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师傅故事新编(6)

第六篇 菜泡饭印象

  菜泡饭是一款传统小吃,在江南地区较为流行。

  经济困难时期,江南地区普通人家剩余饭菜,到了下一顿,有的是连饭带菜加水,混合煮成一锅菜泡饭。不仅物尽其用,而且烧得好的,也不乏美味。随之,渐有用新鲜食材来烹饪菜泡饭的,菜泡饭遂流行起来。但是,这种吃法,会有咀嚼不充分、影响消化等欠缺,还有伤胃之虞。所以,改革开放以后,经济条件好了,菜泡饭逐渐消失于民间餐桌。

  然而,近年来在一些酒席、饭局上又出现了菜泡饭,但不再是主食,而是山珍海味、鱼肉蟹虾之后上桌的点心,作为主菜的一种补充或点缀。菜泡饭的档次因食材而异,有咸菜菜泡饭、荠菜菜泡饭,也有奢华之作的龙虾菜泡饭、鱼翅菜泡饭。奢华之作可以数百上千元一锅,知青年代黄山茶林场的菜泡饭一锅却只要几分钱。

一、龙虾菜泡饭

  酒席上的龙虾菜泡饭,大多是“一虾三吃”里,将制作前两吃剩下的龙虾余部烧煮的,鲜香爽口。但也有以龙虾主部烹饪的,我就尝试过一次,效果不错。

  那是在去年11月份,我妹妹、妹夫,弟弟、弟媳,和85岁的小姨夫,一起来新西兰旅游,我作为东道主,热情接待。在大家一起去北岛最美丽的岛屿湾游玩的前一晚,我们全家陪亲友们在奥克兰北岸的客家好棧酒店吃饭,点了一只6斤8两活的大龙虾。活龙虾在当地也算高档食品,价格是188元纽币1公斤,换算成人民币是450元1斤,这只龙虾总价在3000元上下,不便宜。

  由于当晚点的菜肴较多,我们12个人也没能消灭这只大龙虾。第二天自由行,中午到了岛屿湾宾馆。我们自带了大米、面粉、荤素菜、调料等,在客房的厨房自烧午饭,我将昨晚打包的半个龙虾,烹煮龙虾菜泡饭。热气腾腾、翠玉晶莹的泡饭汤,大块的龙虾肉,雪白Q弹,胖胖的虾螯大钳,通红肥硕,配着香气扑鼻的葱油饼,大家是大快朵颐,风扫残云。

  龙虾菜泡饭为我待客之道增光添彩,如算价格,这锅泡饭千元以上,好像有点奢侈。可是延续自昨晚,也算是物用其所,回归泡饭之初心了。

二、知青菜泡饭

  说到黄山茶林场的菜泡饭只要几分钱,那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想当初,刚进食堂工作时,有时见到一些女生买饭一顿五、六两,心想不得了,大胃女,劳动消耗太厉害了。后来,又见到有的只买二两饭、半客青菜。二两饭很正常,半客青菜是不是太节约了?想归想,半客还是照卖。那位女知青接过我递给她的菜碗,看出我的少见多怪,便笑道:“刚才吃过了,这是晚上烧菜泡饭的”。我茅塞顿开,联想到那些个买五六两饭的,也是留出一些烧泡饭的吧。

  原来那个时候,物质条件差,知青们小的十六七岁,大的也不过二十左右,都还在长身体的时候,平日里又是体力劳动,消耗大,因此经常肚皮空空,空闲时就想弄点吃吃,馋得很。上海人的“泡饭”习俗就为大家提供了既廉价、又美味的解馋方式。于是,很多女知青(男知青也有,但是不多),会在打饭时多买2两饭、半客青菜(2分钱),回到宿舍等有空时或者晚上时,点起煤油炉,烧烧菜泡饭。烧好之后再加一点鲜辣粉,有的还加上一勺上海家里带来的猪油,味道不要太好噢!有男朋友的,更可以两人共享这美味佳肴之逍遥时光。有的煤油炉,还是能干的男友用乐口福听头或其他罐头,自己动手制作的,此刻更是自豪得不得了。

  几分钱的菜泡饭,成了艰苦年代知青生活的补充和点缀,为我们带来了无数的快乐时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那时的一碗菜泡饭,远比今天丰盛筵席后的龙虾菜泡饭、鱼翅菜泡饭好吃!

