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发展理论

人格发展理论

人格发展理论(personalitydevelopment theory)是阐释人格的结构、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和学说,是一种人类学理论,包括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八人格发展理论等3种。[1]

中文名人格发展理论

外文名Theory of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包含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八个人格发展理论

种类数3

概念简介

9张

人格发展理论的重要人物

人格也称个性,这个概念源于希腊语Persona,原来主要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类似于中国京剧中的脸谱,后来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用来说明: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也会根据社会角色的不同来换面具,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面具后面还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真我,即真实的自我,它可能和外在的面具截然不同。

如果说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教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那么打造完美的人格则是教育工作最核心的任务和最神圣的使命。什么是人格?劳伦斯说:“理想的自我,这就是人格。”陈秉公在其《大学生人格学》中这样解释人格:“所谓人格是现实的有特色的完整的个人,是人经由社会化所获得的、具有内在统一性和相对稳定性的个人特质结构和动力结构,是人的思想品德、心理和行为的综合。”陈万柏,张耀灿在其《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写到:“人格是一个人品格、性格和资格的总称。”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所谓人格,是一个人先天所拥有的以及其后天社会化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持久的、稳定的心理特质和倾向。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人格的健全发展离不开良好的遗传基因和后天成长环境,因此将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归纳为两大类:生物因素和环境刺激。

(一)生物因素

影响人格发展的生物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和内分泌:

1.遗传因素

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这样的定论:一个在某领域出类拔萃的人,他一定比其他人更加丰富的拥有这方面的天赋,这就是先天从母体遗传继承的才能。受遗传因素影响最大的包括人的智力、长相、气质等,其中气质是构成人格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人格的先天预置结构,它对环境的依赖性较小,不同的气质类型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及处事方式、态度和方向。与生俱来的优质基因会为一个人后天的成才奠定良好的先天基础。

2.内分泌因素

有证据表明,母亲在怀孕期间的严重苦恼、忧伤会造就出烦躁不安的婴儿,这是因为,如果母亲处于严重的抑郁之中,其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因素将对胚胎和胎儿的发展造成破坏性影响。母亲的压力、忧伤将会导致其内分泌的紊乱,由此向血液中释放某种有毒的化学物质并通过胎盘传送给胎儿。它们能够影响胎儿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或其他结构,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胎儿的发育,为其后天的智障或残障埋下先天隐患。

(二)环境刺激

欧文曾说:“人是环境的产物”。可以说,人的某些价值观、信念、性格和行为习惯都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习得的,并受环境的影响而不断的变化着。如果说人格由于先天因素的影响具有某种稳定性,那么在后天环境刺激下,则表现出复杂性和动态性。本文将这些环境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环境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可见生态环境、气候条件、交通条件等这些自然因素都会影响到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置身于恬淡清新的环境中,会令人心旷神怡,忘掉所有的烦恼和压力,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另外实验研究也表明气温会提高某些人格特征的出现频率,如热天会降低人的忍耐限度,使人烦躁不安等。但自然环境对人格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在不同自然环境中,人可以表现不同的行为特点。

2.社会环境

(1)家庭环境。家庭的差异和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人格发展和人格差异具有不同的影响。首先,家庭的差异对孩子人格发展的影响表现在:单亲家庭的孩子在以后的择偶观和婚姻观上会更容易走向极端,且大多数孩子性格过于孤僻、内敛,缺乏安全感等等;贫困家庭的孩子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而一部分富裕家庭的孩子更容易滋生骄傲自大的情绪。其次,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孩子人格的发展和完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来控制。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放纵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时出现失控的状态。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惟我自尊、蛮横胡闹等。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当中,父母尊重孩子的自我发展,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地指导。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能使孩子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真诚、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富于合作、思想活跃等。

(2)学校环境。作为一个专业的教育组织,学校承担了人们走向社会前的绝大多数教育责任。因此,学校“教育者”角色扮演的好坏,往往对一个人的人格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当今社会,学校在发挥自身功能方面出现了很多不足,例如在中小学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越来越注重自身的名声,教师越来越重视自己的经济收入,学校以单纯的高升学率为终极目标,并没有把教书与育人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学校只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而忽略了其在体育、艺术、思想品德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等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一个人各方面的健康成长和才能的发挥,严重妨碍了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3)同龄群体。同龄群体是指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同龄群体在个体人格的发展或社会化的过程中影响越来越深,尤其在青少年时期达到顶点,这一时期甚至超过父母和老师。由于同龄群体是人们自己选择的,因此具有较高的心理认同感,加之在此期间青少年心理的不稳定特征,其个人的言行举止、兴趣爱好等容易受到伙伴的影响,然而群体成员难免良莠不齐,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人格的发展和完善。

(4)大众传媒。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大众传播媒体在现代社会基本普及,人们随处可以通过电影、电视、广播、报刊和互联网获取包罗万象的生活信息,因此这些媒体传播的内容可以对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产生极大影响。大部分沉溺于网络游戏的青少年均患有不同程度的人格分裂症,而色情暴力内容和画面的影视、网络游戏,不仅仅助长了人们对暴力行为的认可,而且使他们的道德观念淡薄、意志和理性思维的丧失,从而滋生出更加严重的暴力行为;另外时下流行的各种电视节目正在向公众灌输不正确的金钱观、择偶观和人生观,这会给更多的年轻人带来重大的生活压力,影响他们人格的发展。

3.早期童年经历

“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这是麦肯依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力的一个总结。例如小孩长期缺乏母亲的照顾,可能对他的性格,甚至对他的一生,有深远的不良影响。父母的离异、家庭矛盾等因素也会在儿童心灵上蒙上阴影,造成自卑、内向等性格特征。中国也有句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可见早期的人生经历对一个人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需要强调的是,人格发展尽管受到早期童年经历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发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则会使儿童更容易形成不良的人格,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比如溺爱也可能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特点,逆境也可能磨炼出孩子坚强的性格。另外,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作用,它与其它因素共同决定着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而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社会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持续影响人格的发展。[2]

人格发展理论personalitydevelopment theory)是阐释人格的结构、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和学说,目前比较流行的理论主要有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八个人格发展理论等3种。

弗氏理论

理论简介

弗氏理论是指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3]是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1873年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82—1885年在维也纳综合医院担任医师,从事脑解剖和病理学研究。然后私人开业治疗精神病。1895年正式提出精神分析的概念。1899年出版《梦的解析》,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正式形成。 1919年成立国际精神分析学会,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最终形成。1930年被授予歌德奖。1936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38年奥地利被德国侵占,赴英国避难,次年于伦敦逝世。他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现代医学模式的新基础,为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柱。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主要包括意识层次理论、人格结构理论和人格发展理论。

参考资料

  • [1]人格发展理论中国知网2016-10-15[引]
  • [2]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和对策分析中国社会科学网2016-10-15[引]
  • [3]弗洛伊德性理论中国知网2016-10-15[引]

更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