代:白居易
梁苑城西二十里,一渠春水柳千条。若为此路今重过,十五年前旧板桥。曾共玉颜桥上别,不知消息到今朝。
经刘禹锡改编后为《柳枝词》:
柳枝词唐代:刘禹锡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故地重游,怀念故人之意欲说还休,尽于言外传之,是此诗的含蓄之妙。
首句描绘一曲清江、千条碧柳的清丽景象。次句撇景入事,点明过去的某个时间(二十年前)和地点(旧板桥),暗示出曾经发生过的一桩旧事。“旧”字不但见年深岁久,而且兼有“故”字意味,略寓风景不殊人事已非的感慨。
第三句只浅浅道出事实,但由于读者事先已有所猜测,有所期待,似乎看到这样一幅生动画面:杨柳岸边兰舟催发,送者与行者相随步过板桥,执手无语,充满依依惜别之情。末句“恨”字略见用意,“到今朝”三字倒装句末,意味深长。与“二十年前”照应,可见断绝消息之久,当然抱恨了。只说“恨”对方杳无音信,却流露出望穿秋水的无限情思。
此诗首句写景,二句点时地,三四道事实,而怀思故人之情欲说还休,“悲莫悲兮生别离”的深沉幽怨,尽于言外传之,真挚感人。可谓“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极尽含蓄之妙。
佚名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