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皇帝为何多早逝
“壬辰,帝崩于章德前殿,年三十一。”在《资治通鉴》中,对汉章帝刘炟(音如达)的死,只有寥寥几字。
汉章帝是东汉第三位皇帝,与其父汉明帝共创“明章之治”,这是东汉最盛期。蹊跷的是,父子二人均猝死。汉明帝寿48岁,还说得过去;汉章帝向来健康,寿仅31岁,史料亦不载所患何病。
汉章帝开启了东汉皇朝的“短命模式”,接下来的汉和帝刘肇只活了27岁,汉殇帝刘隆8个月,汉安帝刘祜32岁,汉顺帝刘保30岁,汉冲帝刘炳3岁,汉质帝刘缵9岁,汉桓帝刘志36岁,汉灵帝刘宏33岁……
战国时,人们视百岁为寿命极限,中寿为60岁;西汉时,《淮南子》认为“凡人中寿七十岁”,多了10岁;到东汉《太平经》,则提出“人寿八十岁为度,霸寿以六十岁为度,仵寿五十岁为度”,又降了10岁。从时代的健康水准看,东汉明显低于西汉。
皇帝早逝,继位者年幼,只好依靠外戚;而外戚专权,皇帝又难坐稳龙椅。东汉落入怪圈中。
值得注意的是:东汉以洛阳为都,皇宫分南宫和北宫,汉章帝一直住在北宫,去世前几年(史料未记具体时间),突然搬到南宫,这很可能是导致他猝死的关键原因。
太子幼通帝王术
公元57年3月,汉光武帝病逝,太子刘庄(本名刘阳,因阳字太常见,难避龙讳,遂改名)继位,即汉明帝。
《后汉书》称刘庄“十岁能通《春秋》,光武奇之”。但他能上位,最主要原因是他的母亲阴丽华挤掉郭皇后,自己当上皇后。
汉光武帝大力推进“度田制”(即核查天下户口,重新丈量土地,确保税收,抑制兼并),见上奏称“河南、南阳不可问”,大怒。此时刘庄才12岁,指出:“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体现出超越年龄的老辣。
光武帝虽是汉景帝远亲,但少年时身份低微,靠大族支持才夺取天下,所以“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刘庄颇通帝王术,善于平衡各种力量。在对待名将马援上,可见端倪。
马援先祖是名将赵奢,赵奢本嬴姓马服氏,因是赵国人,故称赵奢,后代皆姓马。
汉武帝为抑豪强,迁地方大户入关,马家从邯郸到了扶风(今属陕西省宝鸡市),因家族成员参与陷害戾太子案,差点被灭族,直到王莽时才翻身。
王莽败亡后,马援投奔隗嚣。当时公孙述占有西蜀,隗嚣占有陇西,光武帝占有中原。马援主张倒向光武帝,隗嚣不同意,马援便投奔光武帝。
初期光武帝不信任马援,只安排了个闲职。隗嚣倒向公孙述后,光武帝率军征讨。马援熟悉西北地形,深知隗嚣作战方略,光武帝不得不重用他。
马家靠女再得宠
马援本是文臣,从建武十一年(35)独自领兵后,14年间降服诸羌,平定陇西,南征交趾,北御匈奴。他表示“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听上去很豪迈,却让汉光武帝极为不爽。
光武帝登基后,致力于“退功臣而进文吏”,邓禹、耿弇、耿纯、吴汉等刻意远离军事,马援却在62岁时依然请求出战。光武帝勉强答应,却派马武、耿舒给他当副将。马援与马武、耿舒不和,人所共知,光武帝此举用意甚明。
马援病死在前线,在马武、耿舒的谗言下,光武帝大怒,立刻取消了马援的新息侯爵位。
