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迪心灵的钥匙》孝篇.曾参 ①养志 ②

诗曰:曾子养志,请与有余,母啮其指,负薪归庐。

曾子名参,字子舆 ③,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他与父亲曾点都是孔子的优秀学生。曾子非常孝敬他的父母,尤其是他顺承亲意、养父母之志的孝行,成为后世普遍赞美和效仿的典范。

在日常生活中,每到吃饭的时候,曾子一定都会细心观察和体会父母的饮食口味与习惯,并将父母最喜欢吃的食物牢牢记在心里。因此,一日三餐,曾子总能准备出父母最爱吃而又很丰盛的菜肴。

父亲曾点深受圣贤教诲的熏陶,平常乐善好施,经常接济贫困的邻里乡亲。对于父亲的这个习惯,曾子也同样铭记在心,所以,每次父母用过饭后,他都会毕恭毕敬地向父亲请示,这一次余下的饭菜该送给谁。

在曾子的心中,时刻想到的都是父母的需要,父母所喜爱的一切事物,他也都会放在自己的心里,以便随时可以满足父母的心愿。父亲平时很喜欢吃羊枣,曾子就会在外出时尽量给父亲多带回一些。待父亲过世之后,曾子睹物思情,看到羊枣,他就想到父亲在世的情景,心中不免勾起无限的伤痛。所以从那以后,他就再也不忍吃羊枣了。

有一次,曾子到山里头去砍柴,只有母亲在家。不巧家里突然来了客人,母亲一时不知所措,惟恐因待客不周而失礼,情急之下,她就用力咬了自己的指头,希望曾子心中能有所感应,赶快回家。果然,母子连心,曾子正在山中砍柴,忽然感觉一阵心痛,他马上就想到了母亲,于是,就赶紧背着木柴赶回家中。

还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蒸梨给年迈的婆婆吃。当时梨蒸得还不熟,她就端给婆婆吃。曾子看了非常生气,也很懊恼,就把妻子休出家门。从此,曾子没有再娶,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把儿子曾元从小就教得非常好,使他后来也成为了贤达之人。

曾元长大成人之后,因为思念自己的母亲,向父亲请求是否可以把母亲接回来住,但是曾子并未答应。他告诉儿子说:“人一生最重要的无过于他的德行,而德行的根本在于孝道。一个女子嫁到丈夫家,最重要的是要使这个家能够承上启下,也就是能孝敬公婆、教导子女、辅佐丈夫。 ”

由此可见,曾子极其重视孝道。他认为妻子连蒸梨这种小事都处理不好,又怎能承担起整个家庭的责任?怎能尽到一个儿媳、母亲和妻子的本分?如此身教会有损于家风,导致家门不修,也会影响到后世子孙。所以与妻子分离也实在是不得已之举。曾元听到父亲这番意义深远的话语,也理智地认同了父亲的看法。

又有一次,曾子路过一个叫“胜母”的地方,他很避讳这个名字,所以就不肯踏入这个地方。

孔子知道曾子是一个孝子,所以将“孝道”的学问传述给他。在《孝经》当中,孔子与曾子以一问一答的形式,把孝道表露开解无遗。他嘱托曾子一定要把孝道发扬光大。由此可见,曾子的为人和孝心孝行非同一般常人。

曾子不但对于奉养父母的身体非常重视,即使在日常生活、言语行为当中,也非常谨慎,惟恐有辱父母养育之恩,担心因为自己表现不好而使父母蒙羞。

同时,他更非常留意如何教导自己的学生,时刻以自己的修身来做学生们良好的行为典范。所以,他的学生“子思”继承了他“养志”的精神,不仅使自己成为了贤人,他的学生“孟子”后来则成为“亚圣”。

曾子一生秉承孔子的教诲,依教奉行,专心致力于孝道,也用自己一生的行持来告诉我们,如何顺承亲意,如何将孝道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他不但做到了“入则孝,出则弟”,还做到了“谨而信”,并且把夫子所教的这些德行流传于后世,培育他的学生。而由他所传述的《孝经》,也流传千古,直至今日。期间不知造福和成就了多少的家族与朝代。

纵观天下父母之心,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龙成凤,希望他们能有所成就。然而,成就“功名利禄”并不算真有成就,而成就“道德学问”才算真有成就。

【注释】①参:sh ēn。②养志:养父母的志向。③舆:yú。

精选-启迪心灵的钥匙

往期精彩文章
点击标题直接阅读

1、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2、爱的真谛

️3、南無阿彌陀佛的真實義️

4、开光与供奉的意义

5、佛家供鲜花、水果、供水、供灯、蜡烛、上香的真实义

6、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

7、看破、放下

8、什么是修行

9、扎儒释道三条根《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的重要性

10、樹德立人,教子之道(一)

11、树德立人,教子之道(二)

12、树德立人,教子之道(三)

13、树德立人,教子之道(四)

14、树德立人,教子之道(五)

15、树德立人,教子之道(六)

16、德行天下之中華德育故事(全36集)

17、母亲节 | 母教,贤孝子孙之端

18、妈妈,节日快乐!

