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科的孩子是天才
偏科的孩子是天才,你可能不承认。但是你观察一下人类社会和动植物世界,你就不会过于反对这个观点了。
生物学上有一词叫代偿功能。代偿现象我们也随处可见:一棵歪脖子树,它的下部树干格外粗壮,一个听力功能弱的人,眼睛视力超过常人。
学习上,偏科的孩子,往往有一门学科学得特别轻松,而该科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让人羡慕,甚至老师和同学因为此给予他一个称号:某某天才。比如:写作天才、数学天才、绘画天才等等。
偏科的孩子是不是天才,我们没有科学依据。只是根据其在某方面的优异表现,用天才二字来赞美而已。
但我们不能否认偏科孩子的优秀,要从内心承认他在某方面的突出才能。
正因为其在某方面太优异,反而衬托出某一个学科的劣势。于是,要求更高,追求更完美的家长或者老师就认为孩子偏科,然后孩子在大人的误导下,也接受了偏科的观点。
本来只是略微逊色的某学科,在成人的误导下,孩子接受了偏科的事实,以致后来所谓偏科而显得劣势一点的学科,越学越退步,越补课越没信心。反正“我偏科,就不是学好某学科的料”。
这下好了,成人给孩子贴的偏科标签,深入到了孩子的脑海。要想把它清除,就不像植入这个概念那样轻松了。
假如我们把偏科的概念换掉,换为:你是某学科的天才,是天才,只要你用心,就能学好你想学好的学科。
杨振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可谓物理学天才,能写一手好文章。他写的《邓稼轩》,读起来让人激情澎湃又富有理性思考,文采和科学的数据水乳交融,充分表现出了一个科学家和作家的学养,这篇文章被选入了初中语文课本。
本杰明.富兰克林,既是科学家、发明家,又是战士、政治家。其卓越的贡献,来源于在某学科成功奠定的自信。
所谓一通百通,说的就是,依靠某一门的精通,从而带着取得成功的自信与思路方法,触类旁通。
珍惜孩子的偏科,利用好孩子的偏科,去强调偏好的那一科,去触发稍弱的那一科的攻克兴趣。
用天才的好奇心、探究欲、征服欲去攻坚克难,就会战无不胜。
解决问题的方式不止一个,方向360度,才会圆满。
圆珠笔落墨,曾经是世界难题,日本一个人发现孩子使用铅笔:只要铅笔笔芯削到一定长度,用力写字,笔芯就断了;长度合适,笔芯断的几率微乎其微。这就给了他启示:圆珠笔做成一定的长度,漏墨的现象就可避免。于是,他解决了一个大难题,成了发明家。
解决方式很简单——不改变本质,只改变长度。
偏科是事实,改变我们对偏科看的角度,解决的着力点,偏弱的学科逐渐学好就指日可待。
所有偏科的孩子都是天才!天才有异秉,施教要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