马家是关中大族,为缓和关系,光武帝收马援的小女儿给太子刘庄当贵人,其时年仅13岁。马贵人极聪慧,入宫后全力侍奉刘庄的母亲阴丽华。阴家作为外戚,势力有限,也愿以马家为奥援。
光武帝去世后,在阴丽华坚决要求下,汉明帝立马贵人为皇后。汉明帝可能不喜欢马皇后,后者入宫28年,未有子嗣。汉代姐妹、亲戚同时入宫的情况很常见,马皇后与外甥女贾贵人可能也是同时入宫的,贾贵人生下刘炟,被马皇后收为养子,子以母贵,即后来的汉章帝。
一直到继位,刘炟都不知道自己非马皇后亲生,对她感情极深,一直视马家为亲族。马皇后为人谦和,有文采,上位后,对马家亲戚约束较多。按惯例,后族可封侯,但马皇后屡屡推辞,举世皆称马皇后之贤。
马皇后谦退,可能有忌惮汉明帝的因素。
皇帝亲手打大臣
《后汉书》称汉明帝“性偏察,好以耳目隐发为明”。
汉明帝上朝听政,公卿“皆长跪言”,他还创造了“扑罚”制度,当堂殴打官员,“九卿皆鞭杖”。一次对郎官药崧发火,竟亲自执杖,药崧吓得躲到床下,汉明帝喝令他出来,药崧说:“天子穆穆,诸侯煌煌,从没听说皇帝亲自打人的。”
光武帝死时,封王就藩的皇子们回洛阳,葬礼上与汉明帝同坐,言语失礼,这让汉明帝深受刺激。后楚王刘英谋反,汉明帝大肆株连,“坐死徙者以千数”。
永平十七年(74),汉明帝把班固、贾逵等人找来,给他们看《史记·秦始皇本纪》,问司马迁的赞语是否正确。班固立刻意识到,司马迁对秦朝略有肯定,让汉明帝不满,马上表态,认为不妥。汉明帝为此下诏:“(司马迁)微文刺讥,贬损当世,非谊士也。司马相如……颂述功德,言封禅事,忠臣效也。”意思是,司马相如比司马迁好。
不久,班固仿司马相如的《封禅文》,写了《典引》,以“光扬大汉,轶声前代”。并在《汉书·叙传》中写道:“故虽尧舜之盛,必有典谟之篇,然后扬名于后世,冠德以百王。”意思是,写《汉书》是为颂扬汉朝,与《史记》不同。在《汉书·秦纪论》中,班固全盘否定秦朝,还讥讽司马迁、贾谊的议论“不通时变”。
汉明帝接纳马皇后,因当时政坛上南阳派、窦家、马家三足鼎立,窦、马出自西北,水火不容。汉明帝想提拔马家打窦家,马皇后偏不入局。
东汉为何瘟疫多
公元75年9月,汉明帝猝死,年仅48岁。考虑到他父亲光武帝有高血压,汉明帝又比较好色,活到成年的儿子便有9人,且秋季温差大,易引发猝死。
时人“视明帝若胡亥之惨”,但光武帝时,人口仅2100.8万,汉明帝去世时,已达3412.5万,还是有一定业绩。
汉明帝的“严切之政”彻底压制了外戚,但也留下两大争议话题。
一是“禁民二业”,不允许人们从事与农耕无关的事。西汉商品经济发达,东汉却出现持续通胀,许多地区甚至不再使用货币,退回到“以货易货”的原始状态。
二是支持佛教。汉明帝称夜梦金人,浑身放光,在宫殿上空飞行。大臣说,这个金人就是佛,明帝便派使者西行求法。学者韩伟提出,《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禁不得祠”,“不得”应是佛陀的音译,可见佛教至迟在秦朝已传入中原,汉明帝不禁佛,可能是为宣扬自身权力的合法性。
东汉皇室寿命短,在整个中国历史中都比较突出。汉明帝的9个儿子大多短寿,除六子刘衍(寿54岁)外,可能都没活到40岁。
一方面,东汉中期气候突然变冷。东汉初,洛阳还能种柑橘,到曹操时,已不结果实。气温下降造成瘟疫流行,当时中医的应对办法不多。
