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情伤风败俗,不是因为包含太多性内容,而是它实际上与性无关

这是单华伟的第二百零二篇原创文章

| 一个看似矛盾的命题

色情伤风败俗不是因为包含太多性内容,而是它实际上与性无关——这个命题一看貌似是矛盾的,比如在色情影片中,全是裸露的肉体,它怎么就与性无关了?包含如此多露骨的性镜头,难道不就是色情片伤风败俗的唯一原因吗?
我们一个个来回答这些疑问:首先,色情片伤风败俗,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这和它包含大量性镜头并没有任何直接联系,谈论性,表现性,并不有损道德
甚至,谈论性反而在支撑我们人之为人的本质,甚至那些我们最为珍视的美德和知识——这其实不难理解,性是人类延续至今的本能,对其采取压抑策略,肯定是有害的;而在艺术作品中描写性,更能在“允许我们在尽情释放生理冲动的同时,仍然可以保持审美的情趣和道德认知”(阿兰·德波顿),欣赏,反思,从而得到思想和美学的滋养。
所以问题来了,既然如此,那么色情片中大量的性镜头,肉体,怎么就“伤风败俗”了?仅仅就因为它太露骨,太“直接”了吗?
实际上,当一个人问出『 色情片里全是性,全是裸露的肉体,怎么就和性无关了 』这个问题时,便已经表现出他被消费社会异化,丧失了对爱和性的正确认知的处境。
露骨、直接与否,并不是鉴别某个东西是色情还是健康的性的标准,色情之所以为色情,色情之所以伤风败俗,不是因为它肆无忌惮的去展示『 性 』,而是因为它把『 性 』这种原本同爱欲结合起来的,美好的东西剥离出来,把它作为一种完全的展示性、刺激性的“商品”,去消费它。
而这,也就是鲍德里亚那句『 今天,对性构成威胁的不是“纯粹理性”,即反对快感、认为性行为“不洁”的观点,而是色情 』的意旨:觉得性是不洁的,这种观点都不会真正威胁到我们对于性的良好认知,反而,是那些打着“性解放”和“自由”旗号,大肆展示色情化的东西,在毒害我们的心智。

| 他者的丧失

为什么性不能被剥离出来?为什么色情化的东西会毒害人?这涉及到另一个重要的概念:『 他者 』
所谓他者,指的是一个与自己完全异质的存在,在我们社会中,每个人对我们来说都应该是他者,但消费主义的侵蚀下,我们所看到的并不是一个“与自己不同”的他者,而是一个被主观化,自恋化的虚假的他者。
他者所提供的,是一个契机,一种毁灭,因为『 他 』是一种和你绝对异质的存在,你不能变成“他”,在他身上你能看到自己所不能达到的东西,由此你感受到一种“无能为力”,陷入自己的毁灭,在沉思和行动中,我们便能借此重生,完成自我重构
爱上一个异性,与他互相了解,如果彼此有好感,继续相处,当你感受到两者的差异,并且努力去融合的时候,你便进入了这段自我重构的旅程,而在最终,当你和他的这段“双人舞” (这个概念由阿兰·巴迪欧提出)不断进行,两人完成融合之后,便以『 性 』作为一个契机,继续向上攀登。
所以,当色情片中养眼的俊男美女向你展示自己的时候,你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一个他者吗?显然不是,我们越过了所有的人与人的间隙,直接将他或她宽衣解带,代入到自己的性欲当中
对异性有性冲动,如果直接实施,那就是强奸罪(虽然目前的社会中好像并没有女性强奸男性一说),所以这种对他者僭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实施的,并且你的强奸对象会反抗,你需要承担责任,所以它一直不能被完成。
这时候,资本拍着胸脯过来了,它为你提供各种专门供你“强奸”的对象,经过精心的设计和调教,色情片中的男男女女都主动的僭越,呼唤你的“强奸”,呼唤你释放赤裸裸的性欲。

| 爱欲之死

经历过以上这番对他者的跨域,我们成功的消灭了他者,一切人都成为欲望的对象,成为自恋的对象,再也没有什么“绝对异质”,再也不需要任何毁灭与融合,由此,爱欲也被宣判了死刑
这样的社会,就是一个同质化的地狱,爱的经验被剥离出来之后,我们尽情的在其中沉沦,不再反思。
而这便是为什么色情和爱欲问题如此重要,也是为什么韩炳哲在《爱欲之死》中说『 爱欲之死,是自我反思之死 』—— 满足欲望是正常的,你选择如何满足,甚至异化式的满足,也没有多“丧绝人伦”,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习惯了僭越,不再去思考爱欲和性的关系,变得懒惰,失去了反思意识
我们都生活中在消费社会,而要跨越这种障碍,需要的是莫大的勇气和心理成本,所以这种境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完成的,很多人在工作中已经被压榨得精疲力尽。
代价是巨大的,爱欲之旅是否保证一种幸福的生活?和伴侣的双人舞会不会发生剧烈的冲突,变成打架甚至械斗,给双方带来比被异化,比丧失反思精神更具打击性和毁灭性的灾难?
在如此的威胁之下,我们瑟瑟发抖,这个时候回过头看,那些赤裸裸的色情,简单的炮友关系,反而显得更可爱和安全,它们仿佛提供一种捷径,虽然代价是所谓爱欲之死,但我相信有人会说“我不需要爱欲,爱欲太苦了”。
所以我并不在这里布道,不是在这里『 劝 』什么,我只是在告诉看到这篇文章的人当中的极少部分英豪:嗨,你看,那里有一座更高的山峰,如果你的体力强健,精神饱满,愿意接受这种甚至看起来都没有必要的挑战,也许你可以去看看。

| 后记

爱欲、他者和色情话题当中涉及到很多可讲的东西,考虑到读者们在网络中读文的碎片化场景和耐心,笔者一般文章只谈一个主题,本文主要谈的是“爱欲的重要性”,接下来一段时间笔者会继续更新相应的文章,大概包括这样一些主题:
消费社会如何将爱欲简化为性
整个社会的色情化
色情消费的分工化
消费社会中的自恋性
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启发,还请点赞关注支持下哦~
(END.)
--------------------
(0)

