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5期】5203 厂 马新林 — —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朱建华

感谢您一直以来对西北三线的关注及赞赏鼓励

西北三线

微信公众号于

2017年3月25日

由762厂子弟正式开通

感谢关注本公众号

敬请

弟兄姊妹

多多帮忙

推广宣传

西北三线

5203厂

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朱建华

马新林

2018-06-09

凡是一篇能感动社会、激励他人的作品,必定先感动了作者自己。

《巴山蜀水“三线”情》骄傲的上海“三线”人一一记孝老敬老的道德模范朱建华一文就是这样一篇佳作。故事本身感动了王春才老先生, 王老再把它写出来,树立起一支启迪社会、引领社会、尊孝敬德的公共旗帜,以此弘扬社会积极向上的美德。
      这篇文章深深感动着我。
      朱建华老师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壮丽的三线建设事业,把自己生命中珍贵的 20 多年拿来陪伴、孝敬身臥病榻的今年 91 岁任寿娣 母亲。直到目前,她还在以自己对社会的热情,温暖着周围的人们。
      她是上海人。上海大都市的繁华喧嚣,没有触动她根植于三线建设,布绿于贵州大地的那颗朴素的心。
      她是“三线”人。她把三线建设的精神展现、发扬到一个崭新的 境界。
      她说:“人的一生可以错过很多东西,但万万不能错过回报父母 养育之恩的机会…”。语句那样的朴素,却是朱老师的肺腹之言,仔 细揣摩,则是字字珠玑,是人生敬孝的最高礼赞!人生何其短,20多年的耗时,她的头发过早的花白,她身体有恙,心脏不好,患有头晕病。人生何其长,20 多年的日日夜夜,重复着给母亲洗脸,刷牙, 清洗囗腔,拍背 200 余下,吃喝拉撒,打针输液…等别人难以承受的 身心磨难,而她毫无怨言。我相信她苦恼过,流过泪,但从未后悔过。难怪刘洪浩导演深有感触地说:“假如此事发生在其他人身上,问问自己能做到吗?”这是对当下世风的诘问,世人有勇气回答吗?
      但朱老师的优秀事迹得到了社会的公认,受到了社会的尊重。社 会给予她很多荣誉,她当之无愧!

(上图:马新林向朱建华赠送自己创作的长篇小说《青春牵着童年的手》。 )

有病行动不便的老人,别人家里缺了什么,需要啥,什么日用品坏了要修理,哪家的孩子要关照,这些在别人眼里很不起眼的小事全搁在她心里。
      我和她同龄64岁,巧得是都在三线企业干铣工、技师,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理事,这更拉近了我们谈话的距离。更让我钦佩的是她还是全国铣工行业的优秀技师。这在男性主宰的技术行当里是非常了不起的。
      她是贵阳市乌当区人大代表。曾荣获贵阳市“孝女之星”荣誉称号,获得 2014 年贵州省第四届“明礼知耻.崇德向善”孝老爱亲道德模范提名奖。她的优秀事迹传诵在广袤的贵州大地,贵州省内各电视媒体、纸 质媒体都曾做过专题报道。
      对于荣誉,她非常低调,我在一次微信问候中表示她是我们三线,乃至国人学习的榜样,她谦虚地说:我还做的不夠。在世风日下的当今社会,在国家进入老年社会的今天,社会上不敬不孝老人,老人生活举步维艰的事件屡有发生。我们都会进入老年,都会需要社会关注的一天,社会急需敬老孝老传统美德的回归, 急需敬老孝老的道德关口有人把守。
      朱建华老师做到了,而且做得非 常出色。朱建华老师为我们、为这个社会做出了表帅,做出了榜样。 这个社会需要千千万万个朱建华老师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 才能形成一个尊老孝老的良好风气。当我读完这篇文章后就有了以上感言。然后就有了被王老献身于三线建设和三线建设研究,关注“三 线”人,挖掘三线建设精神的传承,把生命的烙印镌刻在三线建设的丰碑上的精神深深打动。

向朱建华老师致敬!

祝王老身体健康,功德延续!

原甘肃 5203 厂职工:马新林

追忆彭总“三线”岁月  世代铭记“三线”精神

《巴山蜀水“三线”情》 

作者简介:

王春才,江苏建湖人,1935年生于苏州。1952年建湖中学毕业。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毕业于扬州工专建筑专业,同年入川投身大西南建设,先后担任国务院“三线”办局长、国家计委“三线”建设调整办公室主任。著有《元帅的最后岁月——彭德怀在“三线”》,曾主编《中国“大三线”报告文学丛书》《“三线”建设铸丰碑》《中国“大三线”》《航程》等书。现为中国作协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分会副会长,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大型纪录片《大三线》总顾问。

2018

西北三线

三线精神 永放光芒

恭喜“秦之三线”

成功更名为“西北三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