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智泉流韵》主编郭进拴原创散文《再游风穴寺》

春天是一幅似锦如花的画卷,是踏青春游赏景的好季节,是享受快乐放飞心情的好时光!

2017年的阳春三月,我先后回故乡汝州参加了晚晴诗词协会成立十周年纪念活动和中国汝州女娲文化研讨会,两个会议都安排了游览风穴寺的内容。

我的故乡汝州市如今正在精心打造云禅小镇,以汝州市城市顶层设计的风穴寺文化旅游城为核心起步区,其范围囊括北部骑岭、米庙、陵头、大峪、焦村五个乡镇,分为云禅小镇、宋王陵旅游区和大红寨旅游区三大功能板块。风穴寺文化旅游城主打文化牌,其中:云禅小镇主打佛文化、国学文化;宋王陵景区主打根亲文化;大红寨主打红色文化、古寨文化。一样的红砖碧瓦,一样的禅意空灵。云禅小镇的核心风穴寺,始建于北魏,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历史悠久、影响广远的著名寺院。历史上风穴寺与白马寺、少林寺、相国寺并称为中原四大名刹。其山水之灵异、禅风之高旷、文气之儒雅、建筑之完美,不仅在中原,乃至在国内都独一无二。规划建设中的云禅景区,面积60平方公里。其中云禅小镇是云禅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千年古刹风穴寺为核心,以佛教文化为依托,着力打造普照十方吉祥的佛教圣地、融合山水园林的风水宝地、汇集东方智慧的养生福地、引领禅意生活的文化高地。包括旅游配套服务区、科教园区、骑岭新镇区(云禅镇)、养生健康旅游区等。 具体分布为:保护性修建区,包括恢复风穴寺历史上的著名景观;开放上下塔林;梳理水岸,增加亲水性;重修道路与绿化小品,增加禅意。 拓展区包括礼佛区、佛文化主题园。 云禅小镇起步区,面积约5000亩。区内包括刘沟村、白马村以及后寺沟村。主要用地类型为基本农田、林地、未利用地(荒地)及村庄建设用地,区内建设量较小,未来建议拆迁所有村庄及工矿,将土地全部收储。同时,云禅小镇起步区与风穴寺相互独立,互不干扰,便于保持风穴寺的清静,也便于云禅小镇作为独立旅游产品的开发。同时,依山就势自然展开,顺应地区风水格局,又能利用地形构建错落有致的品质小镇,延续风穴寺建筑格局。

在风穴山口,安葬着唐代诗人刘希夷的忠骨,吸引了古往今来许多墨客骚人到此瞻仰凭吊,写诗赞颂。我这次回故乡,再次前往拜谒刘希夷墓冢。

  在通往风穴山的山口路旁,有一座刚刚修缮过的“夷园”,进园门前行,“唐诗人刘希夷先生墓”的石碑首先映入眼帘。此时,那位俊美、聪慧的风流才子,仿佛揽衣推枕,飘然而出。
  刘希夷,名庭芝,又名延之,汝州人。生于唐高宗永徽二年,即公元651年,是初唐很有才华的诗人。他幼年丧父,寄居在洛阳外祖父家,生性风流倜傥,不修细行,为宋之问所忌。《代悲白头翁》被公认为是刘希夷的代表作,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句,更是历代不衰的千古绝唱。《代悲白头翁》,语言优美,音节铿锵,感情深沉悲凉,对后代文学很有影响,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红楼梦》中的《葬花词》都隐约可见《代悲白头翁》的痕迹。
  令人十分惋惜的是,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早早地便离开了人世。诗人为何如此短命,历来说法不一。一说是刘希夷在舅父宋之问家栖身时,常和当地名士贾曾在一起切磋诗艺,宋之问和贾曾也是好朋友,贾曾的《有所思》诗中套用了刘希夷吟白头翁的诗句,为刘所不允,于是舅甥之间的裂痕便愈来愈深。高宗仪凤三年,也就是公元678年,刘希夷在返回汝州途中被宋之问派人以土囊害死。《唐才子传》说,刘希夷的舅舅宋之问酷爱“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请求让赠,希夷不允,宋恼怒异常,派人用土囊把刘压死在一个静僻的屋子里。《旧唐书·知乔传》说刘希夷“志行不修”,也就是说不满当时的封建统治,“为奸人所杀”。“奸人”指谁?当指宋之问。另据《唐才子传》记载:宋之问为《代悲白头翁》一诗进谗言于武则天,说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等句,是含蓄讽刺武则天篡权,诗人因此被害。因刘希夷生前贪恋风穴山山水之美,后人就把他安葬于此。
  

