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湿证病因分析
湿证是湿邪积聚于人体产生的一类病证,主要包括湿邪由外侵入的外湿证和湿邪由内而生内湿证所组成。本文就导致内湿证的病因进行了相关分析,现表述如下。
1 内湿证的概念
内湿证是机体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湿邪积聚于体内的证候。湿为阴邪,其性濡润,有来缓去迟的特点。湿邪的积浸与聚集,隐匿性强,人多不觉,内湿的蕴积多数在脏腑功能失调或阳气不足之后,渐渐汇集,初起无明显不适,往往要经年累月才会出现较严重的症状,患者经常无法说出准确的发病时间。内湿证可见于人体各个系统,在内、外、妇、儿各科均可遇见,内湿的形成与发病在现代研究中早已证实。
张伟荣等通过动物实验表明,给动物过食蜂蜜加猪油等肥甘之物可导致脾阳损伤,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若再加素体阳虚,肥甘之物再损脾阳,可形成内湿。
徐文均等调查发现,癌症患者的舌象中,舌体胖兼齿印者占到41.1% ,腻苔占到49 %,说明癌症患者有湿证者甚多。临床工作中也发现,许多的疾病经常兼夹有湿证,治疗上通过除湿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机体正常的水液代谢主要是由肺、脾、肾、三焦、膀胱之气化来共同完成的,其中脾肾最为关键,内湿的产生是机体水液代谢失调的结果。相对外湿而言,内生之湿即是内湿,是内生的湿浊,是各种原因导致的水湿痰浊蓄积于体内所致,内生之湿说到底其实是机体的一种病理产物,由于不属于外感,所以为内证之范畴。内湿的本质是脏腑功能失调,或因本虚,或因饮食、气结所致,是一种病理产物,也是湿证的致病因素。
2 造成内湿的相关因素
导致内湿的原因很多,主要有素体虚证,或饮食内伤,或是各种原因导致的气机阻滞。素体的虚证多指脾虚而言,或体型肥胖,痰湿过盛,或因悠食生冷、过食肥甘,内伤脾胃,致使脾失健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引起水湿痰浊蓄积停滞的病理产物,亦称“内生湿浊”,因此,内湿的产生是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综合性病理变化。
2. 1 脏腑功能失调
内湿的形成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五脏之中,肺、脾、肾三脏与水液代谢有着密切的联系,肺脾肾功能紊乱是内湿产生的重要原因。
《医原·百病提纲论》曰:“内湿起于肺脾肾,脾为重,肾尤重。盖肺为通调水津之源,脾为散输水津之源,肾又为通调散输之枢纽。”肺主行水,为水之上源,通调水道,肺的宣发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将津液输布于体表、肾和膀胱。若其通调水道、宣发肃降功能受阻,则水液停聚生痰、成饮。
脾主运化水湿,《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运化水液的功能正常,水液在体内就不会停滞,也就能防止水液在体内的积聚。反之,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减退,不能运化水湿,必然导致水液在体内停滞,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至导致水肿。脾胃主持人体水谷的受纳、腐熟、吸收和水湿的运化,是水液代谢的中枢。外湿进入体内,经常阻碍脾胃消化功能;脾胃功能低下,不能正常运化水液,又是内湿产生的根源。所以,湿证与脾胃的关系最为密切。
肾主水液,在体内津液的输布、排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素问·逆调论》曰:“肾者水脏,主津液”《素问·水热穴论》又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附肿。附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肝主疏泄,具有调畅全身气机、推动全身气血和津液运行的作用,若肝失疏泄,则气机不畅,气滞则气不能化水,津液输布和排泄受阻,从而形成内生之水湿。
