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宁村古时《创立山场地碑记》记
昌宁村古时《创立山场地碑记》记
文/梁学院
时逢2012年清明节回乡祭祖,在孝子梁悦祠堂内看到了族人在村庄附近发现的“大清嘉庆岁次甲子仲春之月吉日,西梁氏上一甲人等仝立石”的《创立山场地碑记》。经对残碑拼对清洗,发现该碑共镌363字,主要记载了富平县流曲镇昌宁梁家村(古称西梁)村民在清代流曲片的主要分布、旧有山场地的范围。然后又记载了清康熙朝后梁家村族人如何巩固和开辟山场地及详细区域界线(红土坡西至陈家沟上至分水岭下至同官,同官为今天的铜川),为防止年代久远,山地界域分辨不清,避免与其他族人引起不必要的纠纷,所以梁氏族人就立石镌刻明确地界,以示后人。
这块石碑的出土,是古代流曲昌宁梁氏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的真实写照,对进一步研究古代富平农林业之发展、土地开垦之利用、税收和富平古时界域将提供翔实的历史价值。
一是准确地说明了当时梁姓先民在流曲镇生活的主要范围(如今西梁氏世居频阳昌宁村金墉堡流曲里一甲);
二是详细记载了当时梁姓山场地的主要区域;
三是充分说明了当时梁姓先祖的辛勤劳作,也记载了我们先辈是如何开垦山场地的历史;
四是进一步昭示了梁姓先民与其他外姓族人间的和睦相处(刘名西一甲);
五是充分展示了梁姓先祖的聪明才智,在“里书(地方负责登记土地面积、界线的官员)杨尔豹”的见证下,刻石立志,合情合法,保护权益,警示他人。
据悉,这通石碑最早立于梁悦祠东墙内。上世纪70年代村上在南门外集体土地打灌溉用机井,要安装大型抽水泵,就将此碑运到机井旁凿圆孔做基础以固定水泵。
又据我的祖父梁永鸿讲,随着时代的变迁,梁氏先祖陆续在流曲镇昌宁村周边(西梁堡、金墉堡、流曲北街)就稳定的生活了下来,孝德为本,积善余庆,耕读持家,和衷共济;加之北山场地路途较远,收成也不是那么理想,随后就将那大片的土地(面积约有好几平方公里,估算)廉租给了附近村民耕种和代管,每年由村“清明会”(我村氏族组织,后续辑文专门论述)泒人专程去相关村民处收取地租。地租的主要用途是供梁悦祠、村民救济和村日常公用开支等。1943年农历3月25日重修的梁悦祠所用的100块现大洋,就是梁氏家族收取的最后一笔山场地租金。解放后,在土改政策的感召下,此山场地归为国有,就由原村民自行耕种。在上世纪60年代初,因吃粮紧张,我的二爷爷梁永胜(说书、秦腔达人,称“渭北红”)和本村魏志忠等结伴赴铜川市东、红土坡一带山区(古时西梁堡山场地界)背粮,言及是西梁堡后人,曾受到热情款待。
如今的这通石碑静静的躺在梁悦祠堂内,向族人以至世人诉说着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因石碑出土前已残缺不全,作者就相关部分公示,以启迪来者欣赏与研究,错漏之处敬请谅解。同时,也呼吁相关部门完善制度,建立专门机构,使老祖先留下的石刻(雕)文化遗产能得到妥善保护(如散落在民间的古代石器、墓碑等)。
附:
皇清
创立山场地碑记
尝闻上世无广土无游民盖以土地辟后田野治名山大川莫不因物土之宜而布其利如今西梁氏世居频阳昌宁村金墉堡流曲里一甲旧有分山场一座**山左金瓮山后有**村庙右去村四十五里小桃沟是也山之分拨由**矣维
熙朝定鼎以*疆宇*****日增恐无余地而有余粮因此布告天下凡有余粮者具呈报********刘氏查清共有余粮一十二石立名报告恩准免粮六石下*******刘*分粮三石其甲 (梁名上一甲刘名西一甲)刘所分之粮伊看里书杨尔豹拨*******余所分之粮本甲照粮均滩仍即以山场地所出岁完国课*******工红土坡西至陈家沟上至分水岭下至同官河经界分明谨*公**后**出典资只许值年费用庶几地无旷土民无遗累同安**田凿井之下**恐日*代远年湮不志其事将何以诏示来滋也**其事勒诸石*垂不朽云
大清嘉庆岁次甲子仲春之月吉日
西梁氏上一甲人等仝立石
讲述富平人的故事,
凝聚富平人的力量,
弘扬富平人的精神,
打造富平人的品牌!
富平人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