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的酸,生意人的俗
“有些人感觉很牛,名牌大学毕业,一个月收入也就万把块,有什么好牛的?”
“不就是个房产中介么,哪个名牌大学毕业的不会干?不过是不愿意罢了!”
以上两句话,反映了昨天我文章中提到的「如何看待房产中介收入超过名牌大学毕业生」这一问题的典型不同阵营的心态。
有人指出这不过是网络上的炒作,真实性有待考证。不过,抛开这个事情本身,更值得玩味的是不同人对这件事的态度。
读书人的酸,与生意人的俗,在针锋相对的争论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先定义一下何为本文中的「读书人」和「生意人」。
这里的读书人多指那些受过正规高等教育,具有一定文化学识,收入较低或者中等。生意人则指那些文化教育程度相对不高,但收入尚可的从商者。当然,你把定义范围扩大,本文讨论的很多东西,依然成立。
1
读书人的酸
清高,自古以来就是读书人的标签。
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比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又如「视金钱如粪土」的文化价值观。这些无一不体现出自古以来读书人的「清高」。
那么,清高是好事吗?陶渊明的清高可能是,但你的清高可能就未必了。道理很简单,你先得有陶渊明的才华,写得了几首诗,作得了几首赋,才有清高的资本吧?
褒义情境下的清高,往往指的是那些本可以「趋炎附势」,获得世俗利益的人,为了坚持自己的本心和对真理价值的追求,而选择放弃这些利益的一种行为。
但如若这个「本可以」并不成立,那你仅仅因为自己读了几本书,就大谈理想情怀和本心,说自己清高,这个清高可能就变成了贬义,成了不接地气,浮躁,甚至阿Q的代名词。
很多时候,读书人因为在大脑里装载了不少「二手知识」,也懂得一些基本的推理逻辑,于是他们便可轻易分析计算出一个事情的结果来。
读书人根据自己的知识,在脑子里的沙盘上模拟交易一番,就可轻松知道事情的走向结果,这是他们骄傲的重要来源。
就好像他们高呼
「不就是个中介/煎饼大妈/餐馆老板/公众号的写手/培训班的老板……吗?赚钱了有啥了不起的,搁谁谁还不会卖个房子/摊个饼/卖个饭/写个文章/教小孩儿数学……呀!只是我们不愿意干这种low的事情罢了!」
他们清高和鄙视生意人最重要的逻辑是:
不是我不行,只是我不想,我不屑。
在我创业之前,大学刚毕业那一阵,实事求是地讲,我就有过这样的想法。
我第一份工作是做股权投资,当时我负责的一个大行业是教育培训,看得最多的就是市场上形形色色的中小学课外辅导班。
刚刚踏出学校大门的我,一看这些企业干的事,不就是家教嘛,有什么难的。我心想,你一年赚个千儿八百万的,有什么了不起,做的事情一点含金量也没有。
而我呢,我每天分析着全球经济金融的走势,运用着专业的经融理论和实操知识,感觉比那些做培训班的土老板,牛逼多了!
虽然我赚钱少点儿,但没关系。过几年,我一定比他们赚得更多,我读了这么多年的书,之后一定会厚积薄发的!我的优势是增长性,而这些土老板,不过是赚快钱,而且搞的都是些没有社会价值的事情。如果我来搞,肯定比他们搞得更好……
五年之后,我和他们的差距,从千儿八百万扩大到上亿。
再之后,我放弃了读书人所谓的「清高」,转身变成了一个生意人。当我以生意人的视角,回过头去看自己当时的想法,觉得幼稚可笑。
永远要记住,在说出「有什么了不起的」这样的话之前,一定要确保你真的可以先做到,而不仅仅是自己在脑子里的沙盘上做模拟交易。
相当大部分的读书人在喊出「谁不会?只是不愿意罢了」这样略带嘲讽的口号时,其本质是一种求而不得的嫉妒,也就是大家所谓的「酸」。
2
生意人的俗
生意人的处事哲学其实特别简单,一个小学算术式子可以概括:
收入-成本=获利。
凡是能赚到很多钱的事,只要不违法,就值得去做。甚至很多时候,违法也要去做,只要违法成本可控。
一切的规范和原则,在生意人的哲学里,都可以转化成收入和成本的衡量。
比如前面说到的违法,不是能不能,该不该的问题。而是成本有多高,能带来多少收入,两相比较是否划算的问题。
同样地,生意人也很少讲道德。毕竟,道德值多少钱?在亿万网友破口大骂某知名公众号大V吃着人血馒头拉流量时,生意人并不在意这些。甚至相反,越多人骂越好,这意味着越多曝光和流量。
看似简单的做生意的逻辑,很多普通人,尤其是读书人,一辈子也不能明白。
读书人的眼里,有着太多的「应该和不应该」,而这种该不该又充满了主观性的尺度。
比如道德好不好,比如这个行业low不low,再比如这件事有没有「技术含量」,或是「社会形象」如何……
这一切,在生意人眼里都没有差别,因为它们最终只会转化成一个问题:
这件事能赚多少钱?从这个意义上,生意人其实是最纯粹和简单的。
也正是因为生意人的眼里尺度特别简单和单一,才造就了他们对一些「无利可图」的事情的漠视。比如所谓的生活情调,审美,和艺术。这种漠视即使读书人眼里的「俗」。
真正的生意人,哪怕谈及生活情调,审美和艺术,也必然带有强烈的商业目的。
想必大家还记得刚刚过去的双十一,马云爸爸为了造势而进军华语乐坛和影视圈,拉来天王王菲,和半壁功夫明星助阵,这一切能说明马云真的良心发现,钱赚够了应该搞点艺术吗?如果你真的这么想,那么恭喜你,你离商业还十分遥远。
马云录歌和拍电影,都有不少人发文讨伐攻击,说马靠着有钱,在任意践踏音乐和影视艺术。从专业艺术的角度,这种讨伐不无道理。
然而,谁会在意呢?只要能为双十一带来流量,只要能让更多人记住了马云这个超级IP,被大家骂又如何?俗气一点又何妨?