年轻的诗人留下的诗篇,当时并没有引起世人的重视。后来孙昱编纂《正声集》,选入他的诗最多,才逐渐受到后人的高度评价。诗人的一生虽然短暂,却留下诗集一卷,文集十卷。《全唐诗》中就收入他的诗36首。他虽然胸怀大志,但终生失意。所以,在许多诗中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失意情绪。如他在《孤松篇》里这样写道:“青青好颜色,落落任孤直,群树遥相望,众草不敢逼……吁嗟深涧底,弃捐广厦材。”尽管如此,诗人忧国忧民的高风亮节,处处闪耀在字里行间,如他在《入塞》一诗中写道:“将军陷虏围,边务息戎机,霜雪交河尽,旌旗入塞飞。”他还在《将军行》中满怀激情地讴歌了英勇杀敌的戍边将士:“黄尘塞路起,走马追兵急”。“截围一百里,斩首五千级。代马流血死,胡人抱鞍泣……”另外,他那“泪随黄叶下,愁向绿樽生”,“醉罢卧明月,乘梦游天台”、“白发今如此,人生能几时”、“秋风下山路,明月上春期”、“风前灯易灭,川上月难留”等佳句,也都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尤其是他那“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光辉诗句曾激励过多少代后来人惜时如金,奋发进取啊!正像闻一多先生评价的那样:“诗歌随时代变迁,由宫廷走向生活,六朝宫女的靡靡之音,变为青春少年的歌唱,成为初唐最高典型的正是刘希夷和张若虚。”
  我从遥远的历史和海阔天空的思绪中回到现实,在夷园漫步,眼前是一片历史悠久的、引人沉思的土地。清悠悠的溪水,像往常一样汩汩地流着,刘希夷还活着,他活在故乡汝州人的心里,故乡思念他的深情凝固了,凝固成了一座规模巍然的“夷园”。园内一幢幢仿古建筑,飞檐挑角,朱栋曲栏,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精工雕刻的石栏,花砖铺砌的平台,即将安放的刘希夷塑像和国内名家的题诗作画,更为夷园增光添彩。一字字,一行行,对先贤的推崇、仰慕和怀念之情,溢于言表。

出夷园,我们来到了风穴寺。我舍近求远,穿过方丈院,绕过吴公洞,直登全寺“制高点”——望州亭。习习春风穿亭过,阵阵清香扑面来。扶栏鸟瞰,风穴寺就像一幅精彩绝妙的图画,展现在我们眼前:寺院依山就势而建,布局严谨。钟楼巍巍,挑角飞檐;宝塔俏丽,屹立寺中;殿堂雄伟,厢廊对称,参差交系,错落有致。在群峰环抱之中,绿树掩映之下,整个寺院藏而不露,古朴静雅。东边山上,满植翠柏,郁郁葱葱,林涛轻啸,偶杂鸟呜。向西望去,绿荫中一片又一片的青塔跃进眼帘,啊!这就是在我省名列第二位的和尚墓塔林。只见塔塔各异,造型别致。环顾四周,风穴八景中的玩月台、仙人桥、锦屏风、大慈泉等依稀可见;极目远眺,背负嵩山、面临汝水、东控襄许、西连伊洛的汝州大地尽收眼底。
    当我们步下望州亭,走过一段草坪,转过几条甬道,下了一段“曲肠百转”似的石阶,跨过龙头欲摇的接圣桥,向大慈泉走来时,还真有一点“曲径通幽”之感哩。泉旁美人发丝一样的翠柳,在山风吹拂下,悠悠扬扬,婀娜多姿;如火似霞的喇叭花笑迎着我们,恰似在“笑问客从何处来”呢!

