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原型及其临床应用初探》(论文集完整版)

过程原型及其临床应用初探

前言:特别感谢,周烁方老师,写了这么好的文章,并允许我把它发在自己的公众号里。

特别感谢,杨保卫老师,花了将近五个小时的时间做了这篇文章的录入工作,感恩这份发心和慈悲。

普通意象及原型

起飞

在意象对话心理治疗及自我的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由浅入深地碰到纷繁复杂的意象。通常来说,开始时发生的的意象较为表浅,受意识干扰多,反映的无意识深度较浅。随着成长的时间更长,深度加深,,我们所碰到的意象本身也越来越深入,意识的干扰逐渐少,意象也能够反映出无意识更深层的内容。最初的意象主要是个人层面的情结、创伤、人格等方面表达,随后更有深度的意象开始浮现,渐渐开始触及到家族层面。集体层面。而其中能量最大,对人影响最深的,是集体无意识的各种原型所形成的原始意象。为了语言和理解的方便,本文之后不再对无形的原型和有形的原始意象做区分,统一称之为“原型”。

与个人层面的意象相比,原型具有大得多的心理能量,但这并非意象对话学派将二者加以区分的必要原因。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个人层面的意象可以通过“看”、面对、接纳等形式得到自然的转化,而集体层面的原型是无法通过个人的努力而产生转化的。由此产生了自我成长或临床咨询中,遇到个人意象和遇到原型,需要以不同的方式和态度来与之互动。

举个例子:一个人因失恋面悲伤,意象中看到空无一人的茅草屋,他可以持地看这个意象,接纳它、与它互动,直至它发生转化,转为得更为中性或积极。这样的变化能够发生,因为这个“失恋的悲伤”是个人层面的情结,其背后是人人内心聚积的心理能量,通过“看”其中的能量得到释放,这种悲伤就能够得到化解。

再举一例:一个人恐惧死亡,意象中看到死神原型。那么这时候他不应该持续的去“看”这个意象,“接纳”与“面对”也不会带来意象的转化,而是应当觉察到其存在,然后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生活上。为什么?因为“对死亡的恐惧”是所有人类共通的,一直存在于人的心灵底层的,个人的行为包括“看”、面对、接纳均无法改变这个集体层面的事实——人是要死的,而死亡是可怕的。集体层面的内容无法被个人行为所改变。反过来,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态度,把原型当作个人层面的意象来看待,个人有可能会受到巨大的消极影响而不自知——毕竟原型的能量太大了。

因此,当一个人用意象对话进行成长到一定深度,就需要逐淅掌握辨别普通意象与原型的能力,并且在态度、方法上加以区别对待,以利于自身进一步的成长。这也是为何在意象对话中级班之后,或直至高级班,才会给学员开设课程,讲授死神、魔鬼等原型的相关的内容。

在我个人的成长体验与咨询实践中,我越来越清晰地看到,除了这些“以人物形象”出现的原型之外(比如死神、魔鬼、智慧老人、母亲、英雄等),还有另外一类原型——它们也位于集体层面,能量很大,但并不是体现为具体的人物甚至某个具体的意象,而是体现为一系列意象所演绎出的故事整体,或是一种心理世界的变迁过程。换言之,这种原型需要在更大的时间尺度下才能够看到,不是去看单个意象,而是把一系列意象中发生的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或者说作为一个“大意象”来看待,才能够观察到、识别出这一现象。

降落

提出“过程原型”的临床意义

新概念并不代表新的发现。不论是把这种现象叫做过程原型或“大意象”,它们都是早已存在,并且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中重复过无数次后的内容。朱建军先生提出过有一类“情境的原型”,在荣格学派中也早就有“原型主题”的概念,都和我所说的这个原型概念很接近。

然而,一个过去就存在的事物或现象得到新的命名,这并非毫无意义。新命名意味着与时俱进的新视角,新概念代表着人们能够以全新的态度来对待一个过去的现象。“概念”可以说是意义丰富的原初现象、原始体验与人类思维、意识之间的联结。而一个新概念,也代表着我们的意识和思维,能够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与旧的事物建立联系。如同化学反应一般。基本原子没有发生变化,但彼此之间的连接方式——化学键产生了变化,于是新的物质从中诞生。