如果说马云这种俗可以称之为接地气,对商业长期有益的话,那么一些生意人的另外一种俗,则并不值得提倡。这种俗集中表现为对远期商业利益的忽视,而只追求当下。或者更直白地讲,只看到眼皮底线的钱。
比如人们对「暴发户」的印象,就集中体现了这种俗。
暴发户可能通过中彩票大奖,继承父辈巨额财富,再或者正好顺应了经济短周期的趋势如中国过去十年房价的暴涨,而在短期快速赚了大钱。
这些人很安于现状,认为现在的钱代表一切,而放弃了学习和为未来赚更多钱的准备,表现出一副不可一世,老子有钱老子就最牛逼的狂妄自大。
因此,生意人的俗,既可以表现为目的单一和直接,在此基础上对其他标准的忽略;也可以表现为仗着钱财,就安于现状,放弃进取和自我成长的一种自大和无知。
3
年轻人还是俗一点比较好
如前所述,读书人的一大优势是他们拥有丰富的理论和逻辑,通过大脑的推演即可轻易知晓很多事情。但我认为,特别是年轻的读书人,万不可把这优势太当回事。
在我看来,大部分人读书人所拥有的知识,不过是「二手知识」。
二手知识会给人一种错觉,人们认为获得了它,就好像立即掌握了它,它就融入我的血液,真正成为我认知体系的一部分一样。就好像刷知乎的人,总会鄙视微博和快手一样。
但事实上呢,显然不是这么回事。就好像是MBA的学生,没办法通过学习管理财务市场等方面的知识,就可以管理好一家企业,甚至创业成功一样。
你对赚钱方法的了解,并不能真正保证就此能获得财富。知道和做到的距离,是这个世界最遥远的距离。
所以,绝不是你知道怎么卖房子,就真的可以做得好一个中介;也不是你知道怎么写文章,就能运营好一个公众账号;更不用说,你知道怎么教小孩子学数学,就能开好一个培训班......
生意人相较于读书人最大的优势在于,他们获得的知识,都是「一手知识」,而一手知识,会比较容易变成人们认知体系的一部分。
这就是为何我们总觉得很多没有读过多少书的生意人,或者读过书但是非名校毕业的生意人,具有比一般读书人甚至名校毕业生深刻得多的见解和认知,他们获得的全是直接进入他们认知体系的一手知识。
此外,读书人对金钱的鄙视,我认为在商业社会也是要不得的,除非你先能证明自己的赚钱能力。否则,借着读书人的身份,把「只会赚钱」的生意人鄙视一番,来证明自己的优越,其实是一种无知的阿Q表现。
在鄙视金钱和崇拜金钱这两个选项当中,如果一定要二选一的话,那么我宁愿你选择的是崇拜金钱,只要你获取金钱的方法合法。
再往深了说,又有多少自诩为读书人的人,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人呢?读过几本书?积累了多少知识?(名牌)大学文凭后又有几分独立思考的能力?毕业后能坚持学习和成长的又有多少人?
倒是生意人,抱着赚钱的简单目标,活得没有什么包袱,也更有勇气试错,在荆棘密布的市场里,敢于一往无前。在狭路相逢的竞争中,敢于徒手厮杀。最后的结果,还推动了资源更合理的配置,社会福利的帕累托改进。
因此,我认为,年轻人,具有一点生意人的俗气,并不是什么坏事。
PS:
文章的最后,我想到了马克思对于「万恶的资本家」的批判,并藉此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然而时日至今,这一理论最后继承者,也确立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以读书人的推理把价值定义为可衡量的客观标尺,而事实上价值却是一个充满主观性的概念。这一问题,在奥地利学派的开山鼻祖门格尔的效用理论提出后,才在经济学上得以根本解决。自此以后,市场在经济中的地位,得以从理论上确立。
而生意人,则构成了市场运行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单元。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