大慈泉里翻涌而出的泉水泛着晶莹的涟漪,流经一片含翠欲滴的竹林,又由龙口吐出,绕过双层六角飞檐龙泉亭,再过观音阁前的喜公池,然后注入小溪,绕寺东而行,宛若一条银带,潺潺流入寺口小湖。大慈泉前的观音阁,是一座富有明代特色的砖木结构的朱色阁楼。仰瞻椽头梁栋的木雕装饰,凤头龙首,人物花鸟,俱都逼真动人。阁楼为三泉汇流处,阁后有数十道玉瀑飞落,下成一溪,然后也和大慈泉水汇合流进寺口小湖。湖水清澈透底,群鱼追逐嬉戏。微风吹过,翠漪漫散。
    导游指着寺周围的柏林说:“相传,在很久以前,八大仙听说风穴寺风景秀丽,于是便相约来到这里游玩。时值盛暑炎夏,到了中午,他们一个个热得汗流浃背,想找个凉荫儿歇歇,可是连棵树也没找到。一问寺里的方丈,方知这山净是石头,根本种不成树。于是八仙们一商量,要给百姓们办点儿好事:种树。可是究竟种什么树呢?有的说插柳,有的说种杨,张果老却说:‘依我看,这里的山,石多土少,种名贵树不好活,要种就种那生命力强,耐旱的柏树吧!以保四季青。’大家都同意。可是,往哪儿弄水呢?仙人种树人间的水不能使,必须用王母娘娘蟠桃园里的神水。于是,何仙姑自告奋勇去天上借水,其他几位去采种。他们在半空中把风穴寺方圆百里都撒上了树种,何仙姑又用从天上借来的水一浇,漫山遍野都长成了柏树。冬天下大雪了,王母娘娘出来闲转,一看风穴寺的雪景越发美了!便想把这块地要过来归自己,就派风神去说:‘种树用那水是王母娘娘的,这树应该归她。’八仙不给,还打了风神一顿。王母娘娘一听恼羞成怒,就派火神去把柏林焚烧掉!八仙正因打了风神,怕在王母娘娘跟前吃罪不起,忽见柏林冒着大烟,赶紧救火,可水泼上去像浇了油,火更大啦!铁拐李赶紧拿起酒葫芦,把何仙姑从天上弄来的剩下的那点天水一泼,大火灭啦。可几十里的柏林全被烧光了,只剩下风穴寺周围的柏树没被烧掉,反而长得特别旺盛。”

我们步下一段“曲曲弯弯”的石阶,来到一座龙头欲摇的小桥头,导说:“这是接圣桥。听说清朝乾隆皇帝,一进寺就觉得这风穴寺十分美丽。他一口气把风穴寺那八大景、三十二小景、七十二福地转完了。一转完,他叫随从取出笔,亲自写了‘大雄宝殿’四个字,赠给寺里。接着,他又出东月门朝观音阁走来。寺院方丈看皇上高兴,随即折一根竹竿,嘴里咕哝几句,竹竿变成了九曲拐棍儿。他把这拐棍儿献给了皇帝。乾隆拄着拐棍到了这个小桥上。他看见珍珠帘挂着瀑布,一时诗兴大发,说道:‘翠竹青,青山绿水甲天下。’那方丈也随口接上一句:‘接圣桥,桥上皇恩满九州。’朝廷没想到主持方丈这么有才气,笑着说:‘接圣桥,好,好!’方丈一听,赶紧合十躬身,谢主龙恩。从此,这小石桥就叫‘接圣桥’了。”

我们的导游指着大慈泉说:“风穴寺才盖起那会儿,听说香客们光给老佛爷、观世音烧香上供,没有龙王的事儿。龙王恼了,就把这一带的雨水停了,把地下的水也掐了。有一年赶会的人都渴了,到处找水,就在这时,一个人从远处挑来一挑水,大家争先恐后地抢着要喝,结果把水桶挤翻了,谁也没喝上一口水。老龙王听见吵闹声,扒开云彩一看笑着说:‘你们不能了吧?光巴结菩萨、佛爷,叫他们给你们水喝吧!’正说着,观音菩萨拿着甘露瓶来了,责问龙王:‘你没看这一带老百姓极需水吗?’龙王的脸摆出鄙夷不屑的样子说:‘你管得了我吗?这下雨的权在我手里,我想咋下就咋下!’观音也恼了:‘你要再不下雨,咱找玉皇大帝说理去!’‘去就去!’龙王刚想走,见观音还不动,看着下头老百姓直掉泪。仔细一看,观音手里拿着个瓶儿,只见她把瓶儿往下一倒,瓶里滴出两滴水来。不多时,只见从那山崖里流出两股泉水,而且又清又甜。龙王气得没法儿,只好溜走了。瞧!那两股泉水现在还在观音阁后头流着哩,东北角那一股叫东龙眼泉,西北角那一股叫西龙眼泉。两股泉流不多远,又潜入地下,到观音阁前头又流出地面,涌进一个大水池里。都说那是怕龙王见了生气再给掐断,才潜入地下的。这水池因为有观音看着,龙王也无可奈何。老百姓忘不了观音的大慈大悲,就把这泉水叫做‘大慈泉’。据说,喝了大慈泉的水还能返老还童哩。”

