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争子
家有争子
读《荀子》第二十八章 《子道》二
(峻岫)
(原文)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孔子不对。孔子趋出以语子贡曰:“乡者,君问丘也,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而丘不对,赐以为何如?”子贡曰:“子从父命,孝矣。臣从君命,贞矣,夫子有奚对焉?”孔子曰:“小人哉!赐不识也!昔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则封疆不削;千乘之国,有争臣三人,则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争臣二人,则宗庙不毁。父有争子,不行无礼;士有争友,不为不义。故子从父,奚子孝?臣从君,奚臣贞?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
鲁哀公问孔子:“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做儿子的服从父亲的命令,是不是孝?臣子服从君王的命令,是不是贞?“三问,孔子不对。”这个问题鲁哀公问了三遍,孔子都不回答。孔子慢慢地出来后,对子贡说:“乡者,君问丘也,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而丘不对,赐以为何如?”刚才鲁哀公问我,儿子服从父亲是不是孝?臣子服从君王是不是贞?三次提问。我都没有回答,对于这个事情你是怎么看的?子贡说:“子从父命,孝矣。臣从君命,贞矣,夫子有奚对焉?”儿子服从父命,就是孝;臣子服从君王之命就是贞,没有错。夫子你是怎么回答的呢?孔子说:“小人哉!赐不识也!”真是个小人啊!子贡你不懂得这个问题。“昔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则封疆不削;”从前一个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则土地不会削弱。也就是一个大国,有四个敢于提批评意见的人,那么国家就不会被削弱。“千乘之国,有争臣三人,则社稷不危;”“千乘”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有争臣三人,则社稷不会有危险。“百乘之家,有争臣二人,则宗庙不毁。”一个拥有百乘的大户人家,有争臣二人,他家的宗庙,不会毁坏。“父有争子,不行无礼;士有争友,不为不义。”父亲有一个敢于争论的儿子,家里就做不出无礼的事情出来。一个人有诤友,就做不出不义的事情出来。“故子从父,奚子孝?臣从君,奚臣贞?”因此说,儿子服从父亲不能算是孝,臣子服从君王不能算作贞。何谓孝?儿子支持父亲正确地主张,符合法律,遵守礼仪的做法才是孝,对父亲的错误做法敢于提出批评才是孝。臣子支持君王的正确的方针政策才是贞。对君王的错误做法提出批评意见,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主张才是贞。“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要正确地理解什么是孝,什么是贞?
“争臣”四人,三人,两人的说法都是约数,总之就是大国小国,有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敢于提批评建议的人。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正确和错误往往就在一念之间。“明辨是非”就是要辨明,不辨不明,不争论不明。家里有敢于争论的儿子,是一件大好事,父亲做事就要想一想有没有理?站得住,站不住脚?符不符合法律?一个部门有敢于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是好事,有利于集思广益,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发挥大家的创造性,避免走弯路,走岔路。有争论,有批评意见提出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有利于推动事业更好地前进。不提意见好不好?没有意见不用说。有意见不提,有问题不说,含糊应付,视若惘闻,则不好,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就是别有用心。(原创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