另外,三焦与大小肠功能的失调与湿邪的内生也有一定的关系。《素问·灵兰秘典论》曰:“三焦者,决读之官,水道出焉。”三焦为水液运行的通道,具有疏通水道和运行水液的作用,全身的水液经过肺脾肾三脏代谢后,也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真正实现升降出入,若三焦气化不利,三焦功能失司,必然导致水液停留体内。内湿之形成还与大、小肠功能障碍有关,肠道功能障碍或传化失常,或肠运无力,亦为湿浊饮邪内生的重要原因。
2. 2 不良生活方式
人体内在湿邪是人体水液代谢的病理产物,许多脏腑功能失调、气机紊乱的患者,往往由内在生湿邪引起湿病。生活方式与内湿的形成有着重要的联系,其中对脾胃的影响最为突出。
生活方式主要是指饮食与生活习惯。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往往导致人们饮食不节,或暴饮暴食,或过食肥甘,或过食速成快餐食品,或嗜酒悠冷,或饥饱不定,长久以往,必然导致损伤脾胃,脾胃功能失健,运化水湿的功能减退,水液在体内的停留,从而产生湿邪。中医认为,肥甘厚腻之物,性滋腻,难消化,最易聚湿生痰。还有就是很多人嗜好夜生活,熬夜,嗜酒吸烟。中医理论认为,酒有湿热之性,乃至阴而性热之品,因此叶天士说'酒客里湿素盛。”而体草衍义补遗》认为其为“湿中发热”,因此饮酒过多必然体内生湿。香烟性燥而易损伤肺阴,肺为水之上源,长期抽烟导致肺宣发肃降功能失常,水液代谢失调,故痰湿内生。
同时由于科技的进步,生活设施越来越便利,空调、冰箱等电器越来越普及,人们更易好逸恶劳,活动减少,贪凉好美,缺乏锻炼。但长期在冷气环境中工作居住的人,往往汗孔紧闭,腠理拘急,开合失常,湿邪不能外泄,最易形成风寒包裹内湿热的湿证。
还有人无论冬夏嗜好冰镇之冷饮及食物,冷饮之性寒,多饮必伤阳气,导致脾阳受损,阳气受损,必然气化无力,则脾胃虚寒,形成寒湿内阻之证,水湿无以排出体外,导致水饮内停,形成《素问·调经论》所说之“寒湿之中人”。
2. 3 体质因素
体质具有特殊性,是疾病产生的内因,导致了机体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与疾病的发生和预后转归关系密切。
人过中年后,阳气不足,阴气自半,阳虚必生内寒,水液运化失常,内湿自生,因此中老年人易受阴邪侵袭,易生内湿,湿病的发病率相对也比较高。容易产生湿病的体质主要有脾虚湿盛和素有宿疾、气机紊乱。
《医原·内伤大要论》曰:“阳虚必生内寒,内寒必生内湿。”因此,不管是外感病还是内伤疾病,缠绵日久都有可能导致阳气损伤,阳气的损伤,导致水湿不能化解,水停体内而成湿证。
《医门法律·暑湿论》中说“体中多湿之人,最易中暑,两气相交,因而中暑,所以肥人湿多,夏月百计避暑,反为暑所中者,不能避身之湿,即不能避天之暑。”即是说,素体湿盛之人,本有内湿,在高湿环境中容易形成内外合邪的证候。痰湿体质,因对湿邪的易感性,所以易发为痰湿证。
2. 4 与气、津液的关系
气和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无论是生理上还是病理上,它们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气与津液对内湿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气能行津,津能载气,气为阳,津属阴,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有赖于气的升降出入的正常。因此,各种原因引起的气机阻滞,气机升降出入的失常都会导致津液生成、输布、排泄的异常,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久之痰阻经络而成为痰核,或水停而为虚实夹杂之证。
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情志失调导致的肝郁气结,血脉不畅。《医原·百病提纲论》说“思虑过度则气结,气结则枢转不灵而成内湿。”特别以脑力劳动者多见,脑力劳动者多思虑,缺乏运动,思虑过度则气结,气机运行不畅,则血脉不畅,气血不通,津液运行阻滞,湿邪内生。
3 结语
相对于外湿证而言,内湿证具有病程更长以及脏腑功能失调的特点,因此,内湿证更易形成久湿入络所出现的湿痰疲虚夹杂的证候。虽然湿证临床表现各异,但其发病的原因、辨证论治的方法存在共性。研究湿证的病因病机,可以有效总结归纳出湿证的病因病机和诊治规律,对临床有着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