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马拉松,商业的盛宴!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跑步这项运动在我国普及起来。稍微有点运动医学常识的朋友也应该知道,人类长时间奔跑对于身体的损伤有多大。就人体构造而言,人类实际上是不太适应于处于跑步状态的,这是因为我们经过了数万年来的进化所导致。即便如此,也有许多的朋友加入了跑步的队伍,认为跑步是最适合人类的健身项目。同时,又加之科技的进步,触发了各种跑步APP的崛起,不明就里的朋友从这些APP里面获取了各式各样的跑步鸡汤,让跑步这项运动成为一个大众普及的运动方式。
2017年有一组数据显示,现今跑步损伤发病率高达10-20%!但是,伴随着马拉松长跑、健步走等运动在在民众中的走红,运动带来的伤害发生率日益增多。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的专家曾说过:过度跑步会给人类的腿脚带来“不堪承受之重”,但是过度治疗也会给你的膝盖造成“无法忘怀的痛”。
这是什么一个概念呢?根据相关机构在某城市的一个区域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参加跑步、健步走等全民运动的占到了总人群的38%。按照发病率计算,跑步运动损伤人群至少也达到10%的占比。根据这项数据的统计,假设在有限的诊室空间中,因为跑步运动损伤的年门诊量可能最低也达到了3-4万人次。跑步这项运动很显然已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异常突出而普遍的全民健康威胁。这不禁引起了很多人的疑虑,跑步,如果真的能使人健康,那为什么还会有人因跑步带来的“运动之痛”呢?
究其根本,是来自许多朋友对于跑步这项运动的认知差异!跑步运动能迅速在我们国家发展,首当其中的是跑步推动者无限放大了跑步的好处。当然,跑步对于人体健康而言,的确有很多益处。比如:提高心肺功能、预防血压升高等!可是,灵长类动物并不擅长奔跑,因为我们的四肢功能更适合于爬树。并且,人类的两足行走的支撑结构不够稳固,长时间奔跑对膝盖磨损很大。但凡跑步爱好者都知道过度跑步会引发髌骨炎之类毛病,而髌骨一旦磨损几乎是不可能再生。虽然,马拉松运动员可以通过训练来超越人类跑步的极限,但是这种行为对于人类而言是极其危险的。要明白适当且科学运动,可能会让身体获取常人所没有的健康。可运动的本身,特别是竞技类运动,本质上是带有损害身体的属性,即便这种损害很小,但通过我们的日积月累可能会在某个临界点而爆发出来!
其次,跑步这项运动并不是像其他运动一样,需要大量的基础训练才能进阶到某个层次。跑步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而言,是一项普及性运动,任何状态及场景下都可以进行。换言之,跑步给人的感觉是运动效果好门槛却很低。可事实并非如此,跑步运动的推动者往往不会告诉你,跑步运动特别是马拉松跑需要多高的身体素养!即使是平时的长跑训练,也是有很高的专业要求的。前面我们也说过,由于人类的身体构造,跑步这项运动对关节和韧带是会带来巨大的损伤的,甚至是不可逆转的,很多人是在膝盖半月板被磨没了、足底筋膜炎走不了路了,才知道长期跑步不是一般人瞎练的。
实际上,过度的体育锻炼不但不能延年益寿,反而使人多伤、多病、早衰、短寿。普通人接受训练后有没有可能挑战马拉松?回答是:适合马拉松运动的人是少之又少的!很多体格优越、万中挑一的运动员都承受不了这项运动。据统计,马拉松运动员死于心血管疾病的比例占77.5%。1956年奥运会万米冠军、苏联功勋运动员库茨死于心脏病,很多非常杰出的著名长跑运动员都在不到50岁时死于心脏病,尽管他们的心脏原本也特别优秀。
其实在跑步圈里面一直流传着这么一句鸡汤“生活本来就是一场马拉松”!在对于生活处于低谷的人而言,这句话的确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然而,也就因为这句“丧心病狂”的鸡汤,成为跑步者们的集体情绪。这种情绪温暖着他们,也温暖着如今的全民跑步热潮。它已经被这个时代包装成一种很酷的生活方式了!