如果把这一类意象活动称为“过程原型”,那么主要被强调的是“原型”,既然是原型,就是集体层面的,能量很大,不因个人意志而转移,无法通过一般意义上的“看”,“面对”或“接纳”使其转化或消解。故而,在临床工作或自我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一些常出现的“过程原型”更熟悉并且有把它们识别出来的能力,并根据不同原型的特点,找到一种新的态度来与它相处。反之,如果意象中的过程原型未被识别,被当作一般的意象来看或处理,就有可能导致严重的问题,这一点我将在下文中详细叙述。

如果把这一类意象活动称为“大意象”,那么主要强调了“大”,这里说的大关非体积大或单纯的能量大,而是指在更大的时间和空间尺度来对意象进行识别,不止看到一个意象,也看到与它发生关系的其他意象,不止看到意象的现在,也看到意象的过去,和即将走向的未来,然后把这个整体当休憩一个意象来看,就会看到“大意象”中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在临床工作或自我成长过程中,这一概念使得我们扩展视野,不仅仅着眼于单个意象(比如某人、某物、某场景)本身,而是从更大范畴对整个意象活动加以理解与把握,以此提升意象对话心理师的实践能力。

“过程原型”与“大意象”,指代的是一个东西,但却强调了不同的侧面,而两个词汇带给人的心理感受也不同。我也不确定哪个称呼更合适,下文中暂且混合着使用。

实际案例

当过程原型在意象或梦中显现,通常会带有很大的能量,使得个人的人格与心理整体产生较大的转变。面临这种转变时,人们大致会持有两种态度,第一是顺应过程,接受转变。第二是抗拒过程、努力保持原状。这两种不同的态度会给人的心理发展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过程原形是一类原型的统称,下文将涉及到三个不同的过程原型,并举了一些实例,其中有的来自咨询实践,有的源于自我成长体验。

(一)   过程原型之“入世原型”——我来自另一个世界

案例1——1顺应的情况

某A的咨询中的意象:

我在海上飘着,乘着皮划艇,特别惊慌,不知道周围是哪里。再看看周围,又感觉像个神话世界,有山、有仙鹤、有小溪。心里特难受,不知道这是哪里,不知道自己是谁,要去哪,茫然。来到陆地上,遇到一个白胡子老头,老头和我打招呼,说“你好,怎么来到这里了。”我问老头:“我是谁”,老头带我来到山上的一个亭子里,说“你是天上的仙童,因为犯了错被罚下界。你接下来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开始我不信,不能接受,觉得他说的这些和我没关系。我又问他,我该去哪里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老头说,“你会遇到有缘人收留的,你有慧要,自己悟去吧。”我的心渐渐安定下来,然后我感觉到自己有了一个名字,叫XXX。最终我的心彻底安定下来……

案例1——2抗拒的情况

某B咨询中的意象:

在云上面,有群小孩子,白衣服,带着花环,排着队,准备穿过一个门,这个门有向下的台阶。难过的是其中一个小男孩,噘着嘴。他不想走。感觉到有牵挂……(处理了相关的牵挂)小男孩还有点不舍,但是能够放下了。他回到了队列中,准备穿过那个门

……

过了一段时间,某乙另一次咨询中的意象:

有一个秘密仓库,里面装载着我的飞船。我不是这个世界的人,因为飞船坏了才坠落到这里。这个世界里都是男性,他们是坏人,做着一些不道德的事,我看了很生气,但不会和他们发生任何冲突。我假装是他们中的一个普通平民,私下里不断四处奔走,收集零件。如果我收集到足够的零件,就能够修好飞船,离开这里。可是每到关键时刻就会出岔子,被干扰,总也无法修好飞船,离开这个地方。紧张、焦虑。

