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学的发展简史

一、中国古代营养学的发展概况。2000多年前《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365种上、中、下品药,其中上品者大多为药食通用的日常食物。南北朝《黄帝内经.素问》“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世界上最早最全面的饮食指南。其中,五谷:补充营养的主食;五果:辅助的食物;五畜:补益身体的食物;五菜:补充营养的食物。唐朝《千金方》食治篇,分水果、蔬菜、谷类、鸟兽四门,提出用谷皮汤熬粥防治脚气病等。1330年,元朝忽思慧《饮膳正要》成书,是古代营养学专著。1578年,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成书。在记载的1982种药物中,还有植物性食物300多种动物性食物400多种,并区分为寒、凉、温、热、有毒和无毒等性质。

二、中国近代营养学的发展简史。主要分三个时期。( 1 )初建期1913年-1924年,侯祥川出国学成创立营养学、食物营养素分析。( 2 )发展期1924年-1949年(成长时期、动荡时期)成分分析、营养调查、缺乏病。1939年提出我国营养素供给量建议。( 3 )迅速发展期1949年-1965年期)设立研究机构、提出许多营养标准、对克山病、脚气病研究。1952年第一本食物成分表出版。1956年创刊《营养学报》( ActaNutrimentaSinica )(中国营养学会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1958年第一次营养调查。

三、现代营养学的发展简史。1838年荷兰科学家格里特发现了生命所必需的物质蛋白质。1898年提出"营养"名词,1912年英国学者提出“维生素”概念。1929年证明了亚油酸是人体必需脂肪酸。20世纪初总结了热量的测定及计算。1938年ROSE发现8种EAA (必需氨基酸),1930年之后对微量元素进行系统研究。

四、现代营养学研究的两个主要阶段。(1)发现食物中的各种营养素,预防与治疗营养缺乏病与营养不良,以及根据各种人群的合理需要制订营养素需要量或供给量标准。(2)研究如何有效摄入营养素来促进健康,研究与膳食有关的各种疾病,以及如何调整膳食来预防这种疾病。

在营养学科中最重要的综合性成果:膳食指南和膳食参考摄入量。

2016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吃动平衡,健康体重;多吃蔬果、奶类、大豆适量吃鱼、禽、蛋、瘦肉;少盐少油,控糖限酒;杜绝浪费,兴新食尚。

1995年8月,美国科学院医学研究所食物与营养委员会( FNB )发表了DRIS ,代替RDA。DRIS给出了日常推荐的各种物质的摄入量。

膳食参考摄入量( DRIS ):

平均需要量( ESTIMATED AVERAGE REQUIREMENT ) :是群体中各个体需要量的平均值,是根据个体需要量的研究资料计算得到的。

推荐摄入量( RECOMMENDED NUTRIENT INTAKE) :相当于传统使用的RDA ,是可以满足某一群体中绝大多数( 97%-98% )个体需要量的摄入。

适宜摄入量( ADEQUATE INTAKE) :通过对健康人群摄入量的观察或实验获得的。

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TOLERABLE UPPER INTAKE LEVEL):是平均每日可以摄入该营养素的最高量。

2014年6月12日,中国营养学会在隆重发布《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2013版)》,在原有基础上新增3个概念。

首次提出预防非传染性慢性病( NCD )的营养素建议摄入量。“预防慢病"的概念首次出现在2013版《中国居民DRIS》中。PI-NCD是以非传染性慢性病的-级预防为目标,提出的必需营养素的每日摄入量。当NCD易感人群某些营养素的摄入量接近或达到PI值时,可以降低他们发生NCD的风险。

宏量营养素可接受范围( AMDR ):脂肪(总脂肪、饱和脂肪酸,N-3、N-6多不饱和脂肪酸,EPA+DHA)、碳水化合物(总碳水化合物和添加糖)。理想的摄入量范围,其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具有 上限和下限。常用占能量摄入量的百分比表示。

首次提出其他膳食成分的特定建议值( SPL )。SPL专用于植物化合物等营养素的某些膳食成分。当某些慢性疾病的易感人群膳食中这些成分的摄入量达到这个建议水平时,有利于维护人体健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