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从用人方面讲,就是要将人分成三六九等。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淮阳王 更始二年 公元24年
五月,甲辰,郎少傅李立开门内汉兵,遂拔邯郸。郎夜亡走,王霸追斩之。秀收郎文书,得吏民与郎交关谤毁者数千章。秀不省,会诸将军烧之,曰:“令反侧子自安!”
【译文】五月初一,王郎少傅李立打开城门接纳汉兵,于是邯郸陷落。王郎乘夜逃走,被王霸追捕擒获,就地斩首。刘秀检查王郎的奏报文书,发现竟然有自己官吏和百姓的函件,多达几千份,有的是向王莽表示效忠,有的还有诋毁刘秀的内容。刘秀并不查看,他集合全体将领,当着大家的面全烧了,并说:“使反叛者安心!”
【解析】这篇材料,讲的是刘秀破王郎之后烧掉书信的事,和三国时期曹操破袁绍后的举动是如出一辙:
《三国志》:公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
一、逆境之中最容易出叛徒
公元23年,刘秀一度被王郎撵得抱头鼠窜;公元24年,王郎被刘秀围困邯郸。两人都身处逆境过,不管是王郎还是刘秀,队伍中都有出叛徒的现象,不同的只是程度而已。
墙倒众人推,鼓破万人捶,人心从来都是一样的。作为组织领导者,应时时警惕,处处留心,最大程度的规避组织陷入逆境的可能,就算组织陷入逆境,也应该最大限度的保密,尽可能别让悲观情绪蔓延影响人心。
而那些整天以向人诉说自己正处于逆境中为业的人,无异于向他人自爆创伤和弱点,上赶着祈求别人快来伤害和背叛他,实则是蠢人中的精华,既然自爆其短,就怪不得别人心狠手辣了。
二、身处逆境最重要的是什么?
身处逆境之中,最终重要的不是冥思苦想解决方案,而是人,首先要做的就是先把身边的人员筛选一遍,弄清楚谁值得信任,谁首鼠两端,谁不可信任。
因为再好的方案,也需要人来执行下去,如果精于谋事却疏于谋人,其结果往往就会和王郎一样,就算计划再完美,终究还是会被人出卖。
同样都是出于逆境之中,为什么王郎被人出卖,而刘秀却只是出现骑墙派,最后有惊无险?其主要原因就是在关键岗位上用人的差距。
刘秀成功的识别出了可以信任的属下,在关键岗位上的人员任用没有出问题,所以这些和王郎暗通款曲的官员,由于掌握的权力有限,并不能对刘秀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而王朗却看错了人,大军围城,王郎派去守城的李立,却觉得王郎大势已去,为求自保,开门投降了。
不止王郎,就连刘秀处于逆境时,组织里面也有很多人向王郎示好。如果刘秀被王郎追到抱头鼠窜时,被关键位置所出卖,那刘秀也活不到肃清河北的这一天了。
从这一点看,刘秀和王郎在用人上最大的不同就是,在关键岗位的任用上,刘秀没有出问题,而王郎出问题了,像这种细节上的东西,积累的越来越多,两边引起质变,足以影响成败。
三、从用人方面讲,人就是要分为三六九等。
从用人方面讲,人就是要分为三六九等。一个优秀的人,不管你强于刘秀还是曹操,都不可能保证每一个人都忠心耿耿。
当处于逆境之中,像刘秀和曹操这样的人,依然有很多人选择至死不渝,但同样有很多人想要出卖背叛,这些属下对于刘秀的态度,其实是分三六九等的。
因此,身为领袖,绝对不可以一视同仁,什么人值得信任,什么人不可重用,什么人应该放弃,心里应该也有个三六九等。
如果不分等级的信任不该信任的人,下场往往就和王郎一样。所谓的刘秀烧信、曹操烧信,其实就是讲人分为三六九等的体现。
刘秀和曹操之所以大度的烧掉属下和敌人互通款曲的书信。除了天下未定,大争之世需要用人以外,就是自信自己的核心团队的绝对忠诚。
河北之战中的刘秀,官渡之战中的曹操,正是由于核心亲信没有出现问题,因此能够逆转形势,败中取胜。
如果刘秀和曹操的核心亲信出了像李立这样的叛徒,刘秀和曹操根本就赢不了。
至于其他人,其实就无关紧要了,因为在刘秀和曹操心里,早已经把人分为三六九等,每个等级掌握的权力和信息都是不一样,这些人想出卖自己,手上也没有足够的筹码。
对于刘秀来说,如果是邓禹、冯异和王郎互通款曲,你看他追不追究。对于曹操来说,如果是曹仁、夏侯惇和袁绍眉来眼去,你看他会不会火冒三丈。
而正是因为核心亲信的忠诚,刘秀和曹操才取得了对抗的胜利,这是赢得对抗的必要条件,如果核心亲信出了问题,刘秀和曹操早已死无葬身之地。
书信被烧掉的这些人,只是组织的外围成员,刘秀和曹操并没有用对待亲信的高标准严要求来要求他们,大家只是互相利用的雇佣关系,各取所需,自然也不会用绝对忠诚的标准来考核这些人。
当此之时,天下纷乱,正是用人之际,刘秀和曹操本来就没有对这些人抱有太高的期望,只是将他们当成可有可无的螺丝钉,大家是打工仔和老板的关系。
只要打工仔能创造价值,忠不忠诚又有什么太大的影响呢?所以刘秀大度的烧掉了这些人和王郎互通款曲的书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