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林)明代大梁王之后人、从叙永水潦彝乡走出的彝族学者余若瑔
叙永文化精彩,尽在永宁古韵。敬请点击永宁古韵关注。
彝族学者余若瑔
文/颜林
余若瑔,字达父,彝族,1869年5月20日出生于叙永县水潦乡。其先世系四川永宁宣抚司宣抚使。明末天启、崇祯年间,西南地区爆发史称“奢、安之乱”。率兵围困成都,攻占重庆,自称大梁王的奢崇明,即为余氏先祖。奢氏败亡,改土归流。奢崇明之子崇震,乃取姓余名化龙,余若瑔之父余一仪即其第10世孙。
余若瑔自幼过继于伯父余象仪,遂入籍贵州省毕节县龙场驿大屯。余若瑔自幼聪颖,勤奋读书。与同邑周培艺(字素园,贵州辛亥革命领导人之一。红军长征过贵州时,周培园随红军长征到陕北,解放后曾任贵州省副省长)受业于毕节县博学长者、前清进士葛子惠门下,学习经史子集和诗词赋章。余若瑔与周培艺为同窗好友,情谊深厚。
清光绪甲辰、乙巳年间(1904~1905年),赵尔丰任永宁道尹,出兵镇压古蔺苗沟等地少数民族,札调余若煌为襄办员。余若煌以赵性残暴,不愿共事,便以母病辞委。对此,赵尔丰十分恼怒,寻隙陷之永宁县(今叙永县)狱中,判处永远监禁,并抄没家产。
其时,余若瑔见长兄若煌被赵尔丰置身囹圄,营救既无策,且惧株连祸,乃决计负笈东渡。1906年春,余若瑔率若煌之子余健光(祥辉)余景炎(祥炘)及子余祥桐,东渡日本留学。余若瑔考入江户和佛法律大学,余健光、余景炎考入东京警监学校。
留学期间,余若瑔一面积极支持余健光兄弟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和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活动,一面努力攻读法律。1910年,余若瑔学成归国,中政法科举人。武昌起义后,周培艺、张百麟等领导的贵州自学社起义成功,余若瑔被选为省立法院议员。不久,贵州宪政党和耆老会密请云南唐继尧派滇军入黔镇压革命力量。于是,余若瑔潜赴京沪等地。在北京与周培艺、平刚(曾任同盟会贵州分会会长)等会晤,揭露贵州政变;在上海与安健(安舜钦)创办《斯觉报》,大力宣传革命。后来,余若瑔在北京开设律师事务所,从事律师职业,并兼任北京法政学校教员。时人称其“学究申韩,辩媲苏张。仗义执言,耻附权贵”。
数年后,回黔归里,闭门隐居,潜心文史,从事著述。后因乡间兵匪为患,亦难长久安居,于是迁徙贵阳。经挚友周培艺举荐,出任贵州省大理分院刑庭庭长。任职数年,廉洁奉公,秉公办案,人们誉之“法曹数载,冤屈伸雪。法理深邃,守正持平”。
余若瑔秉性刚正,不喜阿谀奉承和趋炎附势,更恶吏治腐败。军阀周西成执政,弃职赴滇闭居数载。王家烈任贵州省主席时,慕名聘任余若瑔为省政府顾问。1934年6月25日,余若瑔病逝于贵阳南通街寓所,享年65岁。其生前挚友平刚亲笔题词哀悼曰:“早治经韵,穷研子史。诗词歌赋,乃其余事。邃雅堂集,传之后世。东渡扶桑,习新法治。直道彰闻,为代议士。法界任职,时赖有豸。惜不大用,溘然长逝。载瞻遗容,低回罔置。”周培艺也亲笔为其撰写墓表,以示悼念。
余若瑔平生著述较多,是一个有名的彝族学者,也是一个彝族诗人和法学家。余若瑔对彝族历史的研究,除引用汉文古籍文献外,还广泛搜集彝族口碑资料、民间传说、野史等,把大量彝族资料作为研究依据。将彝汉文献资料综合比较,精确考释,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其主要著述有《邃雅堂诗集》《罂石精舍文集》《且兰考》《且兰野史》等。时人评论说:“读书万卷,用宏取精,工书善文,更擅诗名。”余若瑔与黄季刚(黄侃,后被誉为国学大师)、苏曼殊、万慎子等人及日本友人多有诗作唱和,泸州万慎子曾撰写《邃雅堂诗集叙》,评价“其诗沉郁劲健,取法少陵,而声调之高朗,景光之绚烂,笔力之兀傲,有出义山、东坡、山谷者”。所著《邃雅堂诗集》经其后人编校整理,已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