入世原型显现为在意象里或梦中,故事的主人公总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从“另一个世界”来到“这个世界”,可能是仙界、天堂、其他星球、更高维度的世界等。开始时,主人公把自己认同为“那个世界”的原住民。与“那个世界”相比,“这个世界”总是低级的、劣等的、肮脏的、秩序混乱的,不如意的。主人公由于各种原因(通常是某种迫不得已的原因)从自己本来的世界来到“这个世界”,再也回不去了,并且作为“这个世界”的居民开始生活。抗拒这一过程的人,主人公或者直接停留在“那个世界”拒不肯离开,或者虽然已经来到“这个世界”,但却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不能融入,也不承认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一员,而是不断地想办法离开,试图回到以前那个世界。

从心理发展角度来讲,入世原型的出现,意味着一个人或多或少已经意识到,自己正活在一个原始的、全能自恋的(有时候是全能受损的)、理想的(有时候是不理想的)世界里。而自己即将或正在走出那个世界,来到一个更加现实的、有他人存在的世界。原始自恋的打破,会使人更少以投射的方式来和他人建立联系,而是能够意识到、感知到这个世界上的其他人有自己独立的意志,有他们各自独特的人格、世界观、倾向性等等。然而原始自恋的打破也可能会带来强烈的不适感,从一个早已习惯的世界来到这个新的世界抗拒、否认、试图回去等反应与态度也情有可原。

作为心理发展的自然趋势,入世原型或早或晚必将显现,而个人的态度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原型对个人心理及生活的影响方式。如果一个人选择了顺应与接受,那么他的心灵将面临一场蜕变,生活也有可能因此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如同睁开新的眼睛,看到了新的世界,从一场自己和自己玩儿的幻觉中醒来,开始更加真实的生活。反之,一个人如果选择了抗拒,否认、试图回去,他将会遭受更大的痛苦,并且心理发展的过程也会卡住。因为“这个世界”的真实性一旦被感知到,就无法再一次被彻底忽略或遗忘,他必须千方百计地忽略事实、逃避当下,想尽办法自欺欺人,才有可能稍微掩盖住“这个世界”的存在,找回一些活在“那个世界”的感觉。而且这一原型的能量是巨大的,为了使自己的世界不改变,一个人也必须要花费同样大的力气与那原型之力相互抵消,才能够使自己尽量留在原地,而原型的力量是持续的、无尽的,于是此人也必须把自己生活中的一切精力和能量都用于抵抗,才能够起到些微的螳臂挡车之效。这样的人,其生活不论看起来多么如意、多么精彩、或者多么富有变化,在心理层面他却未曾前进一步,并且不得不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与原型力量对抗的压力),痛苦的生活。

在自我成长或心理咨询过程中,如识别出入世原型的显现,则应当理解其整体的、深层的含义,意识到这一重大的蜕变过程正在进行。进而减少抗拒,接受其巨大的能量对自己的心理世界重新塑形。如果这一原型已经显现却无法识别,忽略这一“大意象”的存在,而从中抓住某个具体的细节的感觉、意象、子人格来进行体验,则如同在洪流中给人治病或包扎伤口,效果不佳。如果个人已经无意识采取了“抗拒”的态度而不能自知,那么在这一问题被意识到并得以解决之前,关注各种负面情绪、关系问题、现实困扰,都只是缘木求鱼,会产生一中“看起来做了很多成长和体验,但却毫无效果”的现象。

(二)   过程原型之“逝去原型”——必要的死亡与分离

案例2——1顺应的情况

某C咨询中的意象

在灵堂,妈妈的遗体躺在棺材里。大家在争吵、打架、互相责备。我好害怕妈妈听见,她最担心我们打架。……他们说妈妈的假牙没有戴好,有点向外凸……再看,妈妈像骷髅一样张大了嘴,愤怒地喊叫,喊叫声又很悲伤,让所有人都闭嘴,不要再吵了……大家跪在妈妈的棺材旁痛哭,都在承认错误……再看妈妈的棺材,里面有很多荷花,整个棺材和那些荷花都飘了起来,向天空飞去。我妈妈可能是上天堂了吧。最后变成空中的一个黑点。看不到了。再回来看屋子里的人。棺材底下原来有一些向日葵一样的花,铺满了原来的位置。然后大家就开始收拾东西,把花圈、东西都收拾收拾,把灵堂收拾收拾。灵堂收拾干净了。现在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我说再看看。过了一小会儿。花圈都被烧掉了,大家都看着花圈在被烧。烧完了,然后好像是我妈妈的骨灰盒,我们都一起把妈妈埋到墓地里,埋完了,磕头告别。心里不难受了。

