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要什么?我给你买。”“我想要的买不到”
©️陶理 Hermione
2020.07.14 14:21
含苞待放的花花儿
先声明一下,我没有觉得钱不好的意思,我可喜欢钱了,也觉得财富可以解决许多困难。只是我真正爱的、真正觉得充满挑战的,我已经意识到:
钱根本帮不上任何忙啊。
有太多复杂和变数存在,对智力和情感以及精神力都是很大的挑战,不仅我想做的博士研究是这样,我想珍视的情感也是如此。
我的朋友都知道我从2018年在伦敦过生日开始,我就拒绝收礼。有两个很现实的问题:
第一,保存难。在异国搬过一次家后真切能感受到极简主义生活的美好,朋友送的礼物搬家时有些可能会不甚遗落,有些可能是真的虽然是个美好的祝福和寄托,但确实对我来说没有那么需要,而我一向信奉的就是不是真的需要就不要买,所以我自己堆的乱七八糟杂物还好,礼物我是真不好意思乱放;好在我的朋友大都非常通情达理,在我解释过后,基本上不会再给我送任何需要我好好存放的礼物了。毕竟,朋友们也都知道我的记性可不太好。
第二,送对难。你在朋友面前展现的面毕竟有限,有的时候还是存在会错意的情况,所以送礼这件事,真的是即使非常亲近的朋友,也很难送到心里去。但心里话还是可以好好说出来的,所以我还是蛮喜欢也很珍视过生日的时候,能够收到朋友们寄来的卡片与发来的消息。在意我的朋友也都知道,我是那种收到生日快乐,可能会问“你觉得什么是快乐?”、“为什么生日会快乐?”的奇怪的人。所以能长久和我保持友谊关系的朋友也都会详细表达。
不过,今年我可是一个公开自己收礼要求的成年人了。
我长大了。
我今年的成长就体现在我厚着脸皮理直气壮地去和内心名录上的朋友要礼物。我的朋友们虽然不多,但还是对我来说挺够的,都很值得我珍惜,都有我希望能够有的品质。除了今天新晋升级当妈妈的一个好朋友说我们预约明年交换之外,几乎都是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我的请求。
我提出的请求是我们先在我生日前自己写自己的个人成长史(有的朋友理解为教育自传,有的朋友理解为个人经历,我觉得都是可以哒~),然后在生日那天可以交换看。这个交换没有必要所有都一次性全部袒露给对方,分享自己觉得可以分享的、希望对方了解但对方之前并不知道的内容就好。
不过在自己给自己写的时候,我还是会建议朋友是要全部写的,无论好的坏的,只要是对自己有影响的、有触动的人生经历,我都会建议朋友写下来给自己。觉得不愿意告诉给任何人,那你就不用给任何其他人看,但既然是自己的人生经历,确实给自己带来感触就写下来,形成文字记录与思考。
©️陶理 Hermione
2020.07.13 07:39
Cornflower 蓝色矢车菊
和我一起都在看《乘风破浪的姐姐》这个综艺的朋友都知道我有一个意难平的表演就是第一次公演的 Beautiful Love,在演唱结束的时候,每个人对于Beautiful Love的定义都用手写的方式,投影出现在了屏幕上。
如果没有看过这个表演的还是很建议带着你对爱的理解去看一下。
我原本要在这里放我存的五张截图,但想了邮箱,还是让你对美丽的爱先多一点你的定义和想象,而不要被她们的答案限定住。
这样的问题,“你觉得什么是美丽的爱 beautiful love?”、“你觉得快乐是什么?”、“生日为什么要快乐?”在我看来,如果被问到的人能够真诚地尽力去表达自己,就不存在对与错,而这一份真心与诚意,是没有办法用金钱和标准去衡量的,也没有必要用这些去衡量。
我之所以会讲这些是因为我发现你给一个内容或概念做了你的定义之后,你才能够开始去审视自己的理解,才能够去延展自己的思考。所以我会希望我和我的朋友们都有一个契机,通过回忆自己的人生成长史,去认真地来看看自己给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定义。自己又已经做了哪些事情来给自己一个定义,这个定义是在帮助你成长,还是限制你的发展。
这样一个回顾与挖掘的过程,是没有办法找人代劳的。其他人通过再多的观察与理论滤镜去看你,所看到的也只是你展现出来的那一面,还有许多不同的面出现在你的人生里,很少有人看到,甚至除了你没有人看到。但当你写下来的时候,就不太一样了。
就像哈利波特里面的冥想盆一样,你把自己的一段记忆抽取出来,你并没有失去这段记忆,反而你多了一个从另一个时空来观察、思考这段记忆的机会,你可以在你觉得舒服的情况下,邀请你值得信任的朋友一起不做评判地来观看这段记忆,来思考现在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未来如果再有类似的事情发生,你可以怎么去处理?如何去预防?
©️陶理 Hermione
2020.07.14 14:20
已经开放的番茄花
在阅读《跨越边界的社区》这本书时,我有四句在不同页面的摘抄,在这里“断章取义”,可以由读者去试着赋予新的意义:
我们只能在和对方的互动中认识对方。
不真正卷入对方的生活,你就只能靠自己过去的生活经验来想象着解释。
你在对方心中如果是一个模糊的形象,你很难清晰、深入地了解对方。
你真正要了解的东西不是问出来的,而只能在对话和互动中引发出来。
尽管作者的本意是在提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但我们在日常与自己想要珍惜的人相处时,难道不是这样的吗?我们总是说着让我们多一些对彼此的理解,但真的有那么多的东西是可以“默会”的吗?所谓的心领神会,如果没有真的好好对话过,是否一直就是“美丽的误会”?
我从读博士以来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别人以为我都懂,而我最经常出现的就是“我不懂”、“我没有答案”、“我也不知道”。我的合理预期是随着我自己越往前走,我会发现自己对越来越多的事情都是“不懂”、“没标准答案”、“不知道”、“不太有把握”。但有一点是越来越明确的,我越来越不介意抛出问题来询问,也不介意自己会给不出答案就摆出权威的样子不懂装懂。
在我列单子去找朋友索要生日礼物(先自己写个人成长史,然后可以交换一部分彼此看),我就发现:诶,我的朋友们好像也都有点相似之处。即使彼此之间素不相识,但在这些人身上都出现了相近的品质。我也就越发好奇我对朋友们的观察,和朋友们自己对自己的观察,会有什么相交之处吗?
期待,期待得不得了,每天都兴冲冲地自然醒~
最后还想说明,我有觉得很想继续深入去了解但这次并没有发出邀请的朋友,这只是个人关系感觉上的亲疏而已。我会有你再怎么忙都得理我的密友,也有那种觉得有幸认识你真好、无事就不打扰你修行的朋友。
我想每个人都只能在人生中维持有限的亲密友情关系,我也是这样,只是个人的选择倾向,很多时候友情没有更进一步或者甚至消失了,都不是说明你这个人就不够好了,只是你们之间的友谊小苗没有开花,或者还不是时候。
总之,我就很开心~很开心自己走出了一步,提出了我的请求,也得到了真诚的回应。很感谢愿意花时间对待自己和对待我的朋友们!
也很期待看到这篇推送的读者,可以自己试试写写自己人生历程,也邀请你的密友或者家人来试试。当然,我作为一个对人保持着好奇心的社会科学领域研究者,也是很乐意看到不同的人生故事的,但我想能够对你更了解的身边人更加适合和你一起到你的“冥想盆”里看你。
好了,今天就先这样!
我去写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