随着现代都市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开始通过群体性、互助式的慢跑训练、马拉松比赛,来追求一种更为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和个人形象,这无疑对这类人群更好地投入工作和生活大有裨益。毕竟,跑步没有太多场地器械要求,没有性别年龄要求,也没有时间限制,天气因素也可排除,下雨天可以在跑步机上跑。只要备有几双合适的鞋子,在各种较为广阔的场地上都可以进行,速度可以自己调节,自由度极高。
当然,这种现象绝大部分是来自在某些商业机构过度营销的洗脑!当各种营销号开始给你灌输“坚持”、“质感”的时候,人们开始上瘾,就像各种发烧友一样,装备越来越高端,特步赞助了十几场马拉松以后,推出3个周边跑鞋,同年营业额增长了10%,耐克在大中华区的订单量上涨了22%。围绕着产业链的核心层,除了刚说到的体育用品,还有上游制造、媒体、中介、房地产、会展等周边领域,这是一个庞大的利益网络。
总而言之,这些被带起来的跑步运动爱好者们,恐怕只是一批被洗脑成功的半吊子炮灰。他们大多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收入也不错,这些中产阶级急需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实现对生活方式的健康转型。加上跑步门槛低,任何人都可以参与,于是商家和政府合谋,机智地抓住了这一点。从早期邀请王石、潘石屹等明星参加马拉松,成功树立了马拉松的高端形象。马拉松被塑造成了一种中产的生活方式。
“成功的人,再忙也要跑步”,“跑步,只为真正的生活”,这些加工后的跑步文化非常巧妙地迎合了受众的需求,成为了精神消费升级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社交化媒体的推动,让跑步变成一种可以分享的社交方式,记录健身数据、定制训练计划、相互点赞、约跑等让跑步乐趣陡增。每一位跑者都会十分愿意在微信朋友圈和运动App里“打卡”秀跑。这不仅仅是一种炫耀心理,更是对人性的控制,因为一旦'晒’出来了,就一定要坚持下去。
对于推动者和赞助商而言,马拉松还是一个不会赔钱的项目。按照国内体育产业的规模已近几千亿来估计,这块大蛋糕里,跑步市场占据了1/8,而跑步产业链最核心的就是体育竞赛表演业,马拉松自然扛起了这把大旗,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涌入,加上可观的收入,举办的低门槛,马拉松赛事就一年比一年多了。如果你对马拉松有多赚钱没有概念,我们以美国为例:一场赛事的收入电视版权占40%,赞助商30%、票房20%,其他来自赛事纪念品,约占10%。还且不说运动员的高昂的报名费,说回国内,香港上市的智美公司年报显示,杭州马拉松成本1200万,收入2000万,之后智美还承接了广州、珠海、深圳几个城市的重头比赛,那么一场赛事到底赚得多不多,大家心里也有数,而事实上,有专业人士估算,近三年所有的马拉松赛事运营收入超过百亿。
还有就是,体育运动品牌获益方式!其中以跑友们全年性的训练参赛周期、数百万人次的参与规模以及众多跑步俱乐部、运动装备、App产品所构成的商业闭环等为主,让跑步成为体育产业新的“蓝海”。通过调查,很多跑友对运动装备的选择颇为讲究,代表性的说法是:“合适的装备是科学跑步的第一步”。
假设:能掏出三位数的报名费的跑者,在装备方面也是烧钱的主,一套完整装备几千上万非常正常,权威杂志《跑者世界》的一篇文章估算:一个美国跑友一生在跑步上的花费由俭入奢分为14358美元、56942美元和212872美元。而中国版:节俭型要14100元,普通型243000元,土豪型要1101900元。当然如果你表示可以光脚跑,那我也不能说什么。
政府之所以支持马拉松赛事,其目的是想通过举办马拉松赛事,带来了旅游业的发展,城市形象的提升,人心的凝聚。马拉松是一场盛宴,它是城市狂欢节,政府当然愿意当推手。
现代人应当具备最基本的常识和判断力,商家告诉你成功人士爱跑步,然而跑步对于业余爱好者而言,本身就具有非常大的危险性。即便是让你赋予跑步再多的意义它还是跑步,不会变成其它的玩意儿!适当的跑步能让人身体健康,那么,每天都在社交网络秀20多公里跑程的朋友可要当心了,因为你正在拿自己的健康来换取虚拟世界的那点卑微的荣誉感!最后,如果说我们的心脏会说话的话,我想它一定会把过度跑步的人告上劳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