案例2——2抗拒的情况

某D的梦

我爸爸躺在床上,我知道他快要死了,我恨他,凭什么他就这样死了?我抓着他的脖子和领口,把他拎起来,冲他大喊。他好像活了过来。我把他翻过来,又用针去扎他的脊背,他疼得大叫起来……

案例2——3逃避的情况

某E的意象

我很恐惧,感觉自己快要死了。原因是我偷吃了禁果,就是一个红苹果,那是大人才能吃果子。我被判了死刑,判我死刑的是天上的神,看不见。我害怕、恐惧、颤抖,我来到了一个台子上,行刑期的是一位男性,他把绳子套在我的脖子上。吊起来了。我觉得我要死了。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又放下来了,绳子变成了别的东西……我有一种独立的感觉,说要靠自己才行。我要自己种苹果树,有很多红苹果。

“逝去原型”体现为意象或梦中的某个人要死了,死亡的有可能是自己,也有可能是别人。会有时候体现为某个人的离去,离去的通常是重要的他人。这一过程通常伴随着强烈的丧失感与悲伤。如果能够接受这一过程,则意象或梦中的人真的会死去,悲伤、丧失感、不舍最终会通过哀悼转化为平静。如果无法接受这一过程,则有可能很不甘心,尽力用各种方式来避免死亡或者使死者活过来。

逝去原型的显现,意味着个人的人格状态即将发生“新陈代谢”,旧的部分死去或者离去,新的部分诞生,或者因为这前那个部分的死去而得不同。比如案2——2中父亲的死,意味着梦者将再也无法把负面情绪转嫁给心中的父亲,而必须开始为自己的生活承担责任。案例2——3中自己的死,意味着自己再也不能作为“不能吃大人的果子”的孩子而活着了。这个部分死了,才能够开始另一种全新的生活。对这一过程抗拒,或者逃避,有时候反而会带来某种快感、或者成就感,以为自己 “成功了,然而这种成功却是整体人格的不幸。一个应当死去的部分,想尽办法活下来,意味着人格的固化,发展与变化的停滞,也意味着新的部分无法出现。在人生中的许多阶段,唯有经历必要的丧失,才能够给原本满满当当的心灵腾出一个“空间”,新的部分才有机会从这个“空”中诞生出来。小说《小王子》的结局,这个不能接受成人世界的,痛苦无助的孩子终于被蛇咬死,倒在沙地上,这是一个积极的象征,一种必要的死亡。

逝去原型涉及到死亡,可能会让人联系到死神原型。但它们的确是截然不同的。死神原型通常不会以外显的死亡来体现自己,而是更多体现为寂静、无生命力、不再抱有希望。而这里提到了过程原型,其体现形式为外显的死亡或者离去,过程中情感丰富,有悲伤、不舍、有哀悼,有转化,进行到最后的结果通常是一种释然的平静,而新的能量接下来又会从这种释然的平静中诞生出来。死神背后的能量走向是趋于绝对的寂静,而逝去原型其后的能量走向是旧的能量消解,新的生命力从中诞生。

在咨询实践与成长体验中,逝去原型与死神原型的辨析尤为重要。如果把逝去原型误认为死神原型,那么个人将会采取错误的态度来对待这一重要的心灵“新陈代谢”过程,死亡与新生有可能会被回避,被延缓,甚至人格的发展会因此停滞。当然,反之我们也要小心死神原型把自己伪装成“必要的死亡”来使人心甘情愿地受其支配。

当逝去原型在我们的心灵中显现,“必要的死亡与分离”将会发生,以释然的态度去面对,放下执着,有些部分终将死去,有些人终将离开,可是我们的生命还在继续。新的生命阶段在向我们招手。

