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溪这个明清临水建筑和漫长的古街、古老的小巷里,需要一块一块上木门板的老店铺鳞次栉比。可是,街上的游客却不多,很多店里的生意比较冷清。
临街的当地特色小吃还是有点生意,游客总是要来尝尝新的。
一家木雕作坊开在临街,师傅聚精会神,古树错节正在一块老木料上成形。
中市街阿四马的粽子很有名,每天都要接受客人的预订。
旁边还特意将2014年《太仓日报》的报道制作成一块广告牌。
咸鸭蛋黄鲜肉粽,多种口味味道好。吃阿四马粽子的多是回头客。几钿?八块。
在阿四马粽子店的隔壁,是一家竹编作坊。
店面是公家的,老师傅通过优惠招租在这里经营。
老师傅背后的墙壁上,挂着名人题词和与名人合影照片。
对面的竹橱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精美竹编制品。
里边廊道壁上,挂着一些日式灯笼的竹编骨架,那是等人来收购出口的。
老师傅正在编织菜罩,从破竹到制成品,需要许多工序,全由他一人完成。
老师傅年纪大了,整日劳作,不免叹息:现在的年轻人不学这门手艺,以前带过的几个徒弟也不做这一行了。
看来,这一行真的是要面临后继乏人了。从老师傅身后看向门前无人走过的中市街,老人花白的短发与黝黑的身影,显得的点形只影单。
墙壁高处画框里“竹匠留世”四个大字 ,是著名国画家汤利平的题词。但如汤先生所愿,能有更多竹匠留世。汤利平,1948年生,江苏太仓人,现为中国国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艺术促进会顾问,常务副会长。
一大早,从南京开来3辆中巴车、二三十人带着拍摄专业设备,来到中市街的文史馆前,冒着细雨,拉开阵势。
又见一人,端坐活动钢椅,从容自若。想必这位是制片人?导演?
摄像机对准的是一家很小的门店,店主正在店前捞泡面。没有看见演员,打听了一下,原来是在拍宣传片。
店主身后的墙上,挂着一块不大的黑底彩字手写广告牌——“强烈推荐 上海星尚 央视国际 老字号 奥灶面”。有可能这家小小奥灶面馆曾在上海电视星尚频道和央视国际频道露过脸。今天冒雨而来的南京拍摄团队又不知为哪家机构拍摄大片?
店主自然是喜形于色、态度温和,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
奥灶面,是江苏省昆山市的一道传统小吃,属于苏菜,该菜品被称为中国十大面条之一;到昆山游览,人们总要去“奥灶馆”品尝一碗“奥灶面”。
以前,我去过一次千灯古镇,因“来了昆山不吃奥灶面怎么算来过”云云,慕名吃过奥灶面,好像那家的奥灶面汤头很浓的,各种搭配也很多。
这些在雨中排队等待吃面的人,是不是游客就不得而知了。
不远处,古镇的两位保洁员,站在拍摄团队的遮雨伞下,好奇地观望着,久久不愿离去。
中午,在一家小餐馆里吃饭,墙上的一幅画觉得蛮有点意思。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