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伯的乱世生存之道
原创 敖让 资治通鉴读史悟道 2019-05-08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太祖高皇帝四年 公元前203年
项羽下梁地十馀城,闻成皋破,乃引兵还。汉军方围钟离昩于荥阳东,闻羽至,尽走险阻。
羽亦军广武,与汉相守。数月,楚军食少。项王患之,乃为高祖,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汉王曰:“吾与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
项王怒,欲杀之。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项王从之。
译文:项羽攻下了梁地十余城,听说成皋被破,于是带领军队返回。汉军正在荥阳东边围攻钟离昩,听说项羽到了,全部据险阻而守。
项羽也驻扎在广武,与汉军对峙。相持了几个月,楚军粮告急。项王非常担心,于是威胁高祖,把太公绑在阵地上,告诉汉王说:“还不赶紧投降,我就要烹煮太公了!”
汉王说:“当年咱们一起在楚怀王手下干活,情同手足,我的父亲就如同你的父亲;一定要煮了你爸爸,到时候别忘了分我一杯羹!“
项王大怒,想杀了太公。项伯说:“天下胜负未分。而且争霸天下的人,不顾及家人,虽然杀了他,没有好处,只会增加灾祸!“项王听从了项伯的建议。
解析:1.关于项羽
抓了刘邦父亲和老婆,就想威胁刘邦投降,太幼稚了,项伯说的好,争天下者不顾家。
退一万步说,就算刘邦想投降,手下人也不同意啊,大家跟着刘邦卖命,大多数人为的就是夺取天下,共享荣华富贵。
刘邦现在投降了,就是对兄弟们不负责任啊,能答应吗?恐怕刘邦如果投降会有生命危险,至少老大是当不了了的,这事不是他一个人能做主的。
2.关于刘邦
刘邦因为我爸就是你爸,别忘了分我一杯羹这个言论,被后世诟病。
他这么做,无非是想通过流氓言论贬低太公在项羽心里的分量,进而降低项羽的心理预期,如果项羽想进一步要价,就会降低标准。
就好比电视剧里常演的救人质情节一样,劫匪叫主角放下武器,主角反而说你赶紧动手吧,她对我来说就跟垃圾一样,巴不得马上扔了,你杀完她我好杀你。
这个时候如果重视了,项羽就会觉得抓到了刘邦七寸,漫天要价,要刘邦支付不起的价。
这么做完全是无奈之举,有点死马当活马医的意思。尽最大努力给人质留下一点生的希望。
3.关于项伯
项伯这个人,也不是完全跟项羽一条心,典型的老油子不倒翁。
且不说他鸿门宴的时候,因为和张良关系好的原因,帮刘邦斡旋脱险,毕竟那时候刘邦真身未显,谁也不知道后来的情况是这样。
就说这一次,他是怎么劝项羽的?他劝项羽算了。
如果他完全真心为项羽着想,项羽这个时候缺粮得很,应该是劝项羽找刘邦要粮;或者是找刘邦要荥阳、成皋这几个城池。刘邦或许会考虑一下。不管刘邦会不会同意,试一试总是可以的。
项伯单单劝项羽直接算了,不劝项羽调整要价,就是在给自己留退路,不想得罪刘邦,还想送人情给刘邦。加上鸿门宴时项伯对刘邦有恩,和张良又有旧,和刘邦又有亲家之约。
而且从来没有和刘邦正面对抗过,也不知道是刻意还是无意,假如万一项羽失败了,刘邦也大概率会封一个项家人,替刘邦来安抚项羽的残余势力,这个人很可能就是项伯。
可以说,项伯这个时候,就已经开始思退了,这是典型的两面下注,左右讨好,说好听点叫先觉之美。
不管最后谁胜出了,项伯都有退路。手法极其高明,只是在私事上不动声色的施恩,并没有在大形势上坑自己的侄子,虽然他意识到了项羽极有可能要失败,否则项羽不会轻易放过他。
给刘邦施恩的同时还没有得罪项羽,项羽可能都没有意识到项伯在持两端,反而觉得项伯在为自己这个侄子着想,同意了项伯的建议,最后把太公吕后送过去跟刘邦讲和,不得不说,项伯暗送秋波的手段很高。
结果怎么样?项羽失败后,刘邦为感念项伯当年在鸿门宴时的解救之恩,赐刘姓,并封为射阳侯。项伯本名缠,因此又叫刘缠,最终以侯爵安享晚年。
在职场,如果想做个左右逢源的人,就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深入思考,借鉴下项伯的生存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