出观音阁西行约百步许,悬崖陡峭,怪石林立,这就是风穴八景之一的珍珠帘。只见陡峭的岩石向外伸展,活像一只雄鹰,凌空展翅。千尺碧流从它脚下奔腾直泻,浅起满天雾珠,水声如雷。置身于飞流之下,读明代汝州进士张维新所题“悬崖绝壁挂碧流,明珠错落几千秋,却疑玉女虚无里,日日垂帘不上钩”的诗句,不禁使人拍手叫绝
    我当年第一次游风穴寺时,遇上了一场大暴雨。山区天,孩儿脸,说变就变。刚才还是碧空如洗,眨眼间,黑云滚滚压在头顶。听几位老乡说,这是又该下净寺雨了。这有名的净寺雨,自古以来年年都有。果然不错,一会儿就电闪雷鸣,山风
裹着暴雨,劈头盖脑地猛浇了下来。我们快步登上了寺西南侧的三层台阁钟楼避雨。在钟楼上放眼望去,远山近水,烟雾笼罩,柏林危崖,时隐时现。整个古寺,云腾雾涌,似乎处于飘渺之中。看着这浓墨泼洒的美妙图画,迎着满楼的清风,我们完全沉醉了……
    当时的风穴寺文物保管所所长吴元忠说:“提起这净寺雨,还有一段故事呢!传说西天极乐世界有两个散花天女,在农历六月十九这天,驾着祥云乘着香风,漫游来到汝州地界。忽听一阵喧嚷的人声,她们按住云头往下一看,只见风穴寺香烟缭绕,车水马龙。于是,她们就变成农家妯娌二人,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转悠。风穴寺那青青的山,绿绿的水,烂漫的野花,葱笼的柏林,巍峨的殿阁,使她们眼花缭乱。她俩转呀转,出大雄宝殿,绕过七祖塔,跨过接圣桥,登上望州亭,越转兴致越大,越看劲头越足。一直转到大半夜,她俩才来到一处僻静的山坳里,准备采些山花,带回西天奉献给佛祖。再说离风穴寺不远,有个恶霸叫‘坏水儿’。他明明知道六月十九这天,风穴寺是妇女们聚会的地方,但他还是厚着脸皮,在妇女群中挤来窜去。当他看到那两个散花仙女时,顿时口水直流。他暗自嘀咕:‘这一对儿如花似玉的美人儿,我咋从来没见过呢?今儿个碰到我,岂能让她们白白走掉?’散花仙女刚把采来的几束仙花放进花篮,忽见几个黑影一拥而上,把她俩按倒在地,捆了手脚。坏水儿一声令下:‘带回府去,立刻跟我成亲!’这时,两位仙女不约而同地张开樱桃似的小嘴,把满嘴的唾沫朝那恶少的脸上吐去。随着‘呸’的一声,雷鸣电闪,那唾沫顿时变作瓢泼大雨下了起来。那坏水儿和他的打手们,来不及躲避,被这突如其来的大雨淋得晕头转向,脚下一滑,跌进了那顺坡而下的激流中,结束了他们罪恶的一生。两个仙女也随着那‘呸’的一声,化作一团烟云,回西天而去。俩仙女回西天以后,每逢农历六月十九日,她们总要在一起谈论风穴寺那番盛景。当谈到那个作恶多端的坏水儿时,总是恶心得吐几口唾沫。这些唾沫都要变成雨,降落在风穴寺那个山谷里。多少年来,每到这一天,风穴寺都要下雨。这场雨,把人们抛弃在寺院内的瓜皮果核、污泥浊水冲洗得干干净净。所以,当地人都把这场雨叫作净寺雨。”

雾散云开,天色更蓝,一道彩虹,横跨山涧,使这深山古寺更显一番风姿。我们下了钟楼,来到了寺中心的碑林。石碑共有七十七座,最早的一座为后汉乾祐三年(公元九五O年)所刻。碑文记载了风穴古刹自后魏创建以来的经历,记载着清乾隆皇帝曾游于此,纵笔亲题“大雄宝殿”金匾一幅,赐憨休和尚念珠一串,玉石如意钩一具;还记载了清康熙五十年日本兰都寺比丘性元为金装圣像立石,并出金资助重修寺院的中日人民友好情谊……通过这些精美珍贵的古石碑,人们还可以想见寺院盛时座落面积达五十余亩,僧侣多达千余人的兴旺情景。

