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一次自我分析
国庆期间,哪都没去,呆在北京做了一件事:自我分析。虽然伴着感冒,一把鼻涕一把泪,但感觉收获颇丰,整个人状态越来越好。这次做彻底的自我分析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想尽快找到职业发展停滞的原因,走出瓶颈;二是鼓足勇气进一步拷问内心,想找到优柔寡断的根源。为什么这样做呢?不需要做过多阐述了,像前面文章写的,长达两年的焦虑、日益迫近的30岁,也许只有遇到了才会感同身受吧。我主要通过三个步骤去达到目标,而关键的考量标准就是心理的排解和自律习惯的养成情况。第一阶段就是学习,大量地阅读相关书籍、听课,辅之以正念冥想这样的解压方法(这是一套硅谷减压法,你可以在苹果手机的健康app上看到,以后我会多加尝试写体验心得)。这里推荐陈嘉映的《何为良好生活》,卡伦·霍妮的《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我在努力保持着每周一本书的阅读节奏。第二阶段,通过写下目标、寻找榜样,以及整理朋友圈通讯录、电脑桌面这样的小事件去克服自己。第三个阶段就是狠狠地抽醒自己,在痛苦中做一些抉择和改变。我不断地追问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哪些是荒谬的,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不切实际的,哪些是可以承担的,哪些是虚妄的幻想。而在这追问的过程中,我唤醒了自己的身体、心理疲惫的真实原因,他们甚至有点丑陋和自私。比如,我认识到,面对之前的职场困境,我做的选择只是从一个地方迁移到了另一个地方,心理上并没有克服焦虑和恐慌。比如我认识到,自己对未来生活和职业发展并没有那么清晰而明确的计划,只是一种状态的描述。那么,我就得去进一步追问,这里的关键是什么?焦虑背后是什么?我怎样才能在40岁达到那样一种自己期许的状态?要做怎样的准备?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这里面最关键的是什么?应该如何着手?那时候可能会面对的问题是什么?通过自我分析,我认识到,自己5年后想要全身心投入教育、更具体点是儿童教育的创业。之所以得出这样的方向,是与自己的成长有关的。我出身在农村教师家庭,是棍棒教育下的产物。这样的严格,成就了现在的状态,也导致了某种性格上的缺陷和缺失,而这样的缺失又影响着生活。我不能说我的父母不懂教育,在我人生前20年的目力范围之内,他们做的够好了。我见过了太多不懂教育的父母,他们的人生迎来40岁、50岁,但自己的心性还是个孩子,何谈教育?回到我的父母,他们以一种他们认为正确的方式,达成了他们想要又无法控制的结果。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他们停止了学习,停止了成长,但仍然会执着于他们的坚持,尽管有的准确,有的完全无法理喻。他们不是个例,他们代表了绝大多数。而你,要想让自己升级,唯有克服。这后面可能伴随着不理解、伴随着冲突、伴随着痛苦,但这是必要的,也是无法避免的。而为了解决这样一些问题,你必须具备对教育的理解,产品的感觉,心理学的知识。你必须快速学习,还不能让想法变成幻想,让身边的人为你的行为埋单,你得考量商业上的可能性。你得赚钱,养活自己。总之,你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可迁移能力,不仅仅是思维的升级,还有管理、领导力、财商、人脉、婚姻、事业。你必须把达到那种状态的核心能力修炼好,那是你入场的条件。你还得把凡此种种天马行空的想法落地、实行。这个时代不缺想法,就缺能做成的人。这样的剖析真的会很痛苦,你会发现很多冲突和矛盾。甚至,你的想象完全就是一种不切实际,你千思万想找到的压根就不是真实原因。但你没办法。你除了找到最关键的能力去培养,不断去调整,别无选择。这么自我分析下来,你会发现自己发展缺陷太多。因为这样的状态和存在,因为这样的幻象和现实的差异和冲突,你一直压制着、一直逃避不面对,你不敢去决断,你做的你的决定总觉得会影响太多人,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对这也不好,对那也不好,对谁都不好,你太为别人活着了。你想要的太多,或者然而想要的不是想做的在做的,你努力想去平衡他们。你痛苦,让周围的人苦恼。你不得不去面对,这就是最真实的想法。你一定要挖掘到最真实的需求,追问自己“然后呢”“然后呢”“然后呢”……而这,正是自我分析的力量。自我分析可以让你练就一种非常精准的自我观察能力,自我分析跟分析别人不一样,不是需要我们去研究他人,更多是追问自己,追问最真实的自己。自我分析不需要什么心理学知识就可以进行。这不是我说的,这是心理学家卡伦·霍妮说的。当然,我们不需要每个人都像卡伦霍妮说的那样,追求完美人格。我所说的自我分析,就是自省和自我审查。我去思考知识付费、思考工作、思考方向、思考生活。我原来设想的,会是在一个熟悉或陌生的岛上,认真地去琢磨自己。没想到却是在最忙碌最焦灼的状态下开始了追问。如此坚持了半个月的效果可以说是比较显著的,通过自我分析,你迟早会意识到并且承认坦诚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是多么的必要,这是一种自我表达方式,这种表达很少受你的意识的支配。一个人越能够自由并且经常性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就越有能力去处理他自身的问题。那么,对自己进行分析是否会很容易地退化为那种没有任何目标的沉默思考呢?卡伦·霍妮坚信并不存在这样一种普遍性的危险。这种沉默思考并不是精神分析导致的,真正原因恰好是他们没有去做真正的自我分析。他们为了维持自己在原本生活环境中的正常活动。我们应该区分清楚短暂的伤害和永久的伤害。自我分析期间,我们有时候可能会觉得非常苦恼,甚至会出现失望情绪。但一般来说这种状态不会花费太长时间就会自行消除,它们会在全新的自我反省之后消失殆尽,同时会得到进一步的坚定感情。很多人都以为认识自我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其实这是一种错觉,人们一旦相信这样的观点,就会错误地认为自己已经全面地认识了自我而空欢喜一场;或者会在第一次遇到严重挫折时就一蹶不振,甚至对“探索”自我的真相完全不抱希望,并放弃努力。自我分析其实是一个艰苦而缓慢的过程,而且还会随时让我们陷入痛苦、遭受挫折,所以更需要我们竭尽全力去做。假如一个人具有足够的胆量把自己糟糕的真实情况挖掘出来,那么我们就能够坚信地具备接受整个分析过程的胆量。他已经获得了这样的胜利,这仅有的真实证明他具有非常强大的意志力来与自己作斗争,从而能够保证他不会遭遇精神崩溃的情况。你会发现,相比原先自己所走的那条路,这条道路会让自己感觉拥有更加强大的力量,这种成绩会让人感到无可辩驳的自豪,并且还会有一种自信心油然而生,坚信自己一定有本事克服艰难的境遇,坚信自己不会在毫无知道的情况下感觉不知所措。嗯,完成比完美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