另一方面,洛阳超过百万人,城市管理能力却没跟上。许多贫民死后,无人收尸,引发疫病传播,此外当时处死犯人需“弃市”,不许收尸,也是一个传染源。
还有一点不容忽略,东汉时洛阳地震频发,大震后常有大疫。
皇室有个坏习惯
西汉御医由两部分组成:太常太医主治百官之病,少府太医主治宫廷之病。到了东汉,二者合并,统一归少府管。
机构合并后,专业度却没提升。东汉少府太医的最高负责人是太医令,属高官,下设官医、中宫药长、尝药监等职位,后二者都由宦官担任。在东汉宫廷医生中,还有一部分是巫医,可见当时医疗水平不高。
汉朝皇室有一个不卫生的坏习惯,即喜食老鼠肉。
食鼠历史源远流长,在安阳殷墟中,便发现了大量鼠骨。老鼠携带50多种寄生虫,可能给食用者带来巨大伤害,如制成腊肉,相对安全,但周代人更喜鲜鼠肉,甚至称它为璞(玉的一种)。
在汉景帝墓中,代表御厨的藏坑中发现了鼠骨,此外,越王墓、湖南沅陵虎溪山汉墓、长沙马王堆等汉墓中,都发现了鼠骨。特别是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耳室陶瓮中有岩松鼠、社鼠、黄鼬之骨,他的妻子窦绾墓中陶壶,也有鼠骨。
学者董志翘发现,在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有这样的一个“药方”:“取彘鱼,燔而冶 ;、薪(辛)夷、甘草各与(鼢)鼠等,皆合挠,取三指最(撮)一,入温酒一(杯)中而饮之。”老鼠甚至还入了药。
这种奇特的食俗,加上气候剧变,医疗水平不高,东汉皇室成员早夭应不意外。老鼠生活环境肮脏,是否有毒,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将鼠肉放入菜单,给下毒创造了机会。
皇帝搬家有讲究
西汉初期,皇宫保卫体系承袭秦制,分三层:外围由负责京师安全的中尉统领,中间由保护皇城的卫尉统领,最里层由郎中令统领。
汉武帝时,认为这种防护体系外重内轻,遂将外围改名执金吾,下设8校尉,以分权;将郎卫合并,郎中令改名光禄勋,护卫人数增加到千人;内禁则交给少府,增设黄门、中黄门、佽飞等职,都是宦官。
到东汉时,皇宫内“悉用宦者”,士人非诏不得入内,成了独立王国。汉光武帝住在南宫,并在那里去世,汉明帝则迁到北宫。南宫、北宫只隔一条街,但皇太后、皇后都住在南宫。入驻北宫后,汉明帝对外戚大开杀戒,窦氏家族、阴氏家族等均遭重创。
马皇后虽不同意马家亲戚封侯,但允许他们掌握禁军。汉明帝去世后,汉章帝意识到“严猛之政”激化了各级矛盾,且登基后,旱灾、牛疫、地震、蝗虫不断,不得不“每事务于宽厚”,对汉明帝重点打击的外戚也给予优待,给马防等三人封侯,还主动搬回南宫。
汉章帝的皇后即窦氏,窦氏家族自西汉起便不断出皇后。回南宫后,加上马皇后去世,窦、马之争结果分明——马家纷纷因罪罢侯,一支远迁西凉,到东汉末期,马腾、马超以军功立足,一支则成文学世家,以经学家马融为代表。
汉明帝居南宫后,基本被窦氏掌控,外界难知详情。他英年早逝后,窦氏获利最大,窦氏家族后来还暗杀过几位东汉皇帝。汉明帝是不是被暗杀,史料无载。考虑到东汉疫情甚于历代,病死也有可能。(蔡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