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日报

  “烟花”是今年的强台风,自从在太平洋上形成起就显现出淫威,7月22日到26日,浙东一带连续暴雨倾盆,雨丝不绝,给上虞带来了水患。

  曹娥江水位直追历史纪录,混浊的江水烟波浩渺,曹娥江西岸还出现了险情。

  四明山区是降水量最大的区域,下管溪连续暴涨,章镇、丁宅、永和等乡镇田野变成泱泱泽国;陈溪乡多处发生泥石流,几座桥梁被淹没。

  农田里大棚被狂风吹倒,果树在风中挣扎,蔬菜在雨中哭泣,来不及收割的早稻被浸泡在水中。靠天吃饭的农民蒙受了极大的损失。

  要说我们山清水秀、物阜民丰的家乡,自然灾害并不十分频繁,地震、海啸、火山等都与上虞无涉,但因地处东海之滨,每年都有台风光顾;北濒杭州湾,易受海水倒灌;曹娥江自南而北穿过全境,常有决堤之险;境内多地势低洼之处,易被洪水淹没。洪涝灾害是上虞的常客,自古多有发生。

  民谣《光绪廿五年》这样说:

  光绪廿五年,豁闪照心肝。

  雷雨像竹竿,大水没屋檐。

  鲤鱼进堂前,螺蛳沿旗杆。

  欠了三年皇粮钿,侬道可怜勿可怜!

  这首民谣以非常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大雨过后水位高涨的情况和老百姓的困苦。然而光绪廿五年的洪水并不是最大的,甚至没有在史书上留下印记,翻开历代的《上虞县志》,记载的洪涝灾害比比皆是。摘录几条:

  明成化七年(1471)九月,洪涛坏堤,东自乌盆(今谢塘远东村)西至纂风(今沥东邵家村),人家存者十仅二、三。次年七月潮汛尤剧,高过塘岸二、三尺……淹死者数以万计。

  清道光三十年(1850)八月,遇风潮大水,沙湖塘决,无量闸圮,城中(今丰惠)水高六、七尺。前江塘决口十七处。岁饥,斗米五百钱。

  民国十一年(1922)八九月间,连续四次大水,尤以第三次为大,章镇、蒿坝、梁湖等地平地水深2丈左右,章镇尤甚。有105村、7426户被淹,淹没农田7.6万亩,冲毁堤埂3000余丈。

  1956年8月1日凌晨,12号强台风过境,风力12级,台风暴雨造成山洪暴发,全县有9.1万亩水稻和杂粮被淹,受灾2.1万余户,死亡65人,伤397人,倒塌房屋1.34万间,损坏2万余间,损失外海渔船28艘。

  1962年9月3至6日,14号台风过境,全县平均降雨量505毫米,章镇区高达683毫米;曹娥江东沙埠水位13.42米,受灾农田39.72万亩(其中15万亩无收),毁房12725间,死亡44人,伤124人,毁田29969亩,毁堤38条,冲毁100万立方米以上水库3座。

  ……

  可以说,一部上虞历史,就是与洪涝灾害相抗争的历史!自古以来,上虞的海塘、堤埂总是毁了再建,建了又毁,循环往复,一代代上虞人一直在与洪水搏击抗争中求生存。

  尽管这次“烟花”给上虞带来了一定影响,但值得欣慰的是,与以往相比,我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提高了,发生人员伤亡事故的概率大大降低。

  首先,气象预报做到了准确、及时。台风途经线路、风力、风速等在不断预警预报,人人都能查到。信息的准确及时,能让大家心中有数,不致人为恐慌,并能提前做好应对措施。

  其次是堤埂更坚固了。上虞北边有海塘,曹娥江及其支流上有堤埂,水库有堤坝。最近一次曹娥江堤坝崩溃事故发生在1991年8月,但在这以后,所有堤坝都作了加固、硬化,大大提高了抗洪能力,成为保卫家园的钢铁长城,近30年中未发生大坝倒塌事故。

  再次是居民的住房得到了改善。过去的砖木结构房,瓦片容易被风吹落,屋顶容易被风掀翻,房倒楼坍事故时有发生。如今无论是城市的高层建筑还是农村的自建住宅,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防水、抗风能力大大改观。

  当然最重要的是,政府在台风到来前防范措施到位,准备充分;台风到来时领导深入基层指挥,党员干部奋战在防台防汛一线,哪里出现险情,就能迅速调度,及时救援。

  曹娥江西岸出现险情时,满载石块的卡车、各种工程机械赶来了,迅速展开抢险,很快堵漏成功。上虞人通过视频看到了转危为安的全过程,这背后,是指挥调度和抢险者的奋勇当先。

  陈溪浪撞村有山洪暴发和泥石流的迹象,救援队员们冒着狂风骤雨,把村民一个个护送过被洪水淹没的桥梁,紧急疏散;下管镇中心小学被辟为临时安置点,接纳了许多乡亲,使之成为温馨的家。

  除了政府的努力,像“蓝天救援队”这样的民间组织也功不可没,他们自发组织,见义勇为,哪里危险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为老百姓提供了安全保障。

  “烟花”终于散去,天空重现光辉。

  这次台风尽管来势汹汹,但庆幸的是并没发生人员伤亡和堤溃屋坍等严重事故。这是科技发展的结果,这是时代进步的成果,更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国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