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又到周四啦。
上周我去北京出差,见了一个创业的朋友。我这朋友很厉害,他战略能力超强,总是能在风口来临之前把握下一次契机,几轮下来公司规模越做越大。我和他讲了上周在《记录创业以来第一次失败》中说的情况,他给我提了几点建议,我觉得无论是对于个人成长还是小公司创业来说都非常有用,会帮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来分享给大家:
从0开始进入一个新领域成为专家的方法,叫做“刻意练习”。这个理论我在2017年写学习方法的时候和大家分享过。简单来说,就是先找到一个领域的“杰出人物”,观察这个人和这个领域的普通人有什么差别,再去模仿这个人跟普通人不一样的部分,等模仿已经熟练了之后,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自己的改进和创新了。就像一开始学习绘画先从临摹开始,学习写文章要先学着仿写,其实做一个新项目也是同样的。先去看这个行业哪些人成功了,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找到一些自己认为“可能是他们成功的因素”,再去验证是否真的是这些因素在起作用,等到自己对这个行业非常熟悉了再创新和改进。这里其实有两个关键变量,第一个是你选的这个“杰出人物”,第二个是你自己模仿的过程。我在2018年参加一次线下课的时候被植入了一个观念,叫做“选对赛道很重要。”选错赛道,就好比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家传播的主场都已经在短视频了,你还坚持逆势而行去报社找工作,日子恐怕不会太好过。但什么样的赛道才算“好赛道”呢?满足什么样的标准,就可以认为这个赛道“好”呢?当出现什么样特征的时候可以放弃呢?当时讲课的老师并没有说,就只是说让我们去尝试、尝试、再尝试。他说,当你打算进入一个新领域的时候,可以先看看有多少家公司做成这件事了,他们一年都赚多少钱。如果这个领域已经存在好几年了,但只有一两家公司做成了,其他公司基本都没听说过,说明这事情比较难做,你要入场就得先去交学费,花大量时间验证失败。如果这个领域成功的人特别多,连最近刚成立两三个月的小公司都能做成,说明这个领域机会非常多。比如说我之前选的B平台,其实我之前调研的时候没找到很多“做的相当成功”的公司。这个时候如果我坚持打算去尝试,也只需要花2个月验证一下就可以了,而不是在这个新业务线上耗5个月都没成果。类比到个人成长,如果你想要转行、跨界,重新开始做一件事,先去研究你选的这个品类有多少人成功了,成功到什么程度。如果你调研了一圈,发现你要转入的这个行业收入不高、大家都很辛苦也没什么前景,也许可以考虑换个行业。当我们对一个行业了解不多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刻板印象有一些并不真实的认知。比如说前段时间有个妹子跟我说她想要转互联网行业,去大厂工作,觉得非常有活力、非常新鲜。恰好我认识几个朋友在互联网大厂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我听到的却是另一种声音,他们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感到迷茫,发现升迁无望且工作也趋于同质化,也在寻找职业发展的新方向。不要怕多花时间在“选赛道”上,一定要多去做一些调研,这样可以大大减少试错时间。我们在探索新业务的过程中进入了一个误区,就是过度追求“创新”。当我还是自媒体博主的时候,同业竞争是广告客单价的竞争,要想让自己单篇广告收入更高,就要努力写文、涨粉、涨阅读量;但同时,还要对抗文字平台自然流量下降。我觉得天天写文太辛苦了,而且阅读量一波动自己心情也跟着一惊一乍的,不想再内卷下去了,于是跑去做了中游——MCN。这是是跳出自己当时身份的一次创新。但通常MCN不参与内容生产,大部分费用要给到号主,这就导致成本非常高,要想维持好的现金流,得解决客源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要多去跑商务认识甲方爸爸让他们多多下单。但跑商务不是我最不擅长的事嘛……于是我做了供应链改进,建立了“培训——人才——品牌公关”的闭环。简单来说就是,写作课培养出来的学员给品牌公关业务线供稿,解决品牌公关线内容生产;同时培养出来的学员赚到了钱,更乐意帮我口碑传播。这个是在做业务期间对商业模式的创新。所以我理所当然地就觉得,“创新=成功=现金流”,而忽略了一个大前提——那就是我之前的两次都是恰好选择了正确的赛道,做的又是我擅长的事。