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你一声张伟,你敢答应吗?

                          全文共2380字,读完约需6.5分钟。

文/诗来

近日,公安部户政管理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有将近30万人叫“张伟”。

有意思的是,在这30万人里,还有不少女性。似乎人们现在取名字越来越中性化了。

张伟这个名字呢,简单好记,遂成为不少家长取名字的首选。而且,“伟”这个字无论出现在任何语境,都是一个褒义词。

我记得高三快高考前体检时,班里有一位男生叫“张喆”(为了保护隐私,此处不用他的真姓)。

平时我们都喜欢叫他“张吉吉”。

体检时,医生看到名单,喊道“张……张……张什么这是?这个字是啥?”

后面有人小声说:这个字读哲,第二音。

医生不太高兴地喊道“张喆~~~”,一边喊一边说:“怎么取了这么个难念的名字,男孩儿叫张伟、张鹏多好,简单好念。”

那是还是2007年,至少从那时起,男孩取名叫“张伟”,简单好读,就已成为很多中年男人的共识了。

张伟是好记,可是叫张伟的太多了,难免没有个性;再说,重名率太高也确实是一个麻烦事

这个叫张喆的同学高二就和我一班,当时每当有老师不会念他的名字时,他自己偶尔会小声说:读zhe,第二音,陶喆的喆。

老师抬头问:陶喆?陶喆是谁?他是干什么的?

你当然无法进一步向老师解释说:陶喆是一个台湾的流行歌手。

于是,人家本来好好的一个名字,非要被逼着改成“张伟”“张鹏”,似乎不这样就是和老师们过不去。

中国社会严格来说是没有文化的,这不是说中华文明的文化底蕴不厚重,恰恰是因为它太厚重了,导致它的门槛非常高,以至于绝大多数普通百姓不了解身边的文化

这也是象形文字文明的通病,相比来看,字母文明的社会就好得多。比如英语社会,只要掌握了26个字母和常用的单词,基本就能推出某个词的词源演变,从而了解这个国家的文明演变史。

研究中国历史一定要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中国古代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农业社会,二是中国古代是一个文盲社会(99%的人都是文盲)

这两点共同导致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古代的文化虽然灿烂,但它和普通百姓几乎没有半点关系。

因为是农业社会,所以绝大部分人都是农民,尤以贫农、佃农居多。这个世界历史上最庞大的农民群体,对于文化是不关心也没精力关心的,因为,每天辛勤劳作、种地干活已经耗尽了他们的几乎所有精力。

要知道古代的税率是很高的,加上各种苛捐杂税,可以说绝大部分农民辛勤劳作了一年,仍然难以保证每天都能吃饱饭,饥一顿饱一顿是常态。

正因为如此,所以古代农民遇到过年、中秋等节日都会非常兴奋。很简单,中秋是收获的时节,终于能吃饱饭了;而过年是在冬天,过完这个年就意味着春天快到了,播种的时节快到了。

一个是收获,一个是播种,对于古代贫农来说,人活着没有任何事比这两件事更重要

这说的还是平常情况,一旦遇上天灾人祸,除了大批大批的人活活饿死,没有其他更好的结局。

你可能想问:如果某个地区遇上蝗灾歉收了,农民们可以去邻近的地区逃难啊,怎么会都活活饿死?毕竟地是死的,人是活的啊。

说这些话的人显然误解了中国历史。

一来朝廷严禁私自逃难,二来,绝大部分农民过的都是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在长年的营养不良的生活折磨下,根本没有力气逃难


如果你读过刘震云的《一九四二》就会明白,逃难,是万不得已的做法。因为农民很清楚,在饥寒交迫的逃难路上,只会让人死得更快。

显然,处在这种生活状态的农民,没有兴趣和精力去研究文化,去品读杜甫的诗、白居易的词、董其昌的书法。

说白了,文化这个东西,一开始就是为“有闲阶层”准备的。只有吃饱喝足了,不用长年累月下地干活的人,才有心情坐在那里悠闲地谈文化

再来说汉字。汉字是人类文明史上极其伟大的发明,但它的学习门槛太高,导致普及率一直很低。

农民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99%的群体,而这些农民几乎全部都不认识字,这就意味着古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文盲社会。

因为都不认识字,所以生产力没法进步;因为都不认识字,所以一切劳动经验和历史只能靠口头相传。

注意,“靠口头相传”,这几个字很关键。

我们知道,人都有感情偏好,同样一件事,从不同人的嘴里说出来,效果完全不同。

而且,同样一件事,经过不同人的口头传播,往往会衍生出不同的版本。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劳动经验这个东西是和寿命成正比的,一个农民活得越长,他积攒的劳动经验越多。

因此,在中国文化里面,一直非常强调尊重老人,所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是也。

甚至于,在中国文化里,凡是和“老”字沾边儿的,都是褒义词。比如老大、老师、老实、老者、老道……

而姓氏这个东西,也典型是这两个因素作用下的产物(农业社会、文盲社会)。

首先要明确的是,姓和氏在周朝时期都只用于贵族阶级,平民既没有姓也没有氏。

姓起源于母系社会(姓者,女生也。意思是所有人都是女人生出来的,女性是社会的领袖,负责整个族群的传续问题),而氏起源于父系社会,姓是一个族的族号,而氏是姓的分支。所以你会发现西周时期的大姓诸如姜、姬、姚、姒都有一个 女字旁,这也可以说明人类是从母系社会发展来的。《说文解字》:“姓者,统于上者也;氏者,别于下者也”。

姓是怎么来的?人们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在原始蒙眛时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

秦汉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场合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有严格规定,汉代以后,姓氏不加区分,姓氏合一,统称为姓。

我们今天所用的姓,其实是氏

比如张伟这个名字,“张”其实是他的氏,而不是姓。至于他姓什么,已经不可考了。

简单一个人名,里面就能考证出中国文化的诸多渊源,你能说中国文化不厚重?

只不过,这种文化厚重则厚重矣,但门槛太高了,今天的人们既不认识甲骨文也找不到自己家族的详细家谱,于是只能不了了之。

于是,他们觉得简单好记才是王道。于是,虽然全国已经有30万人叫张伟了,但我相信还有家长准备给孩子取名叫“张伟”。

就在我写这篇文章时,又一个叫“张伟”的人可能已经出生了。

张伟,你好,我也叫张伟。

┱ 精彩回顾 
—— —— ——

或许,有1亿多国人根本不配看春晚……

放心吧,郑州的房价还是被低估了

复旦大学II请不要和我谈梦想


“随手写,随心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