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亡之——天灾因素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殉国,大明亡。

同年,满清入关,占得天下,建立大清,同时为后世的电视剧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说起明亡清兴,很多人是不同意用“捡漏”这个词的,今天咱们也不用,咱们讲事实。我们这篇文章只讲明亡的其中一个因素,即天灾方面。

中国近代气象学家竺可桢在《中国历史上的旱灾》曾说过:“除晋和南北朝以外,雨量特别少者为明代,当时旱灾之总数各世纪之冠。”

我们前面的文章《清朝时期人口增长是否代表社会的进步》中提起过,明朝时期玉米、土豆、番薯、番茄、辣椒等食物传入中国。

但却还没来得及完全普及开来,明朝就已经灭亡。

其实,明朝财政方面出了很大的问题,但这个问题已经存在很多年了,一直可以缝缝补补的继续前进。但为什么到了崇祯年间,就会缝补不住了呢?

那是因为,在之前,并没有发生像崇祯所面临的问题:叛乱规模之大,牵扯民众之广,都冠绝明朝。而且,平叛之后,没多长时间就又会死灰复燃,并且越闹越大。

导致明末华北地区崩溃的直接原因,天灾绝对值得一提。

《汉南续郡志》中也记载了相同的情况:

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

崇祯的运气还真的不怎么好,从即位之初就开始闹灾荒,一直闹到了民不聊生,国家彻底崩溃,而且明朝的底蕴,被万历消耗了不少,而后魏忠贤又一阵折腾,人心方面其实早已经出现了问题。

说到这里插一句,从万历在位期间的种种表现来看,征收矿税、与文官对抗等,其实他早已认识到了国家财政和党争等问题所在,我个人认为他如果励精图治,以万历的能力是可以解决,或者至少解决一部分的,不至于崇祯上台以后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个烂摊子。但万历什么都没做,只是苟且的混日子,我认为他是一个被低估的皇帝,同时也是最可恨的。后面有时间了好好说说万历。

说回崇祯帝。从上表可以看出,1636年以前,即1627-1635年,受灾最严重的,是陕西和河南,其中又属陕北受灾最重。一直到1643年,此次先后经历了差不多20年的大旱,在部分地区才开始减轻。

崇祯二年四月二十六日,有马懋才《备陈大饥疏》,把当时陕西的灾情叙述得甚为详细,就是现在读起来,都觉得有点令人不寒而栗:

' 臣乡延安府,自去岁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其粒类糠皮,其味苦而涩。食之,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诸树惟榆皮差善,杂他树皮以为食,亦可稍缓其死。

迨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其山中石块而食。石性冷而味腥,少食辄饱,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

民有不甘于食石而死者,始相聚为盗,而一二稍有积贮之民遂为所劫,而抢掠无遗矣。……”

文中“民有不甘于食石而死者,始相聚为盗,而一二稍有积贮之民遂为所劫,而抢掠无遗矣。”,真是当时农民为了活命表现的真实描写了。

李自成是哪里人呢,据记载是陕西榆林米脂县人,我对地理有点分不太清,就搜了一下:

陕北,受灾最严重的地区。

李自成《登极诏》里说:' 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

崇祯所说的' 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看起来李自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同意的,因为崇祯的德行和作为,自登基以来是有目共睹的。

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的文章中说:

崇祯的运气也实在太坏,承万历、天启之后做了皇帝,内部已腐败不堪,东北的边患又已经养成,而且年年岁岁差不多遍地都是旱灾、蝗灾。

我们来看一下受灾图:

这种情况,我只能用一句老话来形容,那就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大部分地区都在受灾,又能靠哪里救灾呢?

在《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中,就对崇祯年间的气象变异情况有过详细的记载:1635年“北旱南水,飞蝗遍野,多地大饥”,1640年“自淮而北至畿南,树皮食尽”,1641年,全国“大旱、大蝗、大饥、大乱,人相食”。

当时已经不是能不能收上银子的问题了,而是根本就没有粮食了。

而东北地区的水资源是远远高于华北和西北地区的

也就是说,内陆在闹灾荒的时候,东北地区是受到天气波及最小的地方。但可笑的是,老天爷把最好的天气,给了不种地的人。

于是就发生了,种地的人没有粮食吃,而可以种地的地方却又不种地,没事了还进来抢一把。

这如果在太平光景不算什么,因为明朝几百年就是这么抗过来的,但是在百姓没吃的,朝廷没银子的时候,谁能受得了?

说了天灾,还有一个方面,鼠疫。

崇祯十四年开始,发生过一场历时四年的大旱,而伴随着大旱的,是一场席卷全国的鼠疫。

因为天气的严寒与干旱,导致百姓们没有东西吃,所以就有人去挖鼠洞,因为老鼠洞一般都会囤积粮食。我是农村出身,就这种事,我小时候还见人干过,我亲眼见到过一个老鼠洞挖出来的粮食可以装半个麻袋。

吃老鼠在早前盗下的粮食,可以解一时之危,但老鼠洞都挖的差不多了以后呢,人们就只好连老鼠都吃了,更甚至是“人吃人”!这就导致病毒进入人体,从而引发了大规模的鼠疫。

《明史》记载:

夏秋大疫,人偶生一赘肉隆起,数刻立死,谓之疙瘩瘟,都人患此者十四五。至春间又有呕血者,或一家数人病死。

这种被称为“疙瘩病”的鼠疫,在崇祯十四年,传到了北京,崇祯十六年时,开始大面积爆发。

1643年八月,天津爆发肺鼠疫,自八月至九月十五日,传染至盛。史料记载:

“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数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门逐户,无一保全。”

1644年春天,由1643年夏秋间发生的腺鼠疫转化为肺鼠疫。

北京城中的人口死亡率大约为40%,甚至更多,十室九空。北京郊区的疫情也很严重,一些染病的村庄甚至无一人存活。

天津督理军务骆养性说,“昨年京师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

同年秋天,鼠疫南传至潞安府(今山西等地),史料记载:“病者先于腋下股间生核,或吐淡血即死,不受药饵。虽亲友不敢问吊,有阖门死绝无人收葬者”。

李自成进到北京时,几乎没遇到什么抵抗,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北京根本已经无力组织抵抗,甚至差点就成为一座死城。

清人抱阳生在《甲申朝事小计》卷6中提到崇祯十六年二月的北京城:

“大疫,人鬼错杂。薄暮人屏不行。贸易者多得纸钱,置水投之,有声则钱,无声则纸。甚至白日成阵,墙上及屋脊行走,揶揄居人。每夜则痛哭咆哮,闻有声而逐有影。”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鼠疫也被传染进了李自成的军队当中,这也是农民军之所以溃败的这么迅速,并且战斗力持续降低的一个原因。

后金军取得天下真的是因为他们骁勇善战吗?

我的看法并不这么认为,第一,后金军人数并不多,如果关内没有天灾,他们是进不得关的,事实上就算天灾人祸之时,如果不是吴三桂开闸,后金同样攻不进来,顶多绕路劫掠一番,而不敢长呆。第二,明军战斗力并不弱,与后金野战也并不逊色,缺少的是政府全力支持而已。有了足够的钱粮,打造关宁铁骑并不是什么难事。

“十年来尽天下之兵,未尝敢于奴战,合马交锋,今始一刀一枪拼命,不知有夷之凶狠剽悍……诸军愤恨此贼,一战挫之。”

袁崇焕虽然不在了,因为篇幅问题这里也不讨论他该不该被杀。我想说的是,除了袁崇焕,明朝可以打仗的将领还是很多的,钱粮到位,再造几个李成梁也未尝可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