三、中秋菜泡饭

  看到这个小标题,大家一定奇怪,难道那个时候,你们茶林场过中秋节也吃菜泡饭?哈哈,这个不是啦!打个比方嘛,就像知青们一天劳作过后,晚上空闲时,来一碗菜泡饭是莫大享受一样,农友们一年忙碌下来,到了收获季节,过个中秋节,能够改善伙食,也是莫大的享受。不过以菜泡饭比喻过中秋,是不是贬低了?这取决于从什么角度,如何看?

  首先,八月十五中秋节,连队小卖部会供应上海月饼,每人2只广式月饼、2只苏式月饼。杏花楼、新雅酒店的名牌月饼是吃不到的,都是上海普通商店供应的,但到了皖南山区就是高档食品了。别人如何我不知道,反正我是20分钟就囫囵吞下这4只限供的月饼,然后去买皖南地区的月饼,名为丰收饼,馅是纯红糖,再塞馋嘴,再填饥肠。这种丰收饼今天送给我,我也不要吃的。

  其次,过中秋节,连队是要杀猪的,晚餐是一年中最丰盛的,有红烧肉、大蒜炒猪肝,还有芋艿、毛豆、鸭子这三种中秋节的保留菜。这一餐是农友们早就期盼的,是难得可以敞开肚皮吃的一顿,地瓜酒也是少不了的。平日里被青菜萝卜刮光油水的兄弟们,酒足饭饱之后,“鬼哭狼嚎”都来了。有咧嘴傻笑的,有痛哭流涕的,有喊爹叫娘的,还有唱革命样板戏的。佳节倍思亲,酒后露真情!

  记得有一年中秋节天气不好,云层很厚,圆圆的月亮看不到了。与我同寝室的振德兄,就把一只舍不得吃的月饼吊在了门档上面当月亮。他一边喝酒吃菜,一边看“月亮”,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可惜振德兄已作故了。

四、精神菜泡饭

  如果说,知青们过中秋的享受,高于菜泡饭。那么,在文化贫乏、精神禁锢的年代里,一些苦中作乐的幽默、笑话和趣事,就无异于知青们精神生活的“菜泡饭”了。

  1)物以稀为贵

  那个时候,连队里很少有娱乐活动,如果哪天上午通知,晚上在篮球场上放映露天电影,那么大家就会开心一整天了。有期待,就有快乐。夜幕未降,人们就会早早地把竹椅、板凳放到场子上,占个好位置。其实放映的电影,大多是“炒冷饭”,《英雄儿女》、《平原游击队》、《地道战》、《闪闪的红星》等,还有八个样板戏。虽然看了又看,大家还是要看,就像菜泡饭吃了,还要吃,不会厌。

  后来有外国电影看,那就更高兴了,象罗马尼亚的《爆炸》、阿尔巴尼亚的《宁死不屈》、朝鲜的《卖花姑娘》、《鲜花盛开的村庄》等,今天还是记忆犹新。因为,物以稀为贵,印象特别深。

  2)比较就会变

  那个时候,知青们生活在一起,难免有心的碰撞、爱的火花,谈朋友谈恋爱的时有,然而有的上调回城后就散了。旁观者调侃说,这是因为在农场的女知青只能卖“猪头肉的价钿”,调回上海后,立马就涨到“叉烧的价钿”,价钿翻两翻,“吃格了!”

  哈哈哈!女同胞们不要动气噢!这是实情。因为,在农场里,限在百把人的圈子里,选择范围小,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男同胞又是“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处处帮助女同胞,所以个个都是“白马王子”。可是回城后,接触的范围大了,女同胞看得多了,“有比较就会有伤害”,眼中的白马王子就可能另有他人了……当然反过来的事例也是有的。

  3)螺丝钉之歌

  有一次全连上山砍柴。到了山上,化整为零,砍柴人散布于山间上下、林中各处。恋人们自是成双作对,男生帮着女生一起砍。傍晚,大队人马陆续回来,只听到有人在唱:“看见了,我看见了,我看见了,螺丝钉虽然小,它的作用可不小……”

  我看到前前后后不止一个人在唱,就问一个边哼唱、边晃荡的农友,什么螺丝钉,哪里看到螺丝钉?他故作神秘地笑道:他在一座巨岩上砍柴时,听到岩下传来哼唧哼唧的声音,就趴在岩边往下探望,竟看到树丛里一对亲热中的“鸳鸯”,那个男的螺丝钉也给他看到了。他就一路唱了下来,哈哈哈!