相关推荐

  • 自恋的基本含义

    自恋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zì liàn,意思指自我崇拜并过分关心自己的完美的一种心理状态.以自身为性恋对象的一种心理障碍,常表现为影恋,即以自己的影像为性爱对象,但有时也可以过去的自我或稍变形的自我 ...

  • 认知被打稀碎后,和钱有啥关系?

    多学一样本事,少说一句求人话 重要的是:想清楚你想挣什么钱 教育成本高?试试看无知的代价 种树最好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在各种认知被打的稀碎(比如,不是多个朋友多条路,而是朋友越多越费钱,想着能有用却 ...

  • 自恋的人会消费更多的葡萄酒

    majer @ 2021.01.07 , 01:17 过去已有研究表明,人们将葡萄酒与富裕.声誉和成熟联系在一起.作为"炫耀性消费"的对象,葡萄酒使人们能够展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能力 ...

  • 看见光的中年

    人近中年,变得安静了,慢了,不是服老,而是,过尽千帆,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 最近接触了一些经纪公司,他们给我描绘了美好的远景,希望我能加入他们公司.他们在我面前大谈自律,告诉我加入团队会被气氛鞭 ...

  • 假期愉快,三条肉身使用指南请注意查收

    原创识命谷 阅素灵 终南山识命谷 昨天 首先我们需要做的是饮食有度,就是我们的日常饮食它必须要有一个度.我们刚讲的,一个是它的这个方向,一个是它的度.饮食必须要有一个度,这个度是什么度呢? 我们这个度 ...

  • 江南春:内容营销火了,是因为“选择太多”| 金榜奖大咖专访

    2016新榜大会以"内容创业者之春"为主题,由此,"内容创业"的概念一炮而红.而基于内容创业,一种新型的营销模式--"内容营销"也在这半年被 ...

  • 中医并非落后,是太超前,传承中遗失太多内容,导致碎片化

    据已有的证据,人体经络99.9%是某种量子通道. 但是在大自然中只有量子运行的路径,而这些路径是每时每刻都变化的,路径是随机的,而没有固定的量子通道. 根据量子力学的经典表述,在量子被观测之前,在空中 ...

  • 一名青春期抑郁亲历者的自述:我得抑郁症,真的是因为我太脆弱了吗?

    ▼ 今日导读 今天带给大家的分享,来自一名亲历过青春期抑郁的女生.在患病之后,每每听到来自外界对于抑郁症孩子脆弱的评价和指责,她就会问自己:我得抑郁症,真的是因为我太脆弱了吗? 慢慢的思考过后,她给出 ...

  • 轻易放弃是因为付出太少

    我是一个教书匠,教书本领强~ 每天1个学习.教育.生活的干货 这是灰灰龙的第157篇原创文章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哈~ 01 上周上课课堂上发了计算小练习,作为11月份的强基计划. 有不少孩子课前+ ...

  • 你有知识焦虑,都是因为学习方法太多了

    为了保持输出,我每天都要保持3小时阅读,主要看两种类型的书: 第一,看读书会的书,积累长期价值的知识. 第二,寻找各种实用的成长方法,分享给不同阶段的读者. 说实话,养成这个学习节奏,一路上经历了不少 ...

  • 人类为什么很少吃食肉动物?真的是因为它们太凶吗?

    不知道你想过没有,咱们现如今吃的家畜几乎都是食草动物,餐桌上很少见到食肉动物的肉.有人认为这是因为捕食食肉动物比较凶险,所以人们才没有吃食肉动物的肉.但真的是这样吗? 人类为什么不吃食肉动物的肉? 人 ...

  • 这才是刘邦杀韩信的真正原因,张良没有劝阻,是因为他太聪明!

    作为刘邦的手下,他是最不看重功名的人.刘邦封赏群臣时,赐给他的东西他都给了项伯,还向刘邦提出隐退.这样一个不看重功名利禄的人,刘邦要杀韩信的时候,他为何不阻止呢? 说这到一点,我们先看刘邦为什么一定要 ...

  • 我们希望快乐起来是因为我们太苦(阿含子)

    人,是一种善于伪装的动物.这种伪装是在思索一种真实的流露不能彻底,却被不真实所替代.伪装的最高境界就是不再靠伪装而是靠平实来打动他人内在的善念从而加以利用,最终让你永远不知.伪装,是人类乃至动物界以及 ...

  • 总觉得黑科技没卵用?还不是因为你太穷!

    附件:<制作人员名单> 以上内容由"知识嗑儿"为您提供,欢迎社会各界积极转载.转载请注明内容来源自公众号"知识嗑儿",以及本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