19、母亲节 | 开启自性宝藏的金钥匙

20、首播 | 法音宣流(第十四集)

21、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一)

2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二)

23、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三)

24、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四)

2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五)

26、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六)

27、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七)

28、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八)

29、好心好話好榜樣 為人為己為和平 | 聽師父說

30、四维八德(一)

31、四维八德(二)

32、四维八德(三)

33、四维八德(四)

34、四维八德(五)

35、四维八德(六)

36、四维八德(七)

37、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一)

38、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二)

39、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三)

40、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四)

41、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五)

42、一分诚敬,一分利益(一)

43、一分诚敬,一分利益(二)

44、一分诚敬,一分利益(三)

45、一分诚敬,一分利益(四)

46、一分诚敬,一分利益(五)

47、一分诚敬,一分利益(六)

48、一分诚敬,一分利益(七)

49、一分诚敬,一分利益(八)

50、现在缺乏真正的教育(一)

51、现在缺乏真正的教育(二)

52、现在缺乏真正的教育(三)

53、现在缺乏真正的教育(四)

54、现在缺乏真正的教育(五)

55、现在缺乏真正的教育(六)

56、现在缺乏真正的教育(七)

57、现在缺乏真正的教育(八)

58、现在缺乏真正的教育(九)

59、现在缺乏真正的教育(十)

60、现在缺乏真正的教育(十一)

61、现在缺乏真正的教育(十二)

62、现在缺乏真正的教育(十三)

63、现在缺乏真正的教育(十四)

64、现在缺乏真正的教育(十五)

65、现在缺乏真正的教育(十六)

66、父親節快樂

67、传统教育的效果(一)

68、传统教育的效果(二)

69、传统教育的效果(三)

70、传统教育的效果(四)

71、传统教育的效果(五)

72、传统教育的效果(六)

73、端午吉祥

74、传统教学需要笃行(一)

75、传统教学需要笃行(二)

76、传统教学需要笃行(三)

77、传统教学需要笃行(四)

78、传统教学需要笃行(五)

79、传统教学需要笃行(六)

80、传统教学需要笃行(七)

81、传统教学需要笃行(八)

82、传统教学需要笃行(九)

83、传统教学需要笃行(十)

84、家道的传承(一)

85、家道的传承(二)

86、家道的传承(三)

87、家道的传承(四)

88、家道的传承(五)

89、家道的传承(六)

90、家道的传承(七)

91、家道的传承(八)

92、家道的传承(九)

93家道的传承(十)

94、老师的地位和作用(一)

95老师的地位和作用(二)

96老师的地位和作用(三)

97老师的地位和作用(四)

98老师的地位和作用(五)

99老师的地位和作用(六)

100老师的地位和作用(七)

101知识和智慧的差别(一)

102知识和智慧的差别(二)

103知识和智慧的差别(三)

104知识和智慧的差别(四)

105文言文是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一)

106文言文是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二)

107文言文是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三)

108文言文是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四)

109文言文是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五)

110文言文是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六)

111文言文是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七)

112文言文是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八)

113文言文是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九)

114中国教育特色:以孝治天下(一)

115中国教育特色:以孝治天下(二)

116中国教育特色:以孝治天下(三)

117中国教育特色:以孝治天下(四)

118中国教育特色:以孝治天下(五)

119中国教育特色:以孝治天下(六)

120中国教育特色:以孝治天下(七)

121中国教育特色:以孝治天下(八)

122东西方教育的差异(一)

123东西方教育的差异(二)

124东西方教育的差异(三)

125东西方教育的差异(四)

126东西方教育的差异(五)

127东西方教育的差异(六)

128东西方教育的差异(七)

129东西方教育的差异(八)

130东西方教育的差异(九)

131东西方教育的差异(十)

132东西方教育的差异(十一)

133科学技术是福还是祸(一)

134科学技术是福还是祸(二)

135科学技术是福还是祸(三)

136科学技术是福还是祸(四)

137科学技术是福还是祸(五)

138科学技术是福还是祸(六)

139善恶有报,自我约束(一)

140善恶有报,自我约束(二)

141善恶有报,自我约束(三)

142善恶有报,自我约束(四)

143善恶有报,自我约束(五)

144善恶有报,自我约束(六)

145善恶有报,自我约束(七)

146善恶有报,自我约束(八)