(三)过程原型之“追逃原型”——追你是有原因的

案例3——1被迫顺应的情况

我大约8岁左右做被外星人追赶的梦,一直到20多岁。这是这一系列梦的最后一个:又是无情的外星人在追我,他们长着人的外表,像人一样说话行动,可是毫无人类的情感。这一次他们变成了我关系最要好的发小,来追赶我。我知道他们要把我抓走,让我也变成外星人。我飞快地蹬着脚下的自行车,可他们真的不是人,跑的比我骑车还快。在一个公交车的起点站,我被抓住了。完了……我心中万念俱灰,从此之后,我就再也不是人类了。两个看起来是我发小模样的外星人一左一右押送着我,不知道要去哪里,我机械地跟着他们。回想起做为一个人的喜怒哀乐,这些都要消失了,我悲伤的哭了出来,和两旁的发小说,你们还记不记得,我们一起……没想到,他们竟然也被我感动了,他们两个也开始哭了起来。我们一起哭着,我心中还有个念头:原来外星人也不是完全没有感情的。

案例3——2抗拒的情况

某F的梦:

我在一个地下通道里,像是会轻功一样,脚不沾地飘着走。后而有人追我,是四个黑社会的,他们都是黑社会最底层的小喽喽,其中有一个是个小队长。开始时他们追不上我,我的轻功飘的很快。不知道怎么回事,他们绕到了我的前面,试图抓住我。我和他们打了起来,我手里多了一杆长枪,一枪一个就把三个小喽喽挑飞了,可能都死了。那个小队长有些厉害,我开始和他对峙……

案例3——3逃避后面对的情况

某G的梦:

我走在乡村的土路上,出现了一只土狗,我很怕狗,于是跑了起来,那只狗开始追我,我很恐惧,加快脚步逃跑,它快追上我了!我从梦中醒过来了。

某G从梦引入的意象对话过程:

……我看着它,从它的眼中看到了悲伤。原来这是一只挺可怜的狗。它没有什么高贵的血统,土里土气,不被人喜欢。它的内心很孤独,很渴望和人亲近,有人爱它。它看到了我,就想来靠近我。而之前我却害怕它,跑开了……

“追逃原型”恐怕是大家最熟悉的了,以至于不被当作原型看待,其中所蕴含的巨大心理能量也往往会被人忽略。“追你是有原因的”,追逃原型体现在梦中或意象里,是有各种各样的人、动物、鬼怪等在后面追赶,而被追赶者莫名焦虑、恐惧,似乎一旦被追上就会发生巨大的不测。根据个人的态度,这一过程可能演变出躲藏、继续逃跑、战斗、飞翔、卧底等剧情。然而唯一能够终结这一过程的走向,是不再逃避,被对方追上,而之后发生的事往往出乎意料,原本假设中追赶者的敌意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某种重要的表达或连接,故事的走向变得更加富有感情。

心理层面上,追逃原型的显现,通常意味着某些重要的人格部分被忽略了,被排斥了,它们的追赶,目的是为了使那个逃跑者幡然醒悟,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与此同时,追赶者会将其内在的某种“宝贵资源”以赠与、传递、感染等方式贡献给逃跑者,而逃跑者也将发现自身面临的困境,其根源便在于缺少这种“宝贵资源”,从而明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原来自己一直所逃避的,就是自己最需要的。在案例3——1中,外星人代表了我人格中面具的部分,学会伪装,学会按照自己的角色来说话行事。而那个梦中的我是一个真诚的少年,无法接受人有面具、会伪装这回事。在案例3——2中,根据之后对此梦工作的结果,四个黑帮人员,具有懂规则、守纪律、服从命令、平凡等特点,而某F的梦我则自由散漫,即不脚踏实地(飘着走的轻功),也不承担任何责任,不发展人际关系(在地下通道),以一种幼稚的方式享受着不受约束的自由感。在案例3——3中,狗是某G心中渴望亲密感的部分,与某G表现出来的强大、独立、不需要和其他人亲近等特质截然对立。在这三个例子中,通过体验发现,逃跑者的心理状态是总是在某个角度上过于极端,而又认为自己是正确的。那个追赶者正是被其排斥的另一极端,也是其心灵中由于不被接纳而分裂出去的部分。对于面临追逃原型的人而言,顺应总是能够带来更加成熟的人格,两个对立面的整合,不再偏向于某个极端并自认为正确,而是开始承认自己身上所具有的另一部分特质,能够更加全面成熟地看待自己、世界和他人。而抗拒这一过程,带来的结果将是无穷无尽的追与逃。那个追赶者永远不可能消失、甩掉、打败、杀掉、骗过都只是暂时的,因为追赶者的存在源于逃跑者的片面或极端,就如同人和自己的影子。如果一个人想要逃开自己的影子,他必将在惶恐躲藏中渡过余生,或者被焦虑恐惧驱使直至疯狂。在这一过程上卡住的人,现实往往一方面体现为具有某种超乎常人的特质(比如自由、真诚、坚强),而另一面则过着苦闷、焦虑、惶恐不安的心理生活,心灵难以得到片刻的安宁,须得不断的跑,不断地逃避,使得自己极端的特质更为极端,这样的心理生活将一直维持到被自己的影子追上的那天为止。