刻意练习有四个步骤——找杰出人物(选赛道)、观察区别、模仿、创新。其实是因为前三步用的是我们以前多年的积累,直接从第四步开始了,看起来才是“创新=成功”。但进入一个新领域,我在对这个领域一知半解、连基础的流程都没摸清楚的情况下就开始想着创新,emmm怪不得花了那么长时间没做出来成果。不管你是个人想要转行进入一个新行业工作,或者是自己有创业的想法从零开始,一定要老老实实按照刻意练习的四个步骤来。多花一些时间在“选赛道”上,去找那些已经被验证成功的事,先从模仿开始,而不是“市场原本没有需求,我来创造一个全新需求”,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如果在大公司工作的话,很多公司其实都会给尝试的机会,比如一个新项目花2个月去验证,如果做出成果了就继续,做不出成果就放弃,这样对于个人来说也没什么损失。一定要去“折腾”,去见识多一些项目,能力正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的。最近几年从《三体》中衍生出来一个词叫“降维打击”,就是用A行业已经非常成熟、高度内卷的策略,放在比较少有人用过这个策略的B行业中使用,就可以吊打同行。比如说很多线下实体店是不会运营私域的(简单来说就是加微信线上成交),但私域其实在微商中已经相当成熟了,这时有个实体店主用起来私域那一套方法论来成交,营业额会迅速超过那些仅靠线下店来成交的同行。还比如传统的保险代理人是线下跑业务、拜访客户,运营成本高导致费用高,拜访的人数也十分有限;这时候互联网保险的出现就是降维打击,通过自媒体投放,相比传统代理人上门拜访、转介绍的获客人数,也是数量级的获胜。新媒体行业有个好处是它可迁移性极强,可以嫁接到各种已经成熟的行业中,成为一家公司的新部门,或者成为一个事业部的独立模块。所以接下来我打算还是多花一些时间再多看一些项目,一来旧业务线只是在走下坡路又没完全消失,还是可以继续做的;二来是别人做成功的事我也未必做得来,还跟自己手里的资源、自己的性格、所处的阶段有关系。4年前,我用下班后的时间探索到新媒体行业,找到了这把开启我新的人生的钥匙。我当时积累第一批粉丝是靠写学习方法,那时刚刚毕业不久,自己上学多年的宝贝迫不及待想要分享给别人,连电力电子和电机学的笔记都祭出了。但现在的我已经工作5年了,其中自己创业的时间就占了2.5年,日常是跟大厂PM打交道、跟创业的朋友聊公司经营。之前就有小伙伴建议我去视频平台再接着讲学习方法,曾经因为这些内容起步的,换一个平台应该也可以。真的非常感谢大家的建议,但是我真的做不到了。让我再回去写“学习方法”,我已经写不出来了。我没办法“对着镜头把当年写的文章录制成视频”再成为一个新的视频博主,是因为我已经不是那个学生的状态了,也没办法创作出当时那种状态之下的内容了。换句话说,当时我感兴趣的事情,现在已经不感兴趣了。要是让我聊聊创业,或者下半年上学之后分享一些MBA知识,跟新同学相处的乐趣,讲讲结婚之后的生活,这我还是乐意的。我可能还需要再花多一些时间来找适合这个阶段的我做的事。也希望大家在探索“未来”道路上不要迷失,有时候别人做成功的事不一定适合我们自己,曾经做成功的事也不一定适合现在的自己。选赛道的时候也可以顺带看看你选的那个“杰出人物”,他们的生活是不是你想过的。比如有一些成功的创始人特别自律,而且超级努力,早上5点多起床,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无休,平时也很少时间和家人在一起,这个我就做不到。无论给多少钱都做不到,没有休息时间我会超级委屈的。而且我不是早起星人,8点之前起床毁一天。我的理念是,创业也是为了自己和自己能够影响到的人更幸福地生活,我不愿意以牺牲享受生活为代价。不然我会觉得自己变成了工作的奴隶,我不开心。我必须得留出时间来撸猫,跟老公一起看电影,过几个月回趟老家看看爸妈,和朋友出去玩,包括写写这个“一点都不垂直”还不接广告的公众号。但对于有些人来说,工作就是生活,是全部乐趣的来源,他并没有觉得自己在加班,他就适合找这种“努力自律”的创始人做标杆人物。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启发,帮喵点个“在看”,可以动动小手让更多人看到喵~感恩~如果想围观喵的朋友圈,或者有什么悄悄话想和喵说,可以加这个微信号哦(如果加过喵其他微信就不用重复加啦)~
01 | 记录创业以来第一次失败
02 | 我花了近10年时间,终于走出了「与父母和解」的第一步
03 | 为什么有的人一开口就让人不舒服?
04 | 这周见了几个三年前的同事
05 | 五一之前,我找了个适合踏青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