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静——有效学习的第一要素
要想学习有效率,甚至高效率,学习者首先要做到的是心静。对此,许多典籍都有论述。
《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几句话把静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论述得很透彻。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也说:“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
当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也认为静对学习很重要,他曾写过一篇专门谈“静”的文章,对静在人生修养和成就事业上作用论述得很充分。其中有这么一段,摘抄在这里,与大家共享:
静的修养不仅是可以使你领略趣昧,对于求学处事都有极大帮助。释迦牟尼在菩提树阴静坐而证道的故事,你是知道的。古今许多伟大人物常能在仓皇扰乱中雍容应付事变,丝毫不觉张皇,就因为能镇静。现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你站在这潮流里,自然也难免眼着旁人乱嚷。不过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你多在静中领略些趣味,不特你自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们看着你也快慰些。
由此可见,静在学习做事上的重要性。从朱先生的这段话里,我们不难看出,凡学习者必须讲静。心静则空,心空则灵,灵则利学。学习者如果心浮气躁,欲望滚滚,则学习就不能专心;学习不能专心,要想在学习上取得成绩,就只能是妄想。
静在学习过程中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心静呢?
笔者以为,最关键的是学习者要加强自身的个人修养。从我们前面引述的前辈名人的论述中,读者诸君不难看出,要做到心静,关键在自己的主观努力,不在客观环境。在这个方面,人们常常存在着一个错误的认识:一提到心静,不由自主地就会想到和尚道士所处的名刹大山,认为只有在象这些和尚道士一样的环境中才能达到心静。
其实,这种看法是把静归因于客观环境,从而为自己不愿做主观努力所寻找的一种托词。事实上,对任何一个人来讲,为了学习而去出家,这不但在古代绝少有之,在现代则更不可能。
不仅如此,现代社会的发展,还使我们所处的环境日益远“静”而去。因此,如果一个学习者不做主观努力,不加强自我修养,则静永远与他无缘。
对此,朱光潜先生在他的那篇著名的《谈静》一文中也说得很清楚。他说:“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你的心境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朱先生的这番话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要想让心静,不在客观环境,而在主观修养。
现代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为了适应这个社会,人们不得不把一生中的许多时光用来学习,但是,要想学习有效率,乃至高效,学习者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心静。只有心静,我们学业才会有成;只有心静,我们的事业才会有成;只有心静,我们的人生才能辉煌。最后,抄录一首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颢写的《秋日偶成》,与各位共勉。这首诗是: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