在自我成长体验与心理咨询过程中,追逃原型的出现,意味着个人内心已经产生了某种二元对立的极端分化,其中一端被深深地认同为“我”,而另一端则被排除出自我的范畴。所以,“追你是有原因的”,被驱逐的人格部分当然可能会产生怨气甚至愤恨,但更主要的是,他本就是我们人格的一部分,他渴望着回归。停止逃避,面对那个追赶者,分裂的人格才有机会得到整合。过于极端的态度被其另一端中和,中庸之道继而显现在我们面前。

过程原型与人物原型的关系

作为集体无意识层面的原型,过程原型与人物原型同样具有巨大的能量。人物原型体现为具有特定倾向的人物形象,通过接触、对话、感染等方式影响整体人格。而过程原型则体现为具有特定走向或结果的过程,使人身处其中,对其进行“历练”,并从而对整体人格产生巨大的影响。

过程原型在显现的过程中,有时会有人物原型的参与,这也许是因为巨大的心理变迁需要巨大的力量来推动,但人物原型的参与并非必然。比如案例1——1中出现了智慧老人,而追逃原型在其他案例中的显现则牵扯到大母神原型、上帝原型等。案例2——3中出现了上帝原型,而逝去原型在其他案例中的显现则可能会涉及到英雄原型、魔鬼原型等。

过程原型与自性化历程的关系

荣格提出的自性化(individualization)概念颇为复杂,大致来说,是指一个人的心灵会在“自性原型”的影响下逐渐发展得更为丰富、完整、独特,并且更加贴近“自性原型”本身的过程。如果对自性化历程有较深的了解,就会发现自性化历程与过程原型的紧密联系。

在自性化历程中,过程原型无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个人面对和经受了某些过程原型的洗礼,其“自性化程度”也因此而加深。

但反过来说,过程原型的显现并不意味着自性。过程原型与人物原型一样,是集体无意识中特定的倾向性,条件具足时便会被激发,其本身的存在或显现并无“更深远的目的。”

小结

过程原型是集体无意识中所包含的,事情发生发展及心理能量流动的先天倾向性,具体体现为不同范畴、不同形式的事情发展均包含类似的起因、经过、结果,即结构上高度类似的事情发展过程。

过程原型中蕴含着巨大的心理能量,对人的心理、人格发展能够产生重大影响,但又带有与个人意象截然不同的心理属性。如果以适当的态度来应对其显现,人的心理状况、整体人格都会发生巨大而积极的蜕变;如果应对不当,则有可能会对一个人的人格、心理状况乃至整个人生产生强烈的消极影响。因此,心理学工作者,尤其是进行深度工作的意象对话心理师,应当有能力识别了某些常见的过程原型,并严肃地加以特别对待。

入世原型、逝去原型、追逃原型,本文描述了这三个“过程原型”的特点、显现方式、个人面对这三个原型时应当采取的态度,以及应对不当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然而过程原型还有很多,而作者本人的体验与视角皆有很大的局限,故盼望本文能够引起意象对话同仁的兴趣,对“过程原型”这一现象加以重视和研究,共同交流探讨,为意象对话学派的理论建构添砖加瓦,为意象对话的临床实践拓宽道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