147善恶有报,自我约束(九)

148師父說 | 恢復祠堂 祭祖明德

149宗教要回归到教育(一)

150宗教要回归到教育(二)

151祝天下教師節日快樂

152宗教要回归到教育(三)

153宗教要回归到教育(四)

154宗教要回归到教育(五)

155宗教要回归到教育(六)

156宗教要回归到教育(七)

157《常礼举要》缘起

158《常礼举要》笔记

159《常礼举要》居家篇(一)

160《常礼举要》[续]居家篇(一)

161《常礼举要》居家篇(二)

162《常礼举要》[续]  居家篇(二)

163《常礼举要》居家篇(三)

164《常礼举要》居家篇(四)

165《常礼举要》居家篇(五)

166《常礼举要》居家篇(六)

167《常礼举要》居家篇(七)

168《常礼举要》居家篇(八)

169《常礼举要》居家篇(九)

170《常礼举要》居家篇(十)

171《常礼举要》居家篇(十一)

172紀念大成至聖先師孔子誕辰2571年

173他的思想,是人类的大宝藏

174《常礼举要》在校篇(一)

175喜迎國慶

176和谐家国,从我心做起

177《常礼举要》在校篇(二)

178《常礼举要》在校篇(三)

179《常礼举要》[续]  在校篇(三)

180《常礼举要》处世篇(一)

181《常礼举要》处世篇(二)

182《常礼举要》处世篇(三)

183《常礼举要》处世篇(四)

184《常礼举要》[续]  处世篇(四)

185《常礼举要》处世篇(五)

186《常礼举要》处世篇(六)

187《常礼举要》[续] 处世篇(六)

188《常礼举要》处世篇(七)

189《常礼举要》处世篇(八)

190《常礼举要》处世篇(九)

191《常礼举要》处世篇(十)

192《常礼举要》处世篇(十一)

193《常礼举要》处世篇(十二)

194《常礼举要》处世篇(十三)

195《常礼举要》处世篇(十四)

196《常礼举要》聚餐篇(一)

197《常礼举要》聚餐篇(二)

198《常礼举要》聚餐篇(三)

199《常礼举要》聚餐篇(四)

200《常礼举要》聚餐篇(五)

201《常礼举要》聚餐篇(六)

202《常礼举要》聚餐篇(七)

203《常礼举要》聚餐篇(八)

204《常礼举要》聚餐篇(九)

205《常礼举要》聚餐篇(十)

206《常礼举要》聚餐篇(十一)

207《常礼举要》出门篇(一)

208《常礼举要》出门篇(二)

209《常礼举要》出门篇(三)

210《常礼举要》出门篇(四)

211《常礼举要》出门篇(五)

212《常礼举要》出门篇(六)

213《常礼举要》出门篇(七)

214《常礼举要》出门篇(八)

215《常礼举要》出门篇(九)

216《常礼举要》出门篇(十)

217《常礼举要》出门篇(十一)

218《常礼举要》出门篇(十二)

219《常礼举要》访人篇(一)

220《常礼举要》访人篇(二)

221《常礼举要》访人篇(三)

222《常礼举要》访人篇(四)

223《常礼举要》访人篇(五)

224《常礼举要》访人篇(六)

225《常礼举要》访人篇(七)

226《常礼举要》访人篇(八)

227《常礼举要》访人篇(九)

228《常礼举要》访人篇(十)

229《常礼举要》访人篇(十一)

230《常礼举要》访人篇(十二)

231《常礼举要》访人篇(十三)

232《常礼举要》会客篇(一)

233《常礼举要》会客篇(二)

234《常礼举要》会客篇(三)

235《常礼举要》会客篇(四)

236《常礼举要》会客篇(五)

237《常礼举要》会客篇(六)

238《常礼举要》会客篇(七)

239《常礼举要》会客篇(八)

240《常礼举要》会客篇(九)

241《常礼举要》旅行篇(一)

242《常礼举要》旅行篇(二)

243《常礼举要》旅行篇(三)

244《常礼举要》旅行篇(四)

245《常礼举要》旅行篇(五)

246《常礼举要》旅行篇(六)

247《常礼举要》旅行篇(七)

248《常礼举要》旅行篇(八)

249《常礼举要》对众篇(一)

250《常礼举要》对众篇(二)

251《常礼举要》对众篇(三)

252《常礼举要》对众篇(四)

253《常礼举要》对众篇(五)

254《常礼举要》对众篇(六)

255《常礼举要》对众篇(七)

256《常礼举要》馈赠篇(一)

257《常礼举要》馈赠篇(二)

258《常礼举要》馈赠篇(三)

259《常礼举要》馈赠篇(四)

260《常礼举要》馈赠篇(五)