  朋友们,这些趣闻,雅也好,俗也好,不就是当年知青精神生活的菜泡饭吗?!

撰文/毛伯钧

编辑/王云飞

附注:

(0)

相关推荐

  • 10分钟,老两口早餐上桌,吃得舒服又便宜,网友:真正成功家庭

    冬天寒冷,离开床以外的地方,都是危险区. 这样冷的天气,还有人愿意为你洗手作羹汤,愿意起床为你做早餐,那一定是真爱了! 三毛曾说:"爱情如果不落到穿衣.吃饭.睡觉.数钱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去 ...

  • 曹明纲:青春之殇 永远的痛

          青春之殇 永远的痛                           文/曹明纲         皖南山区,大炮岭上,一个人迹罕至的荒丘.拨开丛生的杂草,寻路而上,一座孤坟映入眼帘.冰冷 ...

  • [黄石文坛]吴汉祥的随笔《寻找山茶林场》

    寻找山茶林场 正月初七,和煦的阳光毫无吝啬地亲吻着山峦.田野.我们三位老汉,节假不得闲,踏春出游,相约寻找青葱岁月留下的痕迹,寻找曾经怀揣梦想的知青林场. 离小山村宋家湾不远,找到了刘恒宇湾,循着当年 ...

  • 上海宁割舍不了的泡饭情节,最后一碗吃了一辈子……

    阿拉上海宁特"扣门", 对自己吃的都狠成这样, 一碗泡饭, 一吃就是一辈子. 上海宁对泡饭的执着, 很难与外人言传, 只可意会. 阿u家 一家地道的上海私房菜 需要提前预约 吃饭的 ...

  • 毛师傅故事新编(1)

    编者按 本文作者毛伯钧先生是上海70届知青,50后,是原上海黄山茶林场十连知青的热心人.多年来,他一直积极组织知青农友聚会活动,热情地为大家服务,还多次做东,举办知青茶话会.聚餐会,并多次筹划.组织朋 ...

  • 毛师傅故事新编(2)

    第二篇 知青农友们 黄山茶林场地处皖南山区,峰恋叠嶂,云雾缭绕.其前身是隶属安徽省公安厅的劳改农场,1965年移交给上海市管理,改为上海市黄山茶林场,成为上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农场.1968年大批风华 ...

  • 毛师傅故事新编(3)

    第三篇 农场老职工 在我1971年到黄山茶林场十连务农的几年里,十连二百多名员工,主要是1968年来的66.67届中学生,一般统称"老三届":其次是1971年及以后来的70.72. ...

  • 毛师傅故事新编(4)

    第四篇 黄山金钱豹 当年上山下乡在黄山茶林场,相对于其他农场或山村来说,如果有什么优势的话,那就是地理位置毗邻世界闻名的黄山.按照今日大黄山的概念,则位于黄山东麓的茶林场就是其中一部分,既是黄山的东大 ...

  • 毛师傅故事新编(5)

    第五篇 巧遇四不像 黄山是动物栖息和繁衍的理想之地,我在茶林场四年多,经常在林间山路看到一些野生动物,其中最为珍稀的要数1974年在聂家山巧遇的"四不像".事情要从那年端午节前一天 ...

  • 毛师傅故事新编(7)

    第七篇 黄山学英语我是70届初中生,1966年文革开始时是小学五年级.拜时势所赐,在小学.中学里没学过多少文化,基本半文盲.1971年分配到上海市黄山茶林场,说是知识青年,其实是高抬了,"知 ...

  • 毛师傅故事新编(8)

    第八篇 公交车趣事 我在1976年3月离开黄山茶林场,结束了四年零三个月的农场生涯,上调回城,到上海市公交公司汽车二场工作,从售票员做起.今天就讲讲售票员眼中看到的一些小故事. 一.享受一个月 我在公 ...

  • 毛师傅故事新编

    编者按毛伯钧先生是上海70届知青,50后,是原上海黄山茶林场十连知青的热心人.多年来,他一直积极组织知青农友聚会活动,热情地为大家服务,还多次做东,举办知青茶话会.聚餐会,并多次筹划.组织朋友们旅游. ...

  • 毛师傅故事新编(9)

    第九篇 公交趣事续 上一篇说到我在1976年3月从黄山茶林场上调到上海市公交汽车二场工作,在公交车售票员岗位上经历的或听闻的一些趣事,本篇继续. 一.候补忙与闲 我在公交二场第一份工作是在八车队当售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