碑林正中的七祖塔,是一座中原地区保存最早最完整的九层密檐方型砖塔,高二十二米,塔上置复钵,立相轮,设有宝盖及火焰,轮廓清晰,结构严谨,玲珑而挺拔,俏美而古雅。
    坐在七祖塔下,细品着用甘甜的大慈泉水冲泡的香茶,真是满口清香。我们边喝边听文物保管所的同志讲起了该寺和该塔的来历。
    传说后魏时期,这里曾有来音寺、香积寺之名,后又有千峰寺之称,因遭战乱屡建屡毁。后来重建寺院时,院址原选在离此寺东北五里的白马石沟,料物备齐,夜风大起,将料卷至风穴山南麓,又改建于此,因风点穴,故名风穴寺。又相传唐初在一个赤日炎炎、千里流火的盛夏重修寺院,忽有一朵白云像一把大伞遮住了汗流浃背的劳工们,经久不散,故又有白云寺之称。到这时,我们心里的闷葫芦才算锯开。唐开元年间,贞禅师弃官不做,千里迢迢从衡阳行化于此。他将这里的荒山秃岭全部栽满了松柏,从此这里千峰叠翠,古木成林。接着他又积德行善,重修寺院。由于他神通广大,法术无边,竟然使两只常常出没于深山野林,伤人害命的猛虎也为之感化,改恶从善。州守闻讯大喜,通令捐款修起了寺院。贞禅师圆寂后,朝内派崔相国、李使君等主持兴建此塔,玄宗谥为“七祖塔”,而群众则称之为“贞禅师塔”。历代文人墨客,有感于贞禅师的行迹与传闻,纷纷撰文赋诗,并镌刻石碑,留传后代。
    啊!多么有趣的故事,多么动人的神话啊!尽管故事无可考,神话不可信,然而,勤劳、勇敢、智慧的劳动人民以降龙伏虎的精神创造的这些古代文明,却是光灿灿地永留人间了。

我相信,随着云禅小镇的精心打造和建设,风穴寺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郭进拴,汝州市临汝镇鳌头村人,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现任平顶山市文联创研室主任,一级作家。已发表作品两千多万字,多篇(部)作品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中国作家》《文艺报》等国家级报刊发表并获奖。)

《智泉流韵》微信平台

原创版权声明

凡是作者投稿《智泉流韵》的各类文章都属原创首发,因不是原创而造成平台封号的,后果作者自负,并赔偿平台相应的费用。本刊严打剽窃,拒绝抄袭,若有侵权行为,文责自负,《智泉流韵》公众平台概不负责。刊发文章的图片来源于网络,部分相关图片由作者提供给平台。

《智泉流韵》平台上的任何文章不得在任何公众号或媒体上擅自刊载,违者必究。但是欢迎转发,媒体转载请注明出处。

有文字的地方就有江湖,若由于私怨而用卑鄙的手段肆意报复诽谤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规定,这是一种犯罪行为,必将交于法律制裁。

特此声明

投稿通知

微刊《智泉流韵》从2017年1月1日起执行新的投稿事项,具体如下:

(1)   凡是给《智泉流韵》投稿的作者必须首先要加主编郭进拴的微信wxid_qum74fzwx9zd22,以便了解详细情况并及时发放稿费。

(2)   《智泉流韵》要求投稿者必须是原创首发,严格强调是首发。不是首发一律不刊登。

(3)     投稿者除了文章正文以外,必须随邮件附上作者简介和生活照一张。投稿者专用邮箱1493061055@qq.com 。

(4)     平台实行稿酬赞赏制,赞赏费的50%发放给作者,另外50%留给平台运作经费。没有赞赏费就没有稿酬。

(5)   稿酬按自然月发放,满一个自然月后结算,一个自然月过后一律不再做任何结算。稿酬以红包形式发放,月累积稿酬不足10元的就不发放了,留给平台做运作经费。

(6)     平台实行阅读奖励制,凡是作者的作品点击阅读量在一个月内超过500,留言点评达到50条奖励10元,一个月内阅读超过1000,留言点评达到100条奖励20元,依次类推。  

(7)    平台实行文章采用奖励制,凡是每月用稿20篇以上的作者奖励100元。

(8)优秀作品推荐给《智泉流韵》合作媒体发表并组织研讨活动和结集由国家级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同时举办评奖活动,对获奖作品颁发证书和奖金。

合作支持媒体与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

河南省平顶山市文联创研室

《平顶山日报》落凫文艺副刊

《鹰城》杂志

中华网络作家协会

中国作家协会精品电子旬刊

《鹰城企业家》杂志

《晚晴诗词》杂志

《鹰城炎黄》杂志

主编:郭进拴

稿费:郭进拴

(0)

相关推荐