261《常礼举要》馈赠篇(六)

262《常礼举要》庆吊篇(一)

263《常礼举要》庆吊篇(二)

264《常礼举要》庆吊篇(三)

265《常礼举要》庆吊篇(四)

266《常礼举要》庆吊篇(五)

267《常礼举要》称呼篇(一)

268《常礼举要》称呼篇(二)

269《常礼举要》称呼篇(三)

270《常礼举要》称呼篇(四)

271《常礼举要》称呼篇(五)

272《常礼举要》称呼篇(六)

273《常礼举要》称呼附说篇(一)

274《常礼举要》称呼附说篇(二)

275《启迪心灵的钥匙》前言

276《启迪心灵的钥匙》八德.简释

277《启迪心灵的钥匙》孝篇.虞舜耕田

278《启迪心灵的钥匙》孝篇.仲由负米

279《启迪心灵的钥匙》孝篇.闵①损芦衣

(0)

相关推荐

  • 曾子孝事父母

    28岁,公元前478年,周敬王四十二年,鲁哀公十七年. 曾子在鲁城与同学们继续守孔子墓.曾子与同学们经常在一起回顾孔子的教导和切磋学问.一次有若问曾子:"你从老师那里听说过关于丧失官位后应该 ...

  • 孔子论孝道

    孔子创立"仁学","孝"是"仁"的重要内容之一.孔子对孝道的论述也是颇有见解.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搜集孔子论孝道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

  • 《启迪心灵的钥匙》孝篇.仲由负米

    [诗曰:子路尽力,负米奉亲,亲没仕楚,叹不及贫.] 仲由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字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他非常孝敬父母.因为从小家境贫寒,为人非常节俭.经常吃野菜度日.仲由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但怕父母营养不 ...

  • 《启迪心灵的钥匙》孝篇.闵①损芦衣

    [诗曰:孝哉闵子,衣芦御 ②车,感父救母,千古令誉.] 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个姓闵名损字子骞 ③的人.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不幸过世了.父亲娶了后妻,后妻又连续生了两个弟弟.人都有私心,因为不是自己亲生的 ...

  • 《启迪心灵的钥匙》孝篇.老莱斑衣

    [诗曰:老莱七十,戏彩娱亲,作婴儿状,烂漫天真.]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人,他的生平众说纷纭.<史记>怀疑老莱子就是老子,但是历史上并不可考,所以他真正的名字没有人知道. 老莱子生性非常孝 ...

  • 《启迪心灵的钥匙》孝篇.蔡顺拾椹 ①

    [诗曰:蔡顺丧父,世乱岁荒,拾椹奉母,赤黑分筐.] 西汉末年,河南有个叫蔡顺的人,小时候就失去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因躲避王莽兵祸战乱逃难来到了椹涧.谁知这里也因连年兵祸,土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母子 ...

  • 《启迪心灵的钥匙》孝篇.黄香温凊 ①

    [诗曰:黄香九岁,母丧父存,温衾 ②扇枕,奉侍晨昏.] 东汉时有个人,姓黄名香,字文强.在他九岁的时候,母亲便病故了.虽然黄香只有九岁,但他已深深懂得孝的道理. 黄香每天都非常思念去世的母亲,常潸然泪 ...

  • 《启迪心灵的钥匙》孝篇.陆绩怀桔

    [诗曰:陆绩六岁,作客归来,母性所爱,怀桔三枚.] 三国时期的陆绩,字公纪,是当时吴国(今江苏苏州)人,是个天文学家.父亲陆康,曾经在庐江当过太守,与将军袁术私交很好.陆绩自小受父亲高风亮节的熏陶,深 ...

  • 《启迪心灵的钥匙》孝篇.王裒 ①泣墓

    [诗曰:王裒泣墓,为母畏雷,蓼莪 ②废读,慨念哀哀.] 三国的时候,魏国有一位姓王叫王裒的人,非常孝顺. 王裒的父亲王仪当时是在朝廷里当官,有一次大将军司马懿出兵,在这次战争当中,很多士兵战死了,所以 ...

  • 《启迪心灵的钥匙》孝篇.李忠辟震

    [诗曰:李忠事母,地震山移,民庐尽毁,至孝独遗.] 元朝的李忠,是山西晋宁(今山西临汾)人.在他年纪很小的时候,父亲就不幸去世了,他和母亲相依为命. 自从父亲过世后,他的母亲就开始身兼二职,默默承担起 ...

  • 《启迪心灵的钥匙》八德.简释

    自汉武帝时代起,将儒家学说正式确立为教育政策.其修身教学内容是首重伦理.道德.因果教育.这一政策一直保持到二十世纪上